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阿德勒改造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否定了弗洛伊德的泛性論,強調社會因素對人的影響。他以“自卑與補償”理論為基石,開創(chuàng)了個體心理學流派。代表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等。
阿德勒的思想啟發(fā)了后來的心理學家,包括提出“需求層次理論”的心理學家馬斯洛。
【關于本書】
《自卑與超越》的英文書名為《生活對你的意義(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在書中,阿德勒以克服自卑、追求卓越為核心,系統闡述了個體心理學的核心觀點,因此中文書名譯為“自卑與超越”,深得本書精髓。
本書是阿德勒思想進入最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出版于1932年,至今行銷不衰,解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理困境。
【核心內容】
在本書中,阿德勒以自卑情結為線索,系統闡述了個體心理學。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每個人總是對現實情況有著更高的期待,這也成為人們追求優(yōu)越感的核心動力。在應對自卑的問題上,處理得當,可以把它轉化為成長和進步的催化劑;處理不當,卻可能使自己滑向自卑情結的泥潭。
阿德勒認為,“生活的真正意義在于奉獻”。一個人應當把自我從狹隘的世界中解脫出來,和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展開各種形式的合作,利人利己,是克服自卑、追求超越的終極出路。
文稿全文】
你好,歡迎加入新世相讀書會。今天為你講述的書是《自卑與超越》,這是一本心理學的經典著作。你將聽到:追求優(yōu)越感是每個人奮斗的核心動力,我們會因此發(fā)現自己的不足,感到自卑,繼而尋求補償,超越自我。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選擇正確的路徑,則會利人利己,選擇錯誤的路徑,則會自欺欺人。
先問你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你有沒有因為你的身高、長相、家庭出身或者學歷背景感到自卑過?第二個問題,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什么事情是你一直想做,但又不敢去做的?比如,向暗戀的人表白,換一份理想的工作,或是出國留學,這些事你可能想過很多次,但就是沒有勇氣邁出那一步。你害怕失敗,擔心被拒絕,或是顧慮別人的看法,這種猶豫不決也是自卑的表現。
如果以上兩個問題,你都有類似的經歷,說明你也有過自卑的感覺??梢钥隙ǖ氖?,雖然每個人感到自卑的“點”不一樣,但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能否克服自卑、超越自我,關系到我們能取得什么樣的成就,以及個人的幸福指數。
本書是關于自卑的“扛鼎之作”,作者是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萊德·阿德勒。他是20世紀最重要的心理學家之一,但是很多人沒聽過他的名字,因為他的光芒被同時代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掩蓋了。兩個人都是奧地利人,阿德勒比弗洛伊德小了14歲,兩人從最初的惺惺相惜到后來的公開互懟,也是心理學史上的一段軼事。
阿德勒在20多歲的時候,熱衷宣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因此受到后者的賞識,成為精神分析學派的核心人物。到了1911年,阿德勒在學術會議上,公開反對弗洛伊德,不贊成他把性本能作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阿德勒強調社會因素對人的影響,這件事之后,兩個人徹底鬧掰了。隨后,阿德勒自立門戶,創(chuàng)辦了個體心理學。
此后100年,阿德勒吸引了眾多追隨者,形成了阿德勒學派。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提出“需求層次理論”的馬斯洛,就是受到阿德勒的啟發(fā)。另外,2017年,根據阿德勒心理學創(chuàng)作的暢銷書和日劇《被討厭的勇氣》走紅日本,也讓很多人有了改變的勇氣。
“自卑和補償”是阿德勒學說的核心,這兩個詞也源于他的親身經歷。阿德勒1870年出生在奧地利一個猶太富商家庭。在三歲的時候,阿德勒的弟弟在他旁邊的床上去世。一年之后,阿德勒差點因為肺炎喪命,之后又兩次被車撞倒,可以說是命途多舛。但正是這些經歷,讓他很早就對死亡有了深刻的認識,為了消解這種恐懼,他立志成為一名醫(yī)生。
在獲得醫(yī)學博士學位之后,阿德勒當過眼科和內科醫(yī)生,后來重心轉移到了精神病學,成了一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是在1937年,67歲的時候去世的。這本《自卑與超越》是在他62歲時出版的,是他思想成熟時期的代表作。
好,下面我們就分三個部分來介紹本書的主要內容。
第一,自卑感產生的根源是什么?
第二,克服自卑、尋求補償的方法,都有哪些?
第三,自卑和補償機制在工作、社交和婚戀這人生三大難題中,如何發(fā)揮作用?
第一部分
下面我們進入第一部分,自卑感產生的根源是什么?
