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辛《兒童健康講記》書摘

生病是正常的,要保持靜心,細心觀察,防范于未然,從每次孩子生病中找到線索。不要給某個病的名字嚇著了,貼了標簽,然后設計一套固定的方式去處理,原本流動的河流就給限制住了。

判斷病癥關鍵:

下焦和中焦有無能量,渠道通不通?是實還是虛?要從能量角度來看待健康問題。觀察通不通的觀察:出汗、排便、排尿、手腳溫還是寒,舌苔。留意孩子心情好不好,玩得時間夠不夠,要全身帶動地玩。神定不定,孩子如果受驚,安神的方法P68。

三焦判斷

下焦:泌尿生殖系統,屬精,元氣;中焦:中氣,消化系統;上焦:衛氣,呼吸系統。胸隔到肚臍之間就是中焦。

藥方與案例

中焦(肥胖或消瘦,臉色偏黑)消化系統有問題,病例:咳嗽一月,情緒不穩,大便不暢。

柔和脾胃,增加中焦能力“參苓白術丸(適合脾胃比較虛弱)”,加上小劑量的荷葉、蘇葉、薄荷、蘆根,熬得淡淡的,吃幾天就好。

中焦瘀滯與不足:

第一,吃素一點,量要少些,尤其是晚飯。

第二,要運動,開上焦和中焦。

調理:保和丸和平胃散;保濟丸和大山楂丸。舌苔厚了,要多運動(我個人覺得是化濕)。

案例:咳嗽、流鼻血、有痰咳不出來,吃了甜食容易生病,因為甜食比較粘稠,中焦運轉不來。痰平時是白色的。多艾灸足三里和中脘穴+貼duchi。痰濕其他案例P51-53

中下焦有陳寒:

下眼簾、鼻梁發青、發暗、有點黑,凹下去,說明中下焦不足。改善:不吃涼的,偶爾喝點姜湯或者紫蘇紅糖湯(對于我自己姜湯好點),duchi貼剛才的肉桂吳茱萸丸或者姜片。

四肢虛寒,平胃散、參苓白術丸,厲害時吃新鮮的車前草,利尿去濕毒。

胃口調理:

夏季小茶方:蒼術 6克,荷葉3克,每天喝,對于消化不良孩子或者肉吃多了有停食,舌苔厚,皮膚張東西的可以用著兩個藥調理P57

實和虛:

渠道不通就是“實”,能量不夠就是“虛”。

案例:手腳冷,臉色無光,就是表實里虛,便秘5年。

藥方:烏梅干姜湯+附子理中丸(P16)

螨蟲過敏和鼻息肉:

找適合她的而運動,每天至少1-2小時(必須一個小時以上),堅持3個月,晚上那頓少吃點,盡量不吃肉。敏感的孩子更需要運動。

其他:

- 果汁對于中焦脾胃強壯和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不會有什么問題,但已經中焦虛弱的人,寒涼濕的水果、果汁、酸奶、冰淇淋都容易傷及脾胃的陽氣。

- 小孩盡量不要養成看電視習慣,他們需要不收干擾地接觸活生生的真是世界。孩子需要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全身心投入到真是的世界,建立他們與這個世界獨有的感受和覺知。

- 關于焦慮和抑郁 P26.

- 能量加減法 P27

- 小孩不能長時間推拿 P28

- 保護小孩下焦:早點睡覺,別玩游戲,別看太久電視,但也不要讓他憋悶氣,肝氣郁結也不好。

- 對于使用抗生素和過敏藥的思路,和使用后調理

- 舌頭有齒痕印,說明氣虛,運動少,流通弱,身上多余水太多,濕氣排不出去,內臟水汽多,舌苔才顯得又胖又濕。

- 虛的人泡到微微出汗就好。

- 感冒清熱沖劑開上焦,小柴胡沖劑是溫開(偏寒)

- 關于牛奶,無病精神好,又有運動+休息好時可以喝,代表有足夠陽氣消化。

- 對待小朋友不做作業如何處理。P93

- 陽氣虛身體有痰濕的人不適合大量的喝水。

習慣養成:

