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邏輯思維,講明朝的嘉靖皇帝,覺得很毀三觀,因為百度百科的介紹說他是個后半輩子沒上過朝,一心煉丹的道士皇帝。但羅胖節目里對他的評價是絕頂聰明,搞權術的一把手。
明史現成有《明朝那些事兒》,所以就找來看。黑壓壓七本,用了近兩個星期。看完,感慨良多,卻不知道從哪里說起。200多萬字的東西,讓我精煉,寫書評,臣妾真的做不到啊。不過,是該寫個總結了。要不然沒法翻過這一頁看別的書。
其實,2010年那會就聽說過這本書,的確找來看了幾十頁,講的全是朱元璋打仗的,我對朱元璋及他的那些智勇雙全的開國功勛們不了解,也沒有興趣了解,所以直接放棄了。
這一次繞過第一本,先查了明朝的14個皇帝,對那個喜歡比自己大17歲宮女的皇帝朱見深感興趣,所以就先看他的那些章節。
朱見深本人倒是沒有啥可圈可點的,但是兒子朱佑樘的故事卻全程無尿點。萬貴妃,母老虎一個,密謀害死了朱見深很多兒子,唯獨朱佑樘得以幸存。
這一段故事,作者講的非常感人。而生母紀氏對朱見深這個皇帝的見解——皇帝是指望不上的,她終究要死在萬貴妃手下。這種洞見給我很大的震撼。她是個明白人,但是卻沒有能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事實如她所料,兒子回到父皇身邊后,她就莫名其妙的死了。當然是萬貴妃的杰作。
朱佑樘吃百家飯長大的,東躲西藏,在他六歲前,萬貴妃和皇帝不知道他的存在。是卑微卻良心尚存的太監和宮女們,以及那個不知天高地厚去挑戰萬貴妃,結果弄巧成拙被廢的吳皇后,這些小人物把他養到了六歲,并且抓住機會,把他展示給皇帝,成功上位。
整個過程儼然一部扣人心弦的宮斗大戲,不過展現的是人性的光輝,腥風血雨中,有人寧可不要性命,也不想違背自己的良心。
接下來,總結下我對本書的看法。
1,文風詼諧,口語化,用詞新穎,搞笑,精辟,一路點綴了很多警句,頗有傍花隨柳過前川般如沐春風之感。
比如:
搞笑類:
場景:王陽明對他爸爸(是個狀元)說自己要做圣賢,他爸直接拿書本子拍上去,邊打邊罵:“我叫你狂!叫你狂!”
場景:講到兩個太監(張永和劉瑾)在朱厚照面前大打出手,作者配個畫外音:“打不死你!”——立馬一妖艷的白面太監,捏著細腔,翹著蘭花指,氣質敗壞的模樣就浮現出來,堪比3D立體電影。
說魏忠賢不識字,卻非常識相。說他的爪牙是一幫純度極高的人渣。
說努爾哈赤沒有想到,他死打也沒打贏的袁崇煥竟然被一個大字不識的人妖(魏忠賢)打倒了。
靠皇帝下旨升官的人,同僚們的統一評價是——不要臉。
要想從他們口中得到供詞,只怕要等到清軍入關。
所謂舍生取義,所謂心懷天下,在那些貪婪的下屬心中,統統歸結為兩個字——放屁。
文考是千軍萬馬走獨木橋,那武考大概是走鋼絲了。
其實這么多年混下來,大家都不傻,夏言當年對抗張璁的孤膽英雄形象,仍然牢牢地銘記在兩人(嚴嵩和陸炳)的大腦里,那唾沫橫飛,無所畏懼的景象,想起來就讓人打哆嗦。
同僚們的嗅覺是十分靈敏的,之前處于事業上升期的徐階是鳳凰,但涅槃之后,自然就變成了野雞。眾人就此紛紛離去,徐階又一次回到了孤立無援的起點。
警句類:
此時的他,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而小人物的憤怒是毫無用處的。
縮頭的,并非一定是烏龜,毒蛇在攻擊之前,也要收脖子。
皇帝是最大的光桿司令,只喜歡比他更光(不結黨,不拉幫結派)的人。
2,關于講述脈絡:
作者是按照皇帝次序講的,每個朝代穿插些知名人物和大事。一般情況下,對于每個皇帝都會先介紹下登基前后的情況,對皇帝的性格,為政,用人,各方面給個綜合的介紹。一本書里重點講1~2個人,1~2件大事,貫穿整本書,以人物或者大事為主線,穿起來很多相關的同時代人物,以及當時的風土人情,科舉,文化,軍事之類。整體來說,縱橫捭闔,包羅萬象,知識層面上來說,一種鋪面而來的汗牛充棟般的碾壓。
正是因為面廣,所以很多人和事,著眼點,敘述角度非常細小,以小見大。講述的效果來說,仿佛你成為這些明朝大夫的一員,苦逼皇帝的一個,征戰沙場的一個戰士之一。跟3D電影一樣,馬蹄甩出來的泥土,你得趔趄身子躲一下。
而講哪些人,講什么事情,作者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你能清晰的感覺到他的愛憎。而且,你發現居然不能否定他下的結論,因為精準,精辟。
他講的很多的故事,都如心理學家一般,直擊內心,看穿也看懂了他們。并不是張愛玲那樣看穿的旁觀者,冷姿態,而是基于同理心,洞悉卻又能感同身受。在他眼里,最壞的人也有可憐可嘆可敬之處。
比如,朱佑樘在父親和萬貴妃都死后,沒有報復萬貴妃的弟弟,而是把他放了。作者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那些宮斗的女人,求的都是活下去的機會而已。包括萬貴妃和朱見深的感情,他的評價,也非常中肯:嗨,都是苦大仇人的不幸的人兒啊。
3,性格鮮明的各種蓋戳
他最有特色的地方給每個皇帝,大臣蓋棺定論。其中我覺得驚天地泣鬼神的幾個概括有,
對于朱佑樘,這個清退了父親殘留下來的把大明搞的烏煙瘴氣的各種人渣,兢兢業業,死而后己,一輩子后宮只有一個女人的皇帝,他的評價是最高的——他是個好人,也是個好皇帝。縱觀明史,再也沒有第二個皇帝有此殊榮。
對于嘉靖,他的評價也入木三分:他很聰明,無利不起早,工于心計,精通權術,但過于自信,最后被大臣摸透路數后反轉,玩人的變成被玩的。
他是個自私的人,啥事都不重要,唯有修仙高,死后留下一堆爛攤子。但又關他屁事。反正皇位是從他表哥那里唾手得來的。
對于朱厚照,一個建立了豹房(please百度),成為清朝帝師訓斥不上進皇子反面教材的皇帝,他的評價是:作為皇帝,昏庸,荒唐的結論是沒跑了。
而以人的標準來看,他并沒有做錯什么,他不殘忍,也不濫殺無辜,能分清好歹,只不過是一個希望干自己想干的事,想自由自在度過一生的人。
論據有很多,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朱厚照想出關玩,去了幾次關卡,亮明身份,守門的將領就是攔著不讓出。沒辦法,他趁最難纏的那個將領換班,渾水摸魚出關。
而此時,他已經用自己的權力殺掉了劉瑾,知道了權力的威懾力,他只需要殺掉不聽話的人,就能辦成他想辦的事。
但是他沒有。因為他知道,將領做的是對的,錯的是自己。但是他是頑童,他想玩,就只能鉆空子,打擦邊球。
而他出關去要攻打的將領名字也好應景,叫小王子。雖然朱厚照做了很多荒唐的事,但是鑒于他沒傷天害理,他爹只愛他娘一個,他兄弟姐妹一早死光光,從小就當太子,沒人跟他搶,我覺得他就是個小王子啊。
然后老天爺怕他無聊,又派個對手叫小王子,逗他玩。
4,印象深刻的人物
而他重點描寫的人物里面,有幾個我印象非常深刻。人格魅力方面,被虐殺的楊漣,他的遺書被獄卒冒死保留下來:
“漣即身無完骨(肋骨被打斷,耳朵被釘入釘子),尸供蛆蟻(因為實在想不到人妖們還有啥幺蛾子折磨他。內心的無助,溢于言表),原所甘心。
但愿國家強固,圣德明,海內長享太平之福。此癡愚念頭,至死不改”。
這一段看的我眼淚不停的流啊流。
