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撘餅的故事
? “每年快要過年的時候,辛勞了一年的人們,總會做點好吃的糕點,來祭拜先人,走訪親戚,和犒勞自己。我的家鄉是湛江,每年大年廿七,家家戶戶都會做葉搭餅。”這個是我和女兒講的《葉撘餅》的故事的開頭。
女兒從3歲開始,就纏這我講各種故事,尤其喜歡聽我小時候的各種故事。葉撘餅是她最喜歡聽的故事,她百聽不厭,我也是百講不厭。
南方沒有小麥,各種糕點通常用大米制作。葉撘餅的餅皮要用7成糯米和3成粳米,清水浸泡12小時,瀝干送磨坊磨成粉,加煮開的紅糖水揉成面團來捏制餅皮。葉撘餅的餡料主要有花生芝麻椰子。花生芝麻炒香去皮搗碎,加白砂糖攪拌均勻;椰子肉刨成絲加白糖腌制;再增加小塊的冬瓜糖,去核剪絲的紅棗,以增加風味。把揉好的面團,捏薄做成餅皮,加入餡料,包裹起來搓圓。兩面各放2-3張大樹菠蘿的葉子,然后疊在鍋里,大火蒸一個小時左右,葉撘餅就做好了。
葉撘餅剛出爐最好吃,大樹菠蘿的葉子的特殊清香滲透到餅皮里,揭開葉子,小口咬一口,糯米甜糯,柔軟而有嚼勁;再一大口,溶化的白砂糖流的滿口的糖汁,混合了椰子花生芝麻的各種香脆,那是我孩童年代,一年中最美的味道。那時是1980年前后,各種物質還非常缺乏,我們一年到頭吃不了幾塊糖果,餅干,水果,葉撘餅就是最美味的點心。
二、揮不去的美味記憶
十二月廿五,大掃除;廿六,等神;廿七,泡米;廿八,做葉撘餅。做葉撘餅是一個全家的大工程,家家戶戶都很重視。大米提前一天泡好,廿八早上,瀝干水分,送磨坊磨成白色的米粉。回家之后,派小孩子去摘菠蘿樹葉。菠蘿樹葉不要嫩的,也不要老的,嫩的樹葉要留著長,老的樹葉搭的餅不香。要挑大的葉子摘,最好兩片樹葉就可以包住餅。男孩子爬樹,女孩子拿著籮筐在樹底下等著撿。摘好了,拿到井口邊,洗干凈,晾干。
然后就是剝花生,炒花生。小顆的花生仁通常會邊剝邊賞給在旁邊幫忙的小孩,因為太小,會炒焦,變苦,味道不好。鐵鍋熱了之后,直接倒進去炒,花生在鐵鍋里發出嗶哩啪啦的聲音,就差不多炒好了。倒出來,等涼了搓皮,再放在石窟里面搗成小塊。別搗成花生泥,那樣吃起來就不會脆了。芝麻很容易焦,要小火,然后搓去皮,放在石窟里面搗幾下,讓芝麻出點油,香味也能溢出來。處理好的花生芝麻和白砂糖攪拌均勻,主要的餡料就準備好了。
椰子是驚喜,并不是每年都有。為了省錢,一般是賣帶皮的整個椰子。家里的父親或大哥哥負責剝椰子皮,開椰子殼。皮很難剝,干的椰子皮很牢固的,要用柴刀把外皮砍松,一綹一綹撕下來,再把椰子芽孔捅破,把椰子水倒出來,分給那幾個早在旁邊圍觀幫忙的小饞貓了。
然后用鋸子把椰子鋸成兩半。通常這個時候會有驚喜,老一些的椰子里面通常有芽囊,松松脆脆的,帶著淡淡的甜味,我們叫“椰子仔”。小心鋸成兩半的椰子,露出潔白的果肉。這時,要用小刮刨把果肉刨成絲。因為椰子肉比較硬,要用力氣,刨完一個,手都很酸了。這樣才能保持椰子殼的完整。剩下的椰子殼,可以做飯勺,水瓢。
如果再有紅棗和冬瓜糖,那我們簡直就是欣喜若狂了。在餡料準備的過程中,從生花生米到炒熟的花生米,從椰子水到椰子仔,我們逐一品嘗。甚至剪掉紅棗肉剩下的核,大人也會塞進我們嘴巴,讓我們啃僅剩的一點點果肉。
? 一般是下午開始做葉撘餅。把水煮開,放入紅糖攪拌溶化,趁熱倒進準備好的米粉中,開始揉搓。這個工序很重要,通常是父親或者大哥哥負責,一是力氣大,還有要皮厚,不怕燙。滾燙的紅糖水到進米粉之后,稍稍攪拌一下,就要開始揉搓。要一鼓作氣,一口氣揉搓好,這樣餅皮才柔韌,好捏,捏好的餅不會開裂。蒸熟了,吃起來有韌勁。
揉好了面團,一家人圍坐,開始捏餅了。小孩子是不允許捏的,因為要盡量保證每個葉撘餅大小相對一致,餅皮厚薄適中,餡料多少剛好。通常是母親帶著幾個手巧的大姐姐或嫂子捏餅,我們在旁邊幫忙遞點東西什么的。然后央求姐姐給做一個皮最薄,餡料最多的葉撘餅,并做上記號,留給自己吃。