第一張方的習慣

一定要在23點前睡覺,22點更好。工作時間減少,休息、運動時間要增加。

養神:

- P77-78 太多和外界聯絡,架構未來,心里和家里就很難安靜。

- 不要去人太擁擠,塑料兒童樂園。

- P80 學會選擇,“互聯網”我們的思想、感受、欲望、情緒不一定是我們自己的,其實都是虛空當中,等待我們和它對應。那是一個互聯網,當你莫名其妙升起,不一定是你在升起,是你周圍的環境,人床底過來。我們只是把它捉住了,以為是自己的,啟動自己的模式程序開始應對。我們先讓自己內心覺察到,才能讓自己安靜下來,變得簡單一點。然后分辨出這個憤怒不是我自己的,這個欲望也不是我自己的,這個強烈的情感不是我的,我只是被卷了進來。這些要我們慢慢慢下來,靜下來,才能體會到。

- 覺察自己的心與神。志就是一個長遠的目標,當我們太疲勞的時候,志就散了。P83(很重要!)心和神矛盾的情況。心和神分離了就會“惑”。當你很糾結、很多不能控制、突然爆發的憤怒的時候。P84\P88, p97-104

能量:

-人類和世界的交流和認識有兩套方式:第一是感受,第二是我們的意識,邏輯思維。其實是人類社會幾千年來得云存儲空間,然后再某個世界地點輸入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很多想法是被植入的。關鍵是建立個人的認知感受體系,不斷完善它,形成內心和外在世界的統合。

- 人在低能量時,最適合的食物是溫暖的,柔軟的,簡單地,容易消化的,這些食物不需要太多身體的能量就可以消化吸收。

- 能量的耗散P113,心靜就能收聚能量。小孩開發過早,生命能量就沒有積累,沉淀。

- 如果你放松、獨處的時間不夠,時間長了,你就一直對外界在做應激反應。因為你在過度燃燒。一些疾病只是個警報器。

- 神要保持穩定,方法P117. 每天花時間安安靜靜坐一會,10分鐘也可以,不要習慣性去看景色和地鐵,閉目養神,慢慢找到那個相對放松、安靜、清晰、自然的狀態。每天留意一下自己,就能把散亂的外在能量收回,像在家把東西歸位一樣。不要持續看過激電影,在過于混亂的地方逗留。白天使用電腦的話,晚上回家以后就不要再用電腦了。所有的社會能量都是“開”的,都是耗能的。到自然壞境散散步,呆一呆是大補。到山里、教堂里、神廟里和里面干凈的能量做交換。早晚找5分鐘打坐。

- 身體能量低時,不如把自己和家人先照顧妥當。有關精力P127 疲勞后大吃大喝是一種最快速堆積垃圾的方法。

- 病到了下焦的能量和處理方法。P135,P139 平時我們生活、做事最起碼需要60-70%的能量水平,當能量只有30%就會出現抑郁癥或者恐懼癥。低能量不只是身體問題,是全方位問題。P212

- 打坐 P142-147

- 安心,對孩子的擔心轉為祝福, 把心念放妥。對孩子的期望不要太具體化,可以是某種狀態。

- 不要讓自己永遠處在有問題需要解決的狀態當中,會永遠固守在焦慮、耗散和狹窄的格局中。這樣我們的神和天地就阻隔了。當你斷開的時候,孩子們也覺得斷開了,就只能緊緊地貼著你,把媽媽當充電器。

- 教堂的聯結。 P156, 平時要注意自己喜歡喝什么聯結。

- 儒家講立志,佛家講發愿。它其實在提醒我們,要超越個人目前的一些小東西,不是完全不要,還是要滿足自己,安排好生活,但不僅僅局限于此。這樣可以跳出來,給自己一些時間。P157 當我們很累的時候,用你信任的password接通信仰,尤其是敏感的人。

- 改變“容易擔心”的習慣 P161,講放松 P159-161.