我們來假設一種情況:如果你和阿德勒生活在同一時期,你因為自卑,找他做心理咨詢。根據他在書中描述的工作習慣,他會從你進門的那一刻開始觀察你,比如你走路的姿勢,打招呼的表情,他還會問你對童年早期的記憶,因為你現在能記住的東西,都是對你來說,非常重要的東西。通過這些細節(jié),他到底想了解什么呢?
答案是他想了解你這個人,包括你對生活意義的理解,你的生活目標是什么,哪些事情能給你帶來優(yōu)越感,你追求這種優(yōu)越感的方式、途徑是什么。他認為這些問題,尤其是你觀察、感受和思考生活的方式,是理解一個人的核心。
這種對待生活的方式,英文翻譯是 lifestyle,是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概念。這個概念經過80多年的發(fā)展,今天相當于“人格”這個概念。阿德勒認為,兒童在4到5歲的時候,人格已經基本養(yǎng)成,在成年之后得到強化,很難徹底改變。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一個人的人格,總結起來包括四個方面,分別是世界觀,倫理觀,理想自我和自我評價。自卑的產生就和后兩個概念“理想自我”和“自我評價”有關。簡單來說,“理想自我”越高,“自我評價”越低,自卑感就越強。
比如一個人的理想是將來娶個好老婆,兒女雙全,一旦實現了,他會覺得我做到了,在婚姻這個問題上,他不太會自卑,反而很自信。
相反,如果一個人的“理想自我”,非常高大,要做一番大事業(yè),改變社會,這個目標的難度就很大。如果這個人又很謙虛,自我評價偏低,他就很容易感到自卑。自卑感會帶來緊張、壓力,甚至發(fā)展成焦慮、抑郁。
“理想自我”和“自我評價”之間的差距是自卑感的來源之一,這一點對于我們理解自己,理解他人,都很有幫助。
比如說,有一個互聯網大佬,經營了十幾年的公司在2007年成功上市,融資了幾十億,在別人看來,他已經有所成就,但是他自己仍然有一種很深的挫敗感。因為按照他的“理想自我”,他應該融資上千億,有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所以說,每個人感到自卑的“點”各不相同。無論是企業(yè)高管、明星大腕還是奧運冠軍,他們只是在一個方面有所成就,但是在其它方面,也有可能感到自卑。因為人們總是想隱藏自己的弱點、缺陷和感到心虛的地方,所以,自卑感是一種很隱秘的感覺,只有你自己知道,真正讓你感到自卑的“點”是什么。假設你的“理想自我”是做一個博學的人,做一個富有且成功的人,做一個對家庭負責任的人,如果沒有做到,自卑感就會產生。
剛才我們提到了,自卑產生的一個原因是“自我評價”和“理想自我”之間的差距。聽起來,“自卑”好像是自己一個人的事。其實不然。因為一個人的“理想自我”,是在和他人的互動當中形成的。而一個人的“自我評價”,也常常依賴于別人的認可。所以說,自卑感和一個人的社會性是緊密相關的。下面我們就從社會性的角度來談談自卑的產生。
阿德勒指出,一個人在嬰兒時期,在和家人的互動中,就產生了自卑感。比如說,嬰兒不會說話、不會走路,就連自己餓得不行了,還得讓母親幫忙喂食。而在他眼中,自己的父母、哥哥姐姐,能夠完成各種神奇的動作,彼此說說笑笑。雖然懵懵懂懂,這個嬰兒還是會感到一種弱小、無助、沒有融入的感覺,就會產生自卑感。
用阿德勒的話說,“自卑感的起源往往是社會適應不良”。比如說,罪犯、酗酒者,問題兒童和神經病患者,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缺乏社會合作意識。
對我們很多人來說,從3、4歲開始,第一次上幼兒園,走出家門,走進一個小社會,我們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會不斷校正自己的位置。但是阿德勒發(fā)現,從小被過度嬌慣的孩子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會遇到比較大的困難。因為一個被寵壞的孩子,一直是家里的中心,家人總是把最好的東西給他享用。他只會索取,不懂給予;總是想著別人能為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能為別人做什么。他沒有培養(yǎng)出社會合作的意識。
這樣有什么隱患呢?一旦環(huán)境變了,不再以他為中心了,他會有一種失落感。比如,阿德勒在另外一本著作《生活的科學》中,舉過這么一個例子。有一個被寵壞的小男孩,碰巧又是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他開始上學之后,如果周圍的同學都很友善、寬容,他會很快獲得掌控權,成為焦點人物、班長或是學生領袖。但是如果他遇到嚴厲的老師,打壓他這種苗頭,當遇到這種新情況,他以往人格的弱點,就會暴露出來,同時他也不知如何應對。這個男孩可能會試圖逃避,可能一直處于緊張的狀態(tài),甚至頭痛、失眠,這些癥狀又可能成為他不去學校的借口。這時候,他已經產生了自卑感,甚至發(fā)展成更嚴重的自卑情結。
