乍看題目,貌似我們要討論關于烏龜的故事,也會讓人聯系到“龜兔賽跑”的故事。其實今天是想分享最近一直翻閱的書《你一年的8760小時》。
這本書很多年輕人都有讀過,是新東方英語講師艾力所寫。艾力通過自己從其貌不揚的拖延癥小胖,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位優秀的高顏值新東方英語講師的蛻變過程。每一章節的文章標題都是時下經典的勵志流行語。唯獨“論一只烏龜的自我修養”這一節的標題最令人有感觸。
本人是個簡書小白,對于文字的酷愛都是在初中以后隨著閱讀的擴展,才開始有點自戀的感覺。記得自己在小學的時候,語文老師一留寫作文的作業,回到家提起筆就會忍不住想哭。那個時候真的不知道文字能夠給我帶來些什么,對于寫文章的思路也是知之甚少。
到了現在自己步入成熟年齡的時候,學習到各種新鮮的東西,才明白對于寫作的持續性,堅持的毅力是多么的重要。我給自己的簡書昵稱“蝸牛姑娘”,也是希望鞭策自己能夠有蝸牛的柔韌性與堅持的毅力。今天艾力的想法“論一只烏龜的自我修養”,跟我的異曲同工。
就像艾力開頭所說:
“愿我所見之人,所歷之事,哪怕因為我有一點點的好的改變,我就心滿意足了。”
我經常也會跟身邊的90后年輕人說:
“長長的路慢慢地走,深深的愛淺淺地談。”
書中第一章說:“年輕人總想和世界談談,可這世界并不想和你談談。哪怕你技能點全部升滿,生命值和魔法值滿槽,依然抵擋不住這世界深深的無情。”
在我的身邊似乎還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年輕人,倒是很多剛從父母羽翼下孵化出的,還沒有見過這世界各種面孔的雛鷹,離家千里進入一所熟悉又陌生的大學,開始一日復一日相同內容的學校生活。他們還沒有對這個社會的日新月異練就自己敏感嗅覺的時候,就被推上了獨立舞臺,或者說人生本身就沒有能完全做好準備的時刻出現,所以有人會隨性而為,有人會破罐破摔,甚至有人會怨天尤人,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求”的自我實現的過程中,你到底處于哪個階段,是評估年輕人是否做好蛻變與獨立的重要標志。即便那些技能點,生命值都滿格的年輕人,也都會經歷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刻,唯一不同的是,就像俞敏洪先生在本書序言中所提到的,希望年輕人去做超出自己生命本身長度的事,那就是“用生命影響生命”。帶著這樣的人生信條,生命中再黑暗的時刻也都可以被度過。
是什么讓現代人更喜歡兔子,而摒棄烏龜的“慢吞吞”
在父輩還年輕的社會背景下,歷來都是喜歡烏龜,而不提倡兔子的行事風格。似乎都是因為那時的人信奉“團結就是力量,堅持就是勝利”。我想我被父輩的熏陶還是刻下了深刻的烙印。那到底是什么讓現代人更喜歡兔子,而摒棄烏龜?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快餐式“解憂雜貨鋪”;碎片化的學習空間,碎片化的人際交往,都導致了人們更喜歡兔子的形而快,烏龜自然就會被嫌棄。但反過來想,兔子快餐化的賽跑(學習),省略了食物加工的部分,省略了精致的餐具使用部分,甚至還要夾雜各種手機畫面,鈴響對話,吃完還會省略掉打掃的部分。想象這個畫面還是蠻恐怖的一種場景。人們越來越像AI機器人,而AI機器卻被人們創造的越來越像人。
所以在如此的暴擊下,烏龜是否能夠繼續踏實的行走,或者能有第三條路:為自己創造一個全新的交通工具,確實會是它錘煉自身修養的所在。這也許會成為龜兔賽跑新的故事結局。
與其說艾力的這本書是一本時間管理書籍,他是把一年的365天擴充為8760小時。不如說他其實是在用減輕對時間焦慮的算法在擴充人生價值的長度。
在現代社會,能夠自如穿梭在“快工作,慢生活;愛生命,重行動”之間的“小烏龜們”都會擁有自我的修養和人生的信條,并且會影響更多的“兔子們”——學會長長的路慢慢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