李東陽,一個睿智能忍的大臣,所謂天塌下來當被子蓋是也。他深知,要想伸張正義,首先要清楚的知道皇帝腦子里想的什么。
第一次要殺劉瑾的時候,大家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對于頑童朱厚照來說,太監是比文官,尤其是言官更值得相信的人。
所以,雖然朱厚照被大家逼的要殺劉瑾,但是劉瑾一句:“天下是陛下的,你說了算!”,就扳回局面。
而絕殺劉瑾的那一次,他料到即使張永說:“天下歸了劉瑾,陛下準備去哪里?”之后,朱厚照還是會心軟放劉瑾出來。
所以他提前就備好猛藥,從劉瑾家里整一堆盔甲,還有帶暗器的扇子,堆在朱厚照面前,讓皇帝明白:“狗奴才,原來你是真想造反啊!”,下決心殺了劉瑾。李東陽取勝的關鍵,跟朱佑樘的親媽紀姑娘一樣,在于對關鍵人物皇帝這個人物的了解。
戚繼光,孫承宗,胡宗憲,李如松:戰神級別的人物。正是因為有他們這樣的大神,抗倭斗爭,抵抗金兵,打退蒙古,才看的快意恩仇。
有段把我笑岔氣了。說蒙古人虛報死亡人數。按照他們虛報的人數算,平均放一顆大炮打死1.5個人。不得不說把用這種方法把人家遮羞布扯下來,不寫書真辜負他的想象力。
其實,幽默,有趣,在你對戰局,事態占有優勢,從容應對的時候,自然就會有。
你能明顯的感覺到,如果是打勝仗,正義戰勝了丑惡,作者的筆鋒異常犀利,損人也損的高超,妙語連珠。
明朝幫朝鮮趕走倭寇,說明朝廷自己掏腰包出軍費,糧草,火炮,還有幾萬的兵,歷史上基本沒有啥記載,也沒跟日本人贏得甲午戰爭似的,按人頭索要巨額戰爭賠款。打勝仗的那些將領,官只提了半級。整個事情,輕描淡寫。
啥叫強大?這就叫強大。
當然,除了軍事將領之外,取勝的關鍵還有先進的作戰技術及武器。先進的武器能夠如虎添翼(比如三連發的火槍和大炮,被子里卷火藥制成簡陋的燃燒瓶)。
因地制宜,一物降一物的陣法,比如朱棣對付蒙古騎兵的神機營,戚繼光對付倭寇(鋒利的刀及嫻熟的刀法)的鴛鴦陣,十一人組成一個方隊,根據距離及戰機靈活變動陣型。簡直是漲民族自信心,及增強閱讀過癮勁的利器。
關于海瑞,作者有句話非常精辟:海瑞就像《圍城》里的方鴻漸,是個好人,但是無用。
袁崇煥:運用遼人治遼策略,抵抗元朝的侵略(戚繼光自己練兵,挑的是勇猛的義烏兵,也是他制勝的法寶)。馬上騎兵用三眼火槍,炮打完了,換個方向就是榔頭,照樣殺敵。同時,士兵是既得利益者,收復的地,財物,分給士兵。前一天打仗,墻被炮轟了幾個窟窿。第二天敵人再攻來,墻修好自不必說,城墻前面還挖了一道很深的溝,做雙重保障。危機公關能力一流。
而作者最推崇,著墨最多,也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是王守仁,一個是徐階。
當然除了他倆都很厲害之外,主要是作者非常詳實并生動地描述了他們從一招都不會變成武林高手的路數,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鑒的方法。
比如,徐階斗嚴嵩的成長歷程:
在這寂靜的背后,徐階正密切地關注著嚴嵩的一舉一動,上朝,退朝,應酬,結伙。他耐心地審視著這位老江湖的各種舉動,在尋找破綻的同時,他也在不斷地學習著敵人的權謀與手段。在日復一日的揣摩與觀察中,徐階漸漸縮小了自己與對手的差距,他已經成為了一個足智多謀,深不可測的人物。
5,收獲
讀史可以明智。尤其是作者用翔實,生動,又精準的筆法重現幾百年前的人物,史實時,它展現出來的波瀾壯闊,智慧,可以讓你在職場,夢想,世界觀,人生的追求等方面,悟出很多東西。
這些歷史長河中的人物,可以跨過悠長的歲月及生死,成為你的朋友,或者反面教材,這些事跡,包括打仗,官場斗爭等翔實的再現,會學到很多處理具體問題的方法。