捏好之后,兩面各用大樹菠蘿葉子包一下,疊放在鍋里,大火蒸一個小時左右,熱氣騰騰的葉撘餅就可以出鍋了。我們迫不及待找到自己做了記號的那個,大口大口吃起來。等我們吃完之后,還要完成母親委派的工作,給村里的孤寡老人送幾個。
剛出鍋的葉撘餅馬上就要拿出來,一個一個攤開放在大籮筐里面,形狀不好的,趁熱軟的時候,再捏一下。用剪刀把大樹菠蘿葉子兩頭修剪一下,看起來整齊漂亮點。母親會盤算一下,要多少個用來走親戚,多少個用來拜神,然后分類放好。
那一天,是我們小孩子的饕鬄大餐,我們的小嘴巴品嘗了幾十種的味道,紅糖,白砂糖;生花生,炒熟的花生,生的芝麻,炒熟的芝麻,攪拌了白砂糖的花生芝麻;喝了椰子水,吃了椰子仔,脆脆的椰肉,還有用白糖腌過的椰子肉絲;紅棗,冬瓜糖,最后到那個皮最薄,餡最多的葉撘餅。那一天是我們一年中最解饞的一天,是晚上做夢都會夢到吃個不停的一天,是最容易從美夢中笑醒的一天。
三、葉撘餅里的故事
大年初一過后,開始走親戚。幾乎每家都會帶上葉撘餅,主人也會拿出自己做的葉撘餅招待客人。經濟好些的家庭做葉撘餅準備的很充分,各種豐富餡料,甚至還有我們很少吃到的瓜子仁,核桃仁什么的。也不心疼餡料,每個餅里面都是塞的滿滿的;而有些,很簡單,只有炒花生拌白糖,并且只放一點點,應付了事。
我們小孩子已經連續吃了幾天了,也就開始挑剔起來。接到親戚遞來的葉撘餅,會偷偷掰開一個縫,看看里面是什么餡料,好吃的就滿心歡喜大口吃,碰上不喜歡的,偷偷再放回去。斷然不能說出來:“花生餡的,不好吃。”否則,回家是要挨揍的。帶去親戚家20個葉撘餅,走得時候,親戚也會回禮20個。數量一般不會少的。如果親戚家的葉撘餅做得比較好吃,我們小屁孩會滿心高興。如果親戚家的沒有自家的好吃,我們會嘀嘀咕咕,好像做了一個天大的虧本生意。也是萬萬不能說出來的,說出來會挨揍的。
大人不管吃到什么樣的葉撘餅,都會夸好。什么餅皮有韌勁,揉面團的人力氣足;什么餅皮捏得這么薄,這么均勻,哪個媳婦或哪個女兒手這么巧什么的;什么餅皮的甜度剛好,餡料調的好,包的足什么的。明明不好吃的葉撘餅,也夸半天,這讓我們小孩子聽了很著急,卻也不能說出來的。
而小孩好像才是真正的美食專家,如果小孩子很喜歡吃那個葉撘餅,主人是很開心的,好像自己的杰作得到了莫大的肯定。如果小孩當面露出嫌棄的表情,主人臉上就有些尷尬了。所以,走親戚前,大人再三交代,葉撘餅不管什么餡料,都要說好吃;接過來的葉撘餅,不可以掰開偷看餡料。但不同人家的葉撘餅,味道還是有很大區別,除了我們最關心的餡料,還有大小,餅皮厚薄,餡料是否豐富充足。至于葉撘餅背后多體現出得主人家的諸多信息,就不是我們小屁孩能夠體會的了。
四、懷念
我們慢慢長大了,上小學了,鎮子上的東西慢慢多起來。到了做餅的那天,有洗好的大樹菠蘿葉子賣,有調制好的餡料賣,也有直接做好的葉撘餅賣。慢慢的,做葉撘餅也就不是那么一件隆重的事情了,有的家里干脆直接買做好的葉撘餅,一是省事,二是買現成的葉撘餅,大小一致,餡料合理,味道也不錯。
再到了后來,鎮子上每天都有葉撘餅賣了,小鎮里開了好多家小超市,到處可見的小賣部,小孩子們很容易得到各種餅干糖果水果,葉撘餅也就沒有那么稀罕了,好像也不怎么拿得出手來招待客人了。過年做葉搭餅的人家也慢慢少了。
長大了之后,品嘗過天南地北各種美味佳肴,但依然會懷念家鄉的葉撘餅。每次回老家,我都會買上幾個葉撘餅吃。女兒像我,喜歡吃甜食,也非常喜歡葉撘餅,可以連續一個星期,每天吃一個。
母親年紀大了,過年家里也沒有人張羅做葉撘餅。過年時,一般是姐姐找最好的餅鋪,訂一些葉撘餅。我太太江浙一帶的人,完全不懂怎么做南方的葉撘餅。
下次回老家過年,我是不是應該帶著老婆小孩,完完整整的,獨立的做一次葉撘餅?讓他們的童年里,也有一次完整的做葉撘餅的經歷,也讓他們長大成年,有了各自小孩后,講講故鄉葉撘餅的故事;或者,帶著自己小孩,完完整整做一次葉撘餅,品嘗一次故鄉的味道!
? ? ? ? ? ? ? ? ? ? ? ? ? ? ? 天使耍流氓2017/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