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底有多少條路可以走,哪一條又是最正確的呢?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在這個問題上糾結和迷茫過。
最近被安利看了一部臺劇,我是個重度美劇愛好者,因此平時看的國產劇、臺劇之類的都很少,也許是價值觀和視野都在不停地變化,如今反而是越來越愿意去嘗試一些之前不曾做過的事。
于是就是在這樣的心態下開始看的這部臺劇。這部劇叫《荼蘼》,一共只有六集,雖然只有短暫的六集,可是卻把人生的A、B面演繹的淋漓盡致。
故事的情節是圍繞著一名在方便面公司上班的職場普通小職員鄭如薇(楊丞琳飾)和她在設計公司做建筑設計的男朋友湯有彥(顏毓麟飾)展開的。
鄭如薇和湯有彥是大千世界無數普通年輕人的縮影,人生中所有的迷茫和彷徨都在這部劇里能看到,我們每個人每天小心翼翼的對待著生活里每一件事,生怕一個不小心就導致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到上學找工作、找另一半,小到穿衣吃飯,無不謹慎而為。
所有的謹慎選擇都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當下的抉擇是不是最正確的,是不是最好的,是不是稍微能好一點。
劇中鄭如薇說:想要自己的人生可以稍微不平凡一點,以及,真的只要稍微就好——事業稍有成就,生活稍微精彩一點,日子可以過得稍微讓別人羨慕一點。
這大概是所有人的一點人生期待,至少我是這樣的,平凡卻不甘平庸,是我們想要為自己掙得來自人生的一份尊嚴和價值意義。
可就是這一點想要的稍微不平凡,讓我們在很多時候都徘徊和糾結,不知道該去選擇哪一個。
鄭如薇在工作和愛情遇到沖突時,也是陷入了極度的糾結和猶豫中,她一方面想去上海打拼,一方面又想留下來陪男朋友在臺灣發展,照顧男朋友的家庭。
此刻的她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眺望著,希望有人能告訴她到底哪一條路才是最正確的路,哪一條才是最完美的。
所以鄭如薇說:“如果可以,真的好想,在知道答案以后再做選擇。然而這一切只是妄想。誰都只能在人生的考卷上慌張地寫下,那唯一的選擇。
在糾結迷茫中,她為自己的人生設計了兩套方案,所謂的方案A和方案B。
方案A:一個人去上海打拼,實現事業上的突破
方案B:留在臺灣,陪著男朋友照顧著她的家人
這部劇的亮點就在于導演把鄭如薇設計的兩套方案都給觀眾呈現出來,兩條人生軌跡同時演繹,讓觀眾在屏幕中感受現實的逼真。
我曾經也在很無助的時候給自己的人生做過備選方案,因為那時的我真的不知道當下我的選擇是不是對的,我要給自己留條后路,說的俗了就是留給自己一個退縮的理由。也許是覺得有退路可走的時候,才不會顯得自己一無所有,只是想留給黑暗中的自己最后一絲力量。
可生活在繼續的同時,讓我發現,即使人生有很多選擇,即使我給自己做了備選方案,可是在面對抉擇的時候,我依然只能從那么多的方案里選擇一條走下去。
這個道理明白的后知后覺,卻也還好最終是明白了,自想明白的那一刻開始,我似乎心里少了很多顧慮。我一直說自己是個顧慮很多的人,很多時候我也不喜歡那樣的自己,可那一刻的我始終給不出能說服自己的理由。
也許我們終究是要走一些彎路,才能明白人生中的很多道理。
當鄭如薇選擇了方案A之后,她不停的告訴自己和男朋友,我們一定不能輸給方案B,她想用這樣的方式告訴自己,當初自己的選擇是對的,以此得到別人和自我心理上的一場認同和安慰。
只是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明白,人生有很多選擇,你所選的那條路是不需要任何人來認同的,只要你覺得那是你自己你想要的,就已經是最大的認同了。
就像我們從來都不需要向任何人去證明自己一樣,因為那無關乎別人,沒有人會去在意,你只要給自己一個交代就好。
方案A和方案B,甚至是意外出現的方案C……無論最后選的是哪一個,都會有失去,也都會有意外的得到,只是不要去往回看,一旦回頭看,你總覺得當初的自己還有更好地選擇,一旦回頭,你也總覺得自己犧牲了很多不該犧牲的。
選擇的時候,就意味著你要做出取舍,就如鄭如薇做出留在臺灣陪湯有彥的選擇時,就意味著她要失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鄭如薇的機會了。可要是選擇去了上海,那就要以失去愛情為代價,這就是現實,你總要學著去取舍,去把自己從那個死循環中拉出來。
還記得有段時間,很多人都在糾結和猶豫到底是去北上廣深打拼還是回二三線城市安穩過日,這其中的道理和《荼蘼》要告訴我們的一樣,那就是無論是哪一種選擇,都會很艱辛,也都會有所得有所失,你只要選擇自己想要的以及能承受的那一條路去走就好。
可是我們很多人總是習慣了用現階段的認知和想法去衡量過去自己做出的選擇,那本來就是不合理的。世界在不停往前走,我們也要推著自己往前走,人生就是一輛自行車,要想不失衡,就只能keep forward。
我們都是從那個認為人生只有一種選的單選題,慢慢明白它雖是一項多選題,可是卻從來都只能選擇一個答案去踐行的過程走過來,那是一條不斷和這個世界碰撞、妥協、改變直至和解的過程,那也是一個重塑自我的過程。
而愿我們都能在這多選的人生里,選擇一條自己想要的路,一路向前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