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張國榮現象”的解讀與反思

張國榮

文化是社會歷史的積淀,具有群體特征并包羅萬象,它與時代密切相關并由傳承習得。文化的作用在于傳承、體驗、實用,通過文化認識、融入并體驗我們的社會。每個時代的文化差異很大——古代的傳統文化,近現代的革命思潮,當代的思想融合——時代及群體的差異性造就了異彩紛呈的文化現象。

當下文化視野中充斥著“后文化”的意蘊,從“后現代主義”到“80后的一代”,與后有關的名詞屢見不鮮。我們常常把“后悔”掛在嘴邊,一個“后”字,給出一個分野——它與前不同,似乎要與前面決裂,這種以時間為劃分依據,對過往和當下進行反思的現象我們姑且稱為“后文化現象”。

如果我們把“傳統文化”看成是“對以前時代的觀感”,那么“后文化”就是“對自己時代的把握與反思”。文化具有反思功能,“事后反思”造就了我們優秀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也開啟了新文化的覺醒。我們活在當下,而意義卻存在過往,那么,反思與記憶成了我們意義生活的必須,這正是“后文化”的意義所在。

具象到今天說的“后張國榮現象”,是指張國榮去世后,人們對他的關注歷久彌新,甚至積累起更多的新粉絲,每年的生日祭日各種媒體競相報道,各種粉絲團體自發追思的逝者文化流行現象。人們通常從張國榮的藝術成就、個人魅力、綜合影響等分析這種現象的形成,無疑這是其永遠活在崇拜者心中的關鍵因素,但這種文化現象折射出的深層原因,更值得我們思考。

首先,反思我們的時代。我們生活在“偶像的時代”——偶像是時代造就的代表時代價值取向的公共人物,應具有激勵、引導作用。然而,現代生活的罅隙被各種楷模、明星充斥,偶像從原來被膜拜的公信人物演變到現在被娛樂的商業玩偶,這是時代的悲哀。當偶像的價值取向偏離傳統的帶動作用,僅僅以娛樂為目的,只能說明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太空虛。

文化傳統中有“見賢思齊”的信條,對賢人我們心向往之。古人崇拜先賢,追思英烈,因為里面帶有樸素的價值判斷,他們將先賢和英雄作為價值的偶像,并通過個人努力實現“成人”的過程,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過上好生活甚至青史留名。這種情境下,偶像的作用在于教化、激勵,起正作用。

在歷史更迭中,每個時代的青春話語中有很多起正向激勵作用的偶像,比如六十年代的雷鋒、焦裕祿,七十年代的陳景潤,八十年代的張海迪……這些偶像的個人經歷,道德水準,個人成就無不可歌可泣,給人們帶來鼓勵。當下,偶像更多的是指娛樂明星,這反映了物質優渥下的新青年,在思想碰撞的時代中價值感缺失。

其次,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生活在現象的世界,過著經驗的生活,我們經歷著的現象往往只是表象,探究現象背后的本質才能活得更明白。一種現象不可能憑空出現,總有產生它的根源,那么,“后張國榮現象”的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

如果從個人成就、個人魅力等考察,可與張國榮比肩的人很多,為什么唯獨他成為一種現象?是我們自覺自發的發自內心的崇拜,還是被媒體帶動,成為跟風的一員?理性的人們追求有價值的東西,張國榮的努力奮斗,藝術成就等確實值得我們崇拜,他演唱的歌曲和參演的影視劇也有諸多經典,這些值得每個人緬懷,但遠遠達不到成就一種文化現象的程度,肯定還有其他因素參與。

不得不說這個唯利的時代,這個時代,價值是第一位的。貌似物質的極大豐富造成精神的多元享受,人們對精神的希求多了起來,其實并非如此,事實是上代人的辛苦養肥了后代人的享樂夢。明白人心里很清楚,有錢才有尊嚴,透支青春只能一事無成,他們開始發掘這種致富的手段——造星運動恰是很有效的一種——精神匱乏的一代,需要娛樂麻醉神經,在享受的溫柔鄉里,那些造星的人和明星偶像賺的盆滿缽滿,即便一個偶像逝去,只要有利益,就有逐利的蒼蠅。

如此說來,逐利者的推波助瀾或許延續了這種現象。電臺、報紙、網絡、各種盈利機構,他們利用張國榮的符號化影響(符合傳統價值的特質、后現代式的追求),利用粉絲團的追捧,賺取收視率,賺取廣告費,賺取真金白銀,外帶那些粉絲們的同情。我們成了被透支,被利用的一代,不自覺中成為別人逐利的推波助瀾者,并因獲得了精神的享受而光榮,真的如此嗎?

最后,說說看不懂的追星現象。我不抵觸追星,并且非常支持人們有偶像,但不贊成盲目的追星。張國榮是個很優秀的藝人,他有太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那么,喜歡他崇拜他很正常。我們追逐偶像的腳步,要學他們的努力奮進,要學他們高尚的道德,不要神化他們,在人格上,人人平等!他們的成功成才,是個人努力的結果,我們要學的只是別人努力的精神,以偶像為標桿,發奮圖強努力奮斗,發揮偶像的激勵作用就足夠了。

盲目追星的青少年不在少數,他們被偶像的外貌、特立獨行的風格吸引,以為那是潮流,并簡單模仿,以此為樂趣,殊不知,這恰恰是迷失自我的表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做好自己才是最有效的發展,效仿別人的生活,純粹是浪費生命。理性之后的我們發現,偶像褪去了神圣的外衣,但我們仍然尊重他們,畢竟他們帶給我們快樂過,影響我們生活過,這時反觀崇拜的年代,才能真正平等的對待偶像。

“后張國榮現象”給我們太多思考,我也試著用后文化的思考方式反思這個時代。過往的時代我們緬懷,現在的生活更要珍惜,有偶像崇拜的年代我們才不孤單,才有了方向與標桿,如果說,我們越稀缺什么就越喜歡什么,那么,故去的張國榮先生所特有的品質,不正是這個時代的偶像們所或缺的么?

偶像的泛濫恰恰因為真正偶像的缺失,我們渴望真正的偶像,更渴望理性的崇拜!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