除了被過度嬌慣,阿德勒還指出,有生理缺陷,或是從小被忽視的孩子,也會出現社會適應不良的情況。但是,這不是絕對的。對于不愉快的童年經歷,不同的人會做出完全不同的解讀。比如說,身體的殘疾可能會讓一個人回避困難,也可能激勵另外一個人超越自我。一個被嬌慣的孩子,長大后也可能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不能一直以自我為中心。
這也說出了阿德勒心理學的一個基本假設,“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痹趺唇庾x自己的經歷,是你自己的課題和權力,就看你有沒有這個勇氣去使用這個權力。
好,以上就是本書的第一個要點,來做個小結。說到自卑產生的原因,就不得不說到一個人的人格。人格是一個人和周圍的社會環(huán)境共同塑造的結果。每個人獨特的人格,決定了他感到自卑的點是千差萬別的,應對方式也各不相同。
第二部分
好,下面進入本書的第二個要點,我們來說說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理論——自卑與補償。補償是解決自卑心理問題的一種有效方式。
首先要說明的是,自卑的感覺并不好受。如果一個人總是自我貶低,看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總是責問自己,“為什么我不能做得更好?!”想想就知道,這種感覺是很折磨人的。所以,人們總是想要擺脫自卑。怎么擺脫呢?這時候,人就走到了一個岔路口。
就像一首詩里說的那樣:“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而決定了一生的道路。”阿德勒認為,當人們要擺脫自卑感的時候,主要有兩條路徑:要么是直接解決讓你自卑的問題;要么是通過補償的辦法間接解決,但是補償有真假之分,貨真價實的補償能夠利人利己,虛假的補償只能是自欺欺人。
通常來說,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這需要勇氣,需要腳踏實地的努力,只有少數人能夠做到。我們來看一個人真實的經歷。有一個女孩剛上大一的時候,發(fā)現自己不敢公開演講,這讓她感到自卑。她的想法是“越是不行,越要練習”。她開始參加各種演講比賽,從院系到學校,最后到省級比賽,就這樣,一步一步,她克服了自己對演講的自卑和恐懼。這是一種在A點自卑,就在A點補償的做法,是一種貨真價實的補償。
有時候,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沒法直接解決,這時候可以采用“曲線補償”的策略,就是說,在A點自卑,通過B點補償。舉個例子,有一部好萊塢電影叫《爆裂鼓手》,講述了一個熱愛音樂的年輕人,想要成為頂尖爵士樂鼓手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情節(jié),一家人在吃晚飯的時候,男主角的哥哥由于球打得好,被長輩們各種表揚。這時候,男主角也想得到一些認同,于是他說自己打鼓打得很好,但仍然遭到家人的嘲笑。在這之后,男主角開始瘋狂地練習打鼓,把雙手都磨出了血泡,最后取得了極高的造詣。這位男主角就是通過音樂上的優(yōu)越感,來補償自己在運動上的自卑感,這也是一種貨真價實的補償。
但是剛才這兩種辦法,都是少有人走的路。很多人會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轉向自我保護,尋求一種虛假的補償。但是問題并沒有解決,過一段時間,自卑感又會出現,而這條路只能通向更深的自卑感。
自我保護的表現有哪些呢?有些人會出現身體不適,比如說頭疼、失眠或是患上焦慮癥。舉個例子,有一個男孩和父親的關系很僵,父親總是要求他去自家餐館幫忙,但是他不愿意,后來這個男孩出現了失眠的癥狀。因為他不想聽從父親的指揮,又沒有膽量面對自己的父親,用溝通解決問題。而如果他開始失眠,第二天就會精力不濟,就不用去餐館工作了。所以說,失眠只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對策。
除了身體和心理上的異常,阿德勒認為,拖延癥也是在回避問題。對我們一直想做、又不敢去做的那件事情,有時候我們會往前邁出極小的一步,來安慰自己,“你看,我確實在行動”。但剛邁出一小步,又退回到自己的舒適區(qū)。這種猶豫不決,也是自卑感的表現。
這些自我保護的策略都只能維持一時,等到失效之后,導致自卑的問題又會浮現。這時,我們又走到了一個岔路口,一條是面對,一條是逃避。如果我們再一次逃避,就會再一次失去勇氣,陷入到程度更深、持續(xù)時間更長的自卑感中,這時它已經發(fā)展成了自卑情結,會阻礙一個人的成長。
有自卑情結的人,經常使用一個句式來說話,“因為有A這個因素的存在,所以我做不到B這件事情”。比如說,因為我工作太忙,所以沒時間提升自己?;蚴窍窀柙~里唱的那樣,“我沒那種命呀,輪也不會輪到我。愛情老是缺貨,我爭什么”。但實際上,這些都是自我保護的借口。
