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資中萬壽宮講皇帝養生
中國歷史上自秦至清,可查出生卒年月的封建皇帝有二百零九位,平均壽命僅為三十九點二歲。乾隆為歷代皇帝中長壽之冠,他對自己能夠長壽十分得意,自稱「古稀天子」。乾隆自有一套獨特的養生、養身之道,他根據自身體會,總結出養生四訣:「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其中「十常四勿」指:「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睛常轉、面常搓、足常摩、腹常運、肢常伸、肛常提,食勿言、臥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唾液袪病益壽
「津常咽」,俗稱「唾液養生法」。唾液是人體津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華池之水」、「金津玉液」等美稱。中醫認為,唾液能「潤五官、悅肌膚、固牙齒、強筋骨、通氣血、延壽命」。唐代名醫孫思邈在《養生銘》中稱:「晨興漱玉津,可袪病益壽」,他認為每日晨起進行「津常咽」運動,可以袪病益壽,并極力推崇此「唾液養生法」,并稱此為他盡享天年的妙法之一。孫思邈還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述:漢代有一道人蒯京,每日清晨作漱口運動三十次,待唾液滿口時,用意念分三次將唾液送入丹田。如此三次,稱為「三度九咽」。他長期堅持,活到一百七十八歲,仍面色紅潤、牙齒堅固。
《黃帝內經》載:「五臟化五液,即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謂之為五液。」唾液為脾腎所化,腎為人體先天之本,脾為人體后天之本,脾腎富集了五臟之精、氣血之華,故唾液中含有許多有益于人體健康長壽的物質,對養生保健有特殊功效。《本草綱目》認為:「人能終日不唾,則精氣常留,顏色不槁;若久唾,則損精氣,成肺病,皮膚枯涸。」日常生活中,人們應養成良好習慣,不常吐唾液。因吐唾液不僅污染環境,更影響自身健康。但若口腔中有痰,則要及時吐出,痰是從呼吸道排洩出的廢物,混有各種細菌,進入人體可能會引起胃炎、腸炎等疾病。
強腎養脾益心
中醫認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津澤,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津常咽」保健養生之功效,主要源于唾液對腎、脾、心三臟功能的推動。一、「津常咽」可強腎。李時珍指出:「津液乃人之精氣所化。」腎為水臟,主津液,即腎對津液的輸布、排洩、代謝等,起著主宰的作用,腎又有攝納固藏之功,能控制唾液滲洩之量。由于唾液源于腎精,腎主骨,齒為骨之余,所以通過叩齒咽津,能補養腎精。二、「津常咽」可養脾。唾液包括涎與唾,涎為脾之液,為脾精脾氣化生轉輸布散,具有保護口腔黏膜、潤澤口腔的作用。脾主運化,唾液對脾的運化功能起促進作用,在進食時,唾液分泌旺盛,能潤澤食物,可助食物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說。三、「津常咽」可益心。心主血脈,其竅為舌。舌由心脈所繫,以映氣血之榮枯。血液與津液同源互化,心血充盈則津液充足,津液充足則心血旺盛,故唾液可潤心、降心火。中醫指,心藏神,主神明。「津常咽」可使心神正常,則人體各臟腑功能相互協調、彼此合作,全身安泰。
筆者總結,「津常咽」養生法,其實質是對人體形神的鍛煉和調控,以神為主導,它強調意識的運用,即做到精神放鬆、形意結合,符合中醫「形與神俱」的養生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