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皮策太空望遠鏡任務正式結束。自從2003年發射升空以來,斯皮策望遠鏡就在紅外波段觀測著宇宙,經歷重重考驗,最后退役。作者挑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幅斯皮策望遠鏡拍下的照片,并介紹了圖中的恒星得有關情況。
在發射6002天后, NASA的工程師按下了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關閉鍵。
我知道這一天遲早會到來。我的意思是,萬物皆有盡頭,何況宇宙飛船。飛船上有很多活動部件,可是燃料有限,這必然使其運作時間受限。可能是幾年,也可能是幾十年,但這一天終究會到來。
斯皮策于2003年發射升空,其設計目的是用紅外線觀察宇宙,在紅外線下,物體看起來與肉眼看到的大不相同。寒冷的塵埃在可見光下是黑暗的,甚至是不透明的,但在紅外線下卻能發出奇異而縹緲的光芒。褐矮星的質量比行星大,比恒星小,它們發出的強烈光芒,使其很容易被斯皮策望遠鏡選中。星系離我們極其遙遠。當星系發出的光到達地球時,宇宙已經過了數十億年,宇宙膨脹把這些光的波長延伸得更長,使得人們能通過紅外線窺探其中奧秘。從斯皮策望遠鏡中觀察,距離地球數光年、由主星加熱的系外行星,就像暗室里一根點燃的火柴。
斯皮策太空望遠鏡使用液氦來冷卻探測器,因為望遠鏡本身發出的紅外線會加熱機身,而機體太熱會影響清晰度。但在2009年,液氦耗盡,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功能開始受限。盡管如此,工程師們還是決定繼續運行,因為它的某些性能仍然足夠強大,可以繼續運行。
正如工程師們的判斷,斯皮策太空望遠鏡依靠其強大的功能一直運行到2020年。2016年,審查決定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將于2018年關閉,但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發射推遲使得這一決定延遲。工程師希望斯皮策望遠鏡能填補NASA太空紅外天文學的空白。然而,沒有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協助,這項任務變得更加困難。
命令正式下達,這臺了不起的天文望遠鏡退役了。
我從斯皮策發射之前就開始關注它了。雖然我自己從未用它做過研究,但根據它的探測結果寫點東西是一種樂趣。但這使得我進退兩難。
當考慮在這一天要說些什么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創建一個我最喜歡的斯皮策圖集,解釋其中的科學原理,以此紀念。但后來我去了加州理工學院的斯皮策美術館,很快就打消了這個想法。面對著一張一張又一張的圖片,我頓時咋舌。從這么多里選十張最喜歡的也太難了吧?
最終我打定主意:選一個我最喜歡的。沒錯,就一個。
突然之間,這件事就變得很容易了。我選的這張圖片不是一個星系,也不是什么龐大的恒星工廠。它是一顆星星。準確地說,是天市右垣十一。
恒星天市右垣十一(Zeta Ophiuchi)在太空中穿梭,在風的推動下將一大片塵埃撞擊出弧形。NASA/JPL-Caltech
?
我想我沒有必要言之鑿鑿地向大家證明我的選擇。這美麗不言自明。
天市右垣十一是蛇夫座中最亮的恒星之一,當星座處于北半球夏季的高緯度地區時,視力正常的人用肉眼就能很輕松地看到。肉眼看起來它并不是特別亮,只是這一區域眾多明亮星星中的一顆,但這種視覺上的普通掩蓋了它的本質:這是一個怪物。
它就是我們所說的o型恒星,是當今宇宙中質量最大的恒星之一。它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20倍,直徑大約是太陽的10倍,發出的光是太陽亮度的9萬倍。如果用它替代我們的太陽,地球上的一天將延長大約一個小時。不過還好它離我們有560光年!
除了亮度,在可見光下,沒有什么能讓它與其他恒星區別開來。但對斯皮策來說,透過紅外線,這顆星星的秘密一覽無余。它正在穿越銀河系的一個區域,該區域散落著塵埃、巖石顆粒和散落在恒星之間的碳物質。天市右垣十一就像發電站,輻射出一種強大的亞原子粒子風,就像太陽風一樣,但強度要大得多;再加上自身高速運動,它穿過的塵埃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波。在恒星前方半光年的地方,一片可愛的、像蛛絲一樣的塵埃被這種壓力推成弧形,就像一塊被鐵匠捶打過的熱鐵片。
每每看到這張照片,我都難掩贊美之情。實在是太美了!這羽毛似的形狀和顏色都通過紅外線被轉換成可見波,供我們欣賞。究其原因,是科學發展推動了人們對美的認知,是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帶來了這樣一種審美體驗。
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藝術作品與通過紅外線看到的天空背景。
NASA/JPL-Caltech/R. Hurt (IPAC)
?
當然,還有許多為之工作的人類。科學研究不是在真空中完成的,盡管從字面上來說宇宙研究確實是在“真空”中進行的。但是,科學研究是由人類完成的。這是人們,是科學家、工程師、公務員、承包商、實驗室技術人員、機械師組成的團隊,全力以赴造就了一臺精確度和視線都保持完美準確度的機器……這些為之付出努力的人當然還有將其送入太空的德爾塔II火箭的工作人員。
大自然創造了遙遠宇宙中的巨物,但是人類賦予了我們欣賞它們的能力。
晚安,斯皮策。我對參與這次任務的每一個人都致以真誠深切的感謝。這16年來的工作真的非常完美,好樣的!
?
作者: Phil Plait
FY: Astro-星塵日記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于三十日以內聯系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