200多萬字的內容,而且無廢話,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深入淺出,造福萬民,而且很鍛煉作者自己的能力。這是一個良性循環。他講了200多年的歷史,14個皇帝,及很多人物。讀起來氣吞山河,扣人心弦(好人贏了沒有?壞蛋啥下場?最后誰打贏了?這個皇帝到底是昏君還是明君?)。
神來之筆非常多,有歌詞(比如打日寇,說圍城留個西邊,原因是西邊一條大河,波浪寬),有不經意間霸氣側漏的閱讀量,洛克菲勒,國富論,馮夢龍,徐志摩的詩,錢鐘書,社會學,軍事學等。他從大臣奏折里查戰爭的死亡人數的旁征博引及嚴謹。
傷自尊,但,催人奮進。
我學日語的,但是他講的日本的戰國歷史,將領,很多我都聞所未聞,或者只知道名字,沒有他知道的清楚。
因為他是帶著問題去看的書。他需要把戚繼光抗擊倭寇的事情講清楚,除了講戚繼光怎么培訓自己的兵,戰術,陣列,他還要把對手的各種配置也要講清楚。
我在哪里看到過,說當時明月小時候,去新華書店,看到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書,哭著鬧著要他爹買下來。
而明朝那些事兒第7本最后洋洋灑灑列的許多主要參考書單(大部分作者都是明朝清朝的,詰屈聱牙的文言文),寫一套這么翔實生動的書出來,他看的遠不止一遍。
前幾天,我聽吳曉波頻道,波叔講到他上大學先看文學,然后看歷史,歷史看完看哲學,然后經濟,然后交叉學科,天文,生物科學。。。聽的我冷汗直流,心里哇涼。
有一種人是非常幸運的。他們在大多數人迷茫地想自己喜歡什么,擅長什么的時候,他已經在理想實現的道路上狂奔了。
而當大多數人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有限,得,一輩子就這鱉樣了,然后安心兩點一線,溫水煮青蛙,混吃等死的時候,他們干的風生水起,或者著作等身,或者成為行業翹楚。
他們基本沒有迷茫的時間。或者,其實也有,但是他們是行動派,想做什么,就去做,此路不通,選其他的就是了,并沒有浪費多少時間迷茫,也沒有虛擲光陰。
人為什么會迷茫?絕大多數人是覺得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做啥啥不成,吃啥啥不剩,只能懷疑自己,放棄努力。
而一個人,如果很喜歡一個東西,又聰明(不聰明也沒不影響大局)努力,勤奮,基本上說做啥成啥的話,他迷茫的幾率,客觀就會很小,因為能力強,啥都適合,做啥啥成,探知未知世界干的熱火朝天的,還迷茫個屁啊。
所以,當你失敗的時候,你問下自己,是不是你的方法錯了,努力不夠?畢竟放棄一件事,多容易啊。知難而上,才是真正有效的捷徑。
想干啥,行動起來,是騾子是馬,是真喜歡還是葉公好龍,去做做試試就知道了。但是不要淺嘗輒止,有時候,最黑暗的時刻堅持過去后,就是豁然開朗的一片大好河山。
任何人之所以牛逼,都和他的天分,以及一路來的努力,勤奮分不開。我們看到的,只是他實際能力/閱讀量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
古人云,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說的就是這些牛人們。
而跟他們比,我算個毛啊。
還想當作家出名呢,想當自媒體賺錢呢,還想財務自由呢。
想啥呢。麻溜滾去老實啃個三年五年書再想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