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在洛陽電影資料館策劃了一期英格瑪·伯格曼的觀影活動,在朋友們的強烈要求下,今天撰文聊一聊英格瑪·伯格曼。
一、洛陽電影資料館簡介
二、觀影活動
時逢晚秋,特意播放《秋日奏鳴曲》,英格麗·褒曼和麗芙·烏曼的精彩組合演繹了母女之間的殘酷真情。童年的記憶陰影籠罩一生,家人之間的親情與怨恨使得愛恨交織、復雜難名。
三、英格瑪·伯格曼簡介
英格瑪·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生于瑞典烏普薩拉,家鄉是瑞典聞名的小城,有著古老的大學和教會、風景優美。小城有中世紀的遺物和裝飾、大量的宗教壁畫給他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日后許多影片的鏡頭都試圖重現宗教壁畫那靜默、神秘而凝重的畫面。
他的父親恩里克·伯格曼是虔誠的路德教徒,曾長期擔任牧師一職,母親是上層階級出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父母對伯格曼的管教嚴厲到了殘忍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在嚴峻、冷酷、壓抑的氣氛中度過。這種過早到來的嚴酷氛圍,和北歐特有的寒冷天氣,以及濃重、沉郁的民族氣質,均以普遍的底色沉在伯格曼的影片中。宗教家庭生活的刻板、滯重及其和世俗生活之間的矛盾沖突,使伯格曼一生的思考都與上帝的存在與否糾纏相關。2007年7月30日,伯格曼在瑞典法羅島病逝。
三、英格瑪·伯格曼的電影作品簡述
1937年,伯格曼進入斯德哥爾摩大學攻讀文學和藝術史,莎士比亞和斯特林堡的作品為他日后的電影留下了明顯的戲劇印記。
1944年寫出了第一個電影劇本《折磨》
1945年指導了第一部影片《危機》
1953年完成了《小丑之夜》,該片講述了藝術家的地位及其與社會諸多事物之間的關系。伯格曼借藝人在社會上尷尬、荒唐、卑賤而又凄涼的生活,表達了他對現實的某種懷疑。
我們如今的藝術家是處在這樣一種地位,他必須自覺自愿地在巔峰之上翻跟頭以滿足觀眾,我們也必須以我們的名譽作冒險來滿足電影的需要。
1954年的《秋日之旅》和1955年的《夏夜的微笑》之后,伯格曼于1956年以三十五天的激情創作完成了《第七封印》,影片以肅穆、酷烈的氛圍向上帝和死神發出了質問,此部電影列為“男人一生必看的10部經典電影”之一,當年二十多歲看這部電影時,體會不深,當你了解英格瑪·伯格曼之后,這部電影引發的哲思令人回味無窮。《第七封印》榮獲195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1961年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外國影片獎。
如果要在臨死之前看一部電影,一定選擇《第七封印》。
1957年《野草莓》、1958年《面孔》、1959年《處女泉》以及“沉默三部曲”(1960年《猶在鏡中》、1961年《冬日之光》、1962年《沉默》)這六部電影連續六年上映之后,確立了伯格曼在世界影壇的地位。
1963年《這些女人》、1965年《假面》、1966年《狼的時刻》、1967年《羞恥》、1971年《呼喊與細語》、1972年《婚姻生活》、1974年《魔笛》、1975年《面對面》、1977年反法西斯影片《蛇蛋》等,伯格曼的創作如同浪潮一般洶涌而至,形成藝術奇觀,令人嘆為觀止。
1978年拍攝了他的最舞臺化的影片《秋日奏鳴曲》,描寫事業與家庭的矛盾、母親與女兒之間的隔膜,以及她們之間又愛又恨的相互關系。
1982年伯格曼著手拍攝他自稱為“最后一部影片”《芳妮與亞歷山大》,瑞典小城里亞歷山大和妹妹芬妮的童年生活,勾連起了伯格曼一生幾乎所有影片的主題場景。對上帝存在與否的懷疑,人與人的交流與背叛,嚴酷而不近人情的父愛,斯特林堡式的鬼戲等,這是他人物最多、情節最復雜、規模最大、視野最廣闊、拍攝費用最昂貴、放映時間長達三個多小時的影片。這部影片有六十個有臺詞的角色,一千二百個群眾演員,是一部把喜劇、悲劇、滑稽劇和恐怖片熔于一爐的家庭紀事。伯格曼過去影片中的主題和人物,以及一切他所迷戀的事物都重復出現在這部影片里,他自稱這部影片是他“作為導演一生的總結”,是“一曲熱愛生活的輕松的贊美詩”。
2004年,86歲高齡的伯格曼為瑞典國家電視臺制作的電視電影《薩拉邦德》,這是自《芬尼與亞歷山大》之后20多年來惟一在電影院里與觀眾見面的伯格曼長片,也是1972年《婚姻生活》的續集,影片通過三代人內心的掙扎,展現了現代人生存的焦慮,而片名是西班牙一種古老的舞曲,因此可以想象這部電影的節奏感。影片在法國著名女演員讓娜·莫羅的建議下,參加了昂熱首映電影節組織策劃的瑞典電影大師觀摩展。
四、英格瑪·伯格曼的電影作品探討的主題
伯格曼的電影作品主要涉及幾個不斷重現的主題:
(1)人與神的關系——上帝是否存在?
