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潔九年半,離開后的感悟(4)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接上文)

4.我的職業反思

換過4個部門,3個城市,9個老板。我的職業遠遠算不上成功,但還是有一些心得體會,相信能夠幫助到將來的自己,和幾個吃瓜群眾。

如下:

還需抬頭看路。具體來說就是有規劃意識,在工作中慢慢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沿著這個方向持續努力。這一點其實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極其困難。因為其不僅和工作相關,其實更和自我認知,人生意義等相關。在之前的另一篇文《認識自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里面,我就試著闡述自己的理解。大家可以看看。(本來想用超鏈接轉過去,發現訂閱號好像沒這功能,想看的同學們只能辛苦你們到我的公眾號里面翻一翻了,是2月11號發布的)

在中國這樣的客觀環境下,大部分80后的乖孩子都會像我這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然后找個“好”工作,勤勤奮奮干到退休。在家聽父母的,在單位聽老板的,不開心時忍耐抱怨,忍無可忍時跳槽走人。整個過程中,嚴重依賴外部環境,缺乏來自自我的強烈動機。因為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走向哪里,常常是隨波逐流,沒有方向。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平淡或者不開心的。想一想你長達幾十年的工作時間(再加上延遲退休!),這難道不是一件讓人恐怖的事情嗎。

找到方向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不管是繼續留在公司,還是離開去追逐自己的夢想,都會踏實熱情充滿成就感。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大家一般理解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但一個有趣的現象卻是,能夠最大化實現自我價值的人,反而可以堅韌地忍受物質條件的匱乏。而且!不會抱怨環境。

有意識的反思。我是從最近幾年才開始時常反思的,實在有點太晚。但是考慮到延遲退休,忽然又覺得還早。假設我會一直工作到65歲,而從今天才開始反思,10年后想清楚,那也還有20年可以開心地熱情地工作。而事實上,我會希望一直“工作”到自己老到走不動路,然后繼續借助互聯網工作到打不動字,然后繼續借助人工智能工作到說不動話,然后。。。呃,還是就想到這里吧,要不只能想象在另一個世界繼續工作了。以后來寫一篇《我們為什么需要工作》吧。

大概在7年前,我無意中看到一個老板的日程表,每周五的下午,都會有兩個小時的“Thinking Time”。這個時間段,她不開任何會,不做其他事,就是好好地思考。我的反思習慣,也許就是從那個瞬間被啟蒙的。以前我總是覺得,每天都這么忙,哪里還有時間去“想”?從那以后我慢慢知道,只要下定決心,是可以找到自己的第三空間,進行自己的思考,并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和步伐的。

時常停下來想一想的人,比悶頭胡亂向前沖的人,其實能夠走得更遠,更好。

勇于爭取。從小到大我都是家人老師眼中的乖孩子,以“聽話”為驕傲,從不知“爭取”為何物。上班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對別人的要求說“NO”。結果可想而知,很快我就變成了下面這樣:

。。。嗯,沒錯,那頭蠢驢就是當初的我。

記得有一次連滾帶爬地去廣州出差,半夜才到,第二天5點起床寫報告,光速吃完早餐趕到辦公室,8點開始開會一整天,都不知道喝了幾杯咖啡才把眼皮子撐起來。晚上和大家一起team dinner完,累得恨不得爬回賓館去。在下樓的電梯間里,我向廣州的一個同事抱怨,工作多忙多累,工作量多大。他忽然說:這是你自己選擇的。我瞪大雙眼,難以置信,我自己選擇這么累?看我不解的表情,他又說了一遍:其實你可以選擇的。然后,電梯門開了,他走了出去。

也許他已經不記得我了,而且他肯定不知道他這兩句話對我的巨大影響。我當時是完全沒有弄明白他的意思,但是我相信他是個智商情商都頗高的人,于是翻來覆去覆去翻來地想了又想。這是另一個啟蒙點。

慢慢地想明白了之后,我開始強迫自己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戰戰兢兢地和老板談話,和導師談話,尋求幫助,并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業績,開始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

收獲巨大。

不哭的孩子沒奶吃,大家都很忙,誰能注意到一個默默干活背后發幾句牢騷的普羅大眾型員工呢?尤其是,這個員工雖然很忙,卻并沒有創造真正的價值,也許是時間管理出了問題,也許是溝通技巧還不夠好,也許是對公司業務方向不夠理解,其實他/她非常需要幫助,但卻不敢直面問題,提出要求,只是默默忍受。這樣的中國式員工,真的太多了。

鼓起勇氣去爭取。勇氣會一點一點增加,生活也會一點一點好轉。

下一篇,講講我走出寶潔的這三個月,以及想對10年前的自己說的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