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 | 2017年3月

本月推薦我去年看的一本書《為何家會傷人》(作者:武志紅),這本書對于親子關系、夫妻關系講解得比較透徹、易懂,讀的時候會讓自己一次次地回憶童年、回憶過去,回憶自己的親子關系,并試圖運用心理學原理解釋自己的經歷。很多個夜晚,讀著讀著,我思考良多,竟難以入睡。因為書中個別觀點不能茍同,所以給四星。

為何家會傷人

感受對方的感受

在生活當中,我們常常感到很難得到對方的理解。其實,對方也會因為無法被理解而苦惱。在武老師看來,這種溝通不暢主要是源于三種常見的錯誤行為。

第一種叫“揣測”——“不用說也知道你想干什么”。

第二種叫“評價”——“知道你什么事也辦不成”。

第三種叫“出主意”——“那你怎么怎么樣吧”。

第一種“揣測”,好像很了解對方似的,深諳對方的行事風格。但我們往往只看到了表象,只是熟悉了對方的習慣,并沒有真正了解他那樣做的“內心感受”。比如,一位男士經常約女性朋友聚會,他的女朋友多次表示不滿,但這位男士總是說:“我跟她們沒什么,只是普通朋友罷了。”當女朋友提出分手的時候,他就開始各種“揣測”:肯定是又吃醋了、太小肚雞腸了、肯定是有第三者了。總之,不會從自身找問題,而只會從對方身上挑毛病。正解:用心感受女朋友的感受,不要一直強調“我跟她們沒什么”這個事實。感受比事實更重要。

第二種“評價”,基本上多偏于負面評價。比如,孩子放學回家說“這次模擬考試我進了前三名”,結果父母說“就你,不倒數就不錯了,你要能進前三,太陽從西邊出來了。”本來孩子挺高興,這一通負面評價徹底打消孩子的積極性。正解:鼓勵孩子“我知道你能行的”,他會越來越自信。

第三種“出主意”,當對方向你傾訴時,你需要做的只有兩個字“聆聽”,而不是提建議、出主意。比如,老婆回家抱怨“工作把我累壞了,真是不想上班了”,老公說“那就別上了”。這個時候往往老婆會說“你那點錢,能養活一家子啊?”這種對話會越來越嗆。正解:老婆抱怨完工作累之后,老公只需要一句“辛苦了”就可以溫暖妻子的心。

孩子不該是你的最愛

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是吃了一驚的。因為,在現在這個社會,大部分人是為孩子活著。孩子是心頭肉,孩子是希望,孩子是難以割舍的最愛。

武老師說,孩子終究是要離開的,他們要去過自己的生活,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是配偶,他(她)才應該是你的最愛。

父母之間的關系,作為子女也不應該去“插足”,不要認為你對媽媽的愛一定勝過父親;作為父母,也不應該去插足子女的夫妻生活,不要覺得你對兒子的愛遠超兒媳。有很多婆婆因為嫉妒兒媳“搶走了”兒子,而唆使兒子離婚的。

當然了,這種“不應該插足”不是說不管不顧,而是要有界限,要有尺度。該敬愛父母依然要敬愛,該疼愛兒女依然要疼愛,只是說大家要擺正各自在家庭中的位置,只有位置擺正了,一個家庭才是健康的。而且,一個夫妻關系融洽的家庭,一般是幸福的。

密不透風的“愛”

很多人通過自我犧牲宣稱自己對對方的愛,給對方造成一種愧疚感,以此逼迫對方服從。不論是親子關系,還是夫妻關系,我們經常能看到這種情況。比如,有的單親媽媽對子女說,“為了你,我含辛茹苦,我低三下四,吃盡了苦頭,你是怎么報答我的?”子女滿懷愧疚,開始向母親屈服,對母親言聽計從,母親很高興,殊不知這是一種“愚孝”。再比如,有的人為了戀人辭去高薪工作、甚至與家人決裂,剛開始也許戀人是感動的,但遇到矛盾的時候,一句“為了你,我變成現在這樣。”足以給對方造成強大壓迫感,這種愛也就會慢慢變質,主動愛變成了償還愛。

教育——一切為了家長

街頭的培訓學校琳瑯滿目,打著“一切為了孩子”的旗號搜刮家長手里的銀子,但每一位交錢的家長都是高高興興的、心甘情愿的,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證明對孩子的愛。當然了,我希望這些孩子是樂意上培訓班的。如果孩子每天愁眉苦臉地上課、寫作業,沒有玩耍的時間,甚至沒有足夠的睡眠,那么,父母們,請叫停你們的各種報班。很多家長為了在同事、同學面前有面子,給孩子報各種才藝班,各種補習班,孩子們苦不堪言。前幾天的一則新聞報道,一位媽媽為了讓兒子多曬太陽,請了二十天的假。這位媽媽做的有錯嗎?落下的課,可以補回來;病倒的身體,卻難以恢復健壯。所以,我很理解,甚至佩服這位媽媽。

書中還講了很多關于親子關系、夫妻關系的具體事例與解析,我只是將我感觸較深的幾點羅列了一些。也許我講的不夠透徹,那就去讀原汁原味的書籍吧。希望我拋出來的磚能引您從書中發現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