- 感應點燃了你內在的模式,講對自己的接納 P162-P164

- 世間一切都在變化,因為能量是流動的。體會自己安心舒服的感覺,這個就是你的原點。

- 一家人要形成一個小生態,而不是作為媽媽的不斷給予。關于孩子的愛P171平時讓孩子充分地玩,充分地休息。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孩子其實會不斷自我調整,不用太在意,她會慢慢走向正軌。

- 不要錯過每次不開心、害怕、擔憂、吵架,如果每次都多了解一點,這次吵架不是為了土豆有沒有放鹽,其實之前已經積累,把它固化了,我開始釋放這一類的頻率,翻出類似的時間,把對方給感應出來了。覺察是一生的功課。

- 作為心理醫生,有時候不會把社會的倫理道德放在治療的簽名,我會首先考慮怎樣對這個人的生命最重要。

- 關于怎么做決定 P186

- 愛看書做學問的人需要給自己安排很多增加流通的運動和外出旅行的機會來平衡陰陽。敏感的孩子更需要運動。

- 愛完美,如果給你一個任務,可能只需要你做5分就可以,但你一定要做到10分,這個要注意。把自己對孩子的專注度和敏感度放低一地點點,你的敏感度偏高了。先留意自己“老師容易關注不夠好”的這個習慣,降低自己要求到90分,然后60分,慢慢就達到平衡狀態。最后你知道那只貓還在那里,但不會跳起來,和這只貓和平共處就好了。如果用漫畫表現圓滿和解脫,就是原來身心世界的各種野貓兇貓、妙曼聲色都和諧共處在一個更大的花園里。我們要給自己留一點世界和空間。P201.

- 關于完滿,和人生答案的尋找。P205

- P214 最好的“充電”模式。

- 神質P216-227, P231 觀想一朵蓮花給她。

- 對林黛玉的建議:最弱的時候每天散步2次,然后每周2次瑜伽,再來做啞鈴、俯臥撐、仰臥起坐等。冬天不宜出太多汗。

- 電腦后面聯結的都是一個魔鬼,魔鬼就是我們內心沒有平衡的一面。晚上8點以后不用電腦和手機。10點半前睡覺,接觸自然(耳鳴自然好)

- 關于素食:要自己和周圍的人安心。人緊張和抗拒把素食的益處都抵掉了。P251

- 人是自由的!生命力的強健和身體的強健有直接的關聯。孩子處在高版本和高能量上就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 某些事情老被打斷,代表這個方向不一定是你當時最需要的,或者你內心有懷疑。

- 判斷孩子的體質 P266

- 人生的任何階段都能夠發揮你的作用,不是非得成為誰誰誰,或者非要上某個學校,你成為你自己就可以了。

- 再增加更多的財富,你只會關注它漲漲跌跌,然后你在那里費神。對于健康也然,老天一早安排好我們生存所需和生命所需面對的東西,不要花費太多精力去追逐。只有當這些東西考慮少了,才不會給外界干擾太厲害,就可以用生命力和精神的專注力放在自己真正需要發展的部分

思考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

圖片發自簡書App

書摘正文:

做一個安心的家長

孩子病了,家長需要做什么?首先要安心、靜心。

我注意到有兩類家長。一類家長,他們沒有太多的醫學知識,但遇事并不慌亂。他們會預先判斷一下,孩子需要吃藥嗎,會不會轉成肺炎,還是很快會好?這類家長是安心的,他們正在密切觀察各方面之間的關系和反應,對后面趨勢有所判斷,找醫生只是來驗證一下是否有風險。另一類家長,平時遇事就容易慌亂,孩子病了更是如此,亂找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而且已經給孩子用了好幾套方案,這個就很麻煩。

我們欣賞第一種家長,先安心,把問題簡化,首先判斷一下孩子有沒有生命危險?感冒轉肺炎也沒那么可怕,雖然病深入了,但身體的抵抗力還有,肺炎對中醫和西醫來說都不是大病。但你需要判斷,會不會惡化?或者請醫生幫助判斷。如果判斷不嚴重,甚至不需要吃藥,就讓孩子安靜地在家里休息,好好吃、好好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