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行駛在鄉村道路上,遠望出去,到處是光禿禿的山,沒有一點生機,干枯的小草在隨風搖擺,這真的是蒼茫的大地。抬頭望去,天空藍的深邃,雪白的云彩零星地散落,無法看到盡頭,這真是遼遠的天空。
車輛在前行著,上一道坡,下一道坡,轉過一個灣,又轉過另一個灣,道路在彎彎曲曲中延伸出去,我們也在彎彎曲曲的行進中。
走入一個80多歲農戶的小院,朝外看,新建的房屋漂亮美觀,可走入院中,雞叫之聲,充入耳內,腳下到處是雞糞,真是人蓄共居的環境。把慰問的面搬入農戶家中,家中也是臟亂不堪。兩位老人,又聾又遲,有點難以溝通,他家兒子的出現化解了此行的“尷尬”。
告別之后,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老人的晚年生活質量,真是無法去衡量和評價。
繼續前行,車停在周叔家的大門外,看到周叔夫妻兩人正在宰羊,問候之后,才知為過大年準備年貨。跟隨他們走進家中,炕上整齊的堆放著被褥,地下陳設著簡單而擦的干凈的家具,一切在告訴我們主人公的勤勞與愛好。
因為周叔身患疾病,我們給他家送去300元的慰問金,讓他簽字按指紋后,起身去另一家。
每次去他家,他們夫妻兩人都是非常熱情的招呼,每次都是要給我們備飯,而我們基本每次都是匆忙而去,匆忙而歸。
上車與下車,不停進行;送米面與慰問金,根據實際情況執行;簽字按指紋,按規定的程序完成。
慰問完四戶后,我們向另一個社行進,鄉村泥土小路,剛好一個車可以經過,接二連三的有點小坑,坐在車上,總覺得有點顛簸,但是多年來,我已經習慣。
車駛進大伙賴溝,以前的大伙賴溝,道路在河灘中間穿過,灘面上隔三差五的高聳著成群的柳樹,而如今的大伙賴溝,由于美麗鄉村的建設,新的道路被墊高,鋪設成砂石,新的飲水工程安靜地坐落在那里,小集中的危房改造戶房屋整齊地呈現在眼前,道路、水井、房屋這一切在悄無聲息地告訴我們,這個地方的變化真大。
走入黃姨家中,簡陋的家居,四十多歲的未婚兒子和六十多歲的喪偶母親共處一處,看得有點讓人心酸。詢問近況,為其送上大米以后,我們繼續前行。
又慰問了5戶以后,我們來到了西營子危房改造集中點,看望我村的兩位老人。走入一個五保戶老人的家中,白色的地板看上去沒有一點塵埃,被褥看上去整齊而干凈,我走進廚房參觀了一下,同樣是干凈整潔。
這一切在說明著這個五保戶多么勤勞、多么熱愛生活。他所居住的家不像沒有女主人的家,可的確沒有女主人,而這一切似乎在呼喚一個女主人的到來,來一起共享這干凈整潔的生活。
我們慰問的另一戶貧困戶,和這位五保戶是鄰居,院子大門的鎖子在里邊掛著,我們打開以后,屋里沒有動靜,叫了半天,還是沒有回應。我有點害怕,想著千萬別發生什么意外之事,我立馬想到了煙燜,正當準備進去探個究竟,這位大爺走了出來, ?懸著的心也終于落地了。了解近況,為其送上大米之后,告別,返程。
返程的路上,又慰問了一戶農戶,此農戶是五保戶,住在鄰村姐姐家中。
忙碌了一上午,慰問了13戶貧困戶,這些戶子,家庭情況各有不同,但是共同的特點是生活比較貧困。
不同的貧困戶,對待惠民政策的態度是不同的,有的表示感謝,有的人覺得理所應當。對于致貧原因,有的因病因殘因學,有的因自身發展動力不足、致富能力差而造成。
六年多工作當中,經常會遇到很多的貧困戶,而每次走訪,內心依然不能平靜,感觸也會有所不同。起初是同情,難過,后來是同情、難過,更多的會分析原因,同時去找解決的辦法。
時間久了,見得多了,來不及同情,覺得找到解決得辦法才是硬道理。
每次坐車駛過鄉間的小道,每次遠望村中的梁峁大地,每次踏入不同農戶的家中、每次因不同的事情走入田間地頭,內心總有很多感慨。
這片孕育了多少代人的土地,曾經每間房屋都有人居住,每塊田地都有人耕種,村民從不感到寂寞,更不會感到無聊。
而如今,1900多人的戶籍人口,常住人口才110多戶,200多人,散居在86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地廣人稀,是真正的空殼村。
根據這幾年的了解,這片貧瘠的土地上,也曾走出不少優秀的人才。用他們的話來說,地方窮人不窮,地方窮更讓他們有走出去的決心與信心,因而在各行各業涌現出不少優秀的人才。每當聽到這樣的話,內心不由得有點自豪。
而居住在家的老弱病殘的農戶,既在訴說著他們生活的艱辛,也在告訴我們時代的變遷。
這一片讓人又愛又恨的土地,我已經深深扎根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