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霧攔滿江公眾號的文章,說,對自己能克制人性,對別人能順應人性,如此這般,就能在生活工作中成功順利。
恰好當天我讀《論語》里的兩條,感覺這兩條的精神跟他說的也是一致的。
下面引用兩段來自網絡的譯文: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譯文】
孔子說:“完了,我還沒有看見過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而又能從內心責備自己的人。”
【評析】
古往今來,人們往往能夠一眼看到別人的錯誤與缺點,卻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錯,也因顧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絕承認錯誤,更談不上從內心去責備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錯誤,不去認真檢查自己,反而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這是一種十足的偽君子。孔子說他沒有見過有自知之明、有錯即改的人。其實,在現實社會生活當中,我們見到的偽君子這種人還少嗎?
【原文】
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譯文】
孔子說:“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
【評析】
孔子是一個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認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為在只有10戶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樣講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學,表明他承認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學來的,并不是“生而知之。”這就從一個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在5.27這條,孔子就是說,一般人的人性就是只看到他人的錯誤,不能看到自己的錯誤,即使看到了也很難真正承認。
如果一個人能既看到自己的錯誤又真心的在心里認錯,這個人就是克服了普通的人性,那么他在與人相處中肯定能解決很多普遍的問題,但是,這樣的人,孔子說沒有見過。也就是能做到的人,真的非常非常少。
而要達到能駕馭自己的人性(駕馭比克制更貼切,比較不會讓人誤會是要壓抑人性),我覺得除了要保持覺察,能看見自己的各種本能反應,還要保持學習,去了解普通人性中的各種問題,了解規律和應對之道,這樣才能既不會壓抑人性,又不會任由人性肆意妄為,達到本能與理性的平衡。
這與第二條孔子說的“好學”也是一致的。
也就是說,孔子的這兩條語錄的精神,跟老霧文章的主旨是一致的。
老霧也是參透經典后總結出來的吧。
論語群的朋友說“人的認知和行為模式,是種文化遺傳,受家庭、所處社會系統影響建立并固化。”
我想,只有不斷地“好學”,才能不斷地突破以往的認知和行為模式,才能更好地了解人性,駕馭人性。
學習的時間也有限,必須要提高學習效率和速度,快速大量地瀏覽各種自己感興趣的資訊,快速地掌握解決自己各種問題的方法了。
愿與小伙伴們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