(2)人與人的關系——交流是否可能?
(3)善與惡的關系——善良是否合理?
(4)生與死的關系——生存是否有意義?
五、英格瑪·伯格曼對巴赫音樂的癡迷
伯格曼借助音樂傳達他生于幽冥晦暗處的駁雜思想,巴赫音樂簡潔而嚴整的音樂彌合了伯格曼理性思考的疲勞間隙,伯格曼甚至動了想放下手頭一切工作去研究巴赫的念頭,巴赫音樂中宗教般浩渺、虔誠而又單純的品質深深影響著伯格曼1970年代以后的作品,伯格曼希望自己的影片也如同巴赫的音樂一樣,達到單純而又蒼茫的澄明之境,使許多潛伏在幽冥深處的哲思玄想通過這無可言說的混沌和豐富多彩的單純表達出來。世人痛苦焦灼、上帝神秘沉默、音樂低語撫慰。
沒有一種藝術形態像音樂一樣,和電影有如此多的相同之處。
六、英格瑪·伯格曼的兩位崇拜者
2007年,伯格曼去世,伍迪·艾倫正在西班牙開工,事后撰文回憶,哀傷地寫道,“我只希望伯格曼走的時候,如他自己所愿,是個晴天。”
伯格曼讓李安明白,最好的電影是什么樣子,一部電影讓人哭讓人笑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追問”。電影無法得到答案,但必須提出問題。2011年,李安拍攝《少年PI的奇幻漂流》,片中少年一次次追問:“上帝,你在哪里?”這可能和致敬無關,但可以確定的是,李安以這種方式再度擁抱了伯格曼,也擁抱了他的信仰。
七、《秋日奏鳴曲》的女主角:英格麗·褒曼
八、《秋日奏鳴曲》的女主角:麗芙·烏曼
伯格曼曾對烏曼說,你是我的斯特拉迪瓦里琴(小提琴中的貴族)。戀情結束后,兩人依然保持著合作關系,《呼喊與細語》《面對面》《婚姻生活》和《秋日奏鳴曲》是伯格曼用斯特拉迪瓦里琴演奏出的不朽銀幕樂章。
步入晚年的麗芙·烏曼拿起了鏡筒,她執導的《私人談話》、《狂情錯愛》由伯格曼編劇。伯格曼欣賞烏曼的導演才華,喜歡她給予他故事的不同視角。伯格曼說:“她緩解了我內心的掙扎,緩解了我的眩暈感和悲劇感,在她的故事里,我感覺我兒時對父母所抱的怨恨逐漸消散了。”
2007年7月29日,清晨。烏曼在挪威的海邊醒來,她知道一些未知的、不同尋常的危險降臨在伯格曼身上。烏曼租了一架飛機飛抵瑞典哥特蘭,再次乘坐渡輪穿過哥特蘭島與法羅島之間的海峽,隔了42年的時光海水依然清澈,可最初一面與最后一面間長度的卻是大半生的浮沉。此時的伯格曼已經不能言語,“你為什么來?”烏曼引用兩人最后合作影片《薩拉邦德》的臺詞自問自答:“因為你打給我了”。第二天的清晨,伯格曼離開了人世。
2007年8月18日,為伯格曼舉行的私人性質的葬禮,在白色的法羅大教堂進行,麗芙·烏曼與畢比·安德森來給伯格曼送行。關于伯格曼、一個目睹過死神揮舞鐮刀收割生命的孩子、曾經的愛人,可能只有烏曼觸摸過他天使與魔鬼的兩面。麗芙·烏曼仍會想起1966年伯格曼母親離世的那天,他對烏曼說:“媽媽今天去世了,現在我沒有親人了。”完全不設防的伯格曼哭了起來,一個孩子向她袒露出了內心。
時光將此刻的伯格曼埋入烏曼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在每一個海風吹起的夜晚生長,法羅島的海水也無法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