自卑情結好比是畫地為牢,一個人給自己劃了一個圓圈,然后找來各種借口,和自己,也和別人解釋說,他為什么不能邁出這個圈。看似荒謬,但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除了給自己找借口以外,有的人還會用另一種心理——優(yōu)越情結,來補償自卑。比如,當一個人陷入自卑情結,心里是很不舒服的,他想要擺脫,又不愿意付出實際行動。這時候怎么辦呢?他又一次走了捷徑。為了尋求補償,他會告訴自己,“我很優(yōu)越,很成功”,以此來制造一種虛假的優(yōu)越感,這就變成了優(yōu)越情結。有優(yōu)越情結的人,經常表現出傲慢自大,自吹自擂,就像人們常說的,“一個人越是吹噓什么,越是缺少什么”。
優(yōu)越情結,還可能表現為專橫跋扈或是一意孤行。很多罪犯都有優(yōu)越情結。有的小偷因為貧窮感到自卑,又不愿意通過勞動致富。于是他去偷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來實現一種虛假的優(yōu)越感。正如阿德勒所說,“如果你深入觀察優(yōu)越情結,總會發(fā)現自卑情結的影子”。
好,以上就是本書的第二個要點,關于自卑和補償的機制。當一個人感到自卑,想要尋求補償的時候,就走到了一個岔路口,眼前一條路是面對和解決讓你自卑的問題,這樣既能提升自我,也能為社會貢獻價值;另一條路是回避問題,時間久了,可能會陷入自卑情結,畫地為牢。
第三部分
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是值得贊賞的。但是在生活中,我們不可能去面對和解決每一個問題。生活總是給我們提出更多的要求,我們或多或少都會選擇回避。但是阿德勒指出,人生有三大課題,是我們沒法回避的,這就是工作、社交和婚戀。
自卑和補償機制,在這三大課題中,有哪些體現呢?這就是本書的第三個要點。
我們每個人都有局限,有弱點,與他人合作,就是對我們自身局限的一種補償。阿德勒認為,要想成功地應對三個人生課題,終極出路是關心他人的利益和福祉,與他人合作,為人類社會貢獻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能力自然會得到提升。
如果說社會是一張巨大而無形的漁網,我們應該盡力把自己編織到這個網絡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把自己變成一個有用的節(jié)點,連接起他人,同時讓這個漁網更加牢固。所以說,在自卑與超越的路上,合作是一條必經之路。
帶著這個視角,我們先來看看,在工作中,自卑和補償機制是怎么發(fā)揮作用的。
有些人的職業(yè)選擇,是為了彌補小時候的自卑感。比如,有的人在童年就經歷過親人死亡,他們很早就意識到了生命的脆弱,他們想讓自己和家人變得更強大,因此會希望成為醫(yī)生、護士或者藥劑師。但有時候,死亡的經驗,可能通過其他的方式來加以補償,有些孩子可能希望成為畫家、作家,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來獲取永生,有的也可能獻身于宗教事業(yè)。
除了克服自卑感,有些人的職業(yè)選擇,是為了追求一種優(yōu)越感。知道了這一點,可以用來啟蒙孩子的職業(yè)興趣。如果問一個孩子將來想做什么。他可能會說,我想當科學家、飛行員、警察或是汽車司機。這些答案大多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們要問他為什么,來找出潛在的動機。
如果一個孩子的目標是當老師,要看他是真的對教書育人感興趣,還是喜歡處于優(yōu)勢地位,來支配別人。從孩子的答案中,我們可以了解,他想在哪方面獲得優(yōu)越感,他認為生活中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什么,從而提供必要的引導。這是關于人生的第一個課題,工作。
其次,我們來看看,自卑與補償機制在社交中的體現。我們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我們的生存和發(fā)展,都需要他人的支持和合作,每個人都需要獲得歸屬感。
研究發(fā)現,歸屬感和自卑感之間是一種反比關系。一個人的歸屬感越強,他的自卑感越弱。這就是為什么,一個穩(wěn)固和諧的家庭,一段堅固的友誼,都能減少人的自卑感。
一個人在童年時期找到歸屬感的方式,會為他成年之后的歸屬感,設定一個基調。比如說,如果一個嬰兒認為,表現出聰明可愛、無助或者能力欠缺的時候,能夠獲得關愛,找到歸屬感。在成年之后,他可能還會用同樣的方式,去獲取歸屬感。但如果其他人沒有因此接受他,他就會感到自卑。
最后我們再來看看,第三個人生課題——婚戀。
在愛情和婚姻當中,我們也能夠看到自卑與補償的現象。比如,你可能會喜歡一個你想要成為的人。他的技能、特質和天賦,能夠間接滿足你對優(yōu)越感的追求。
再比如,互補型的戀人。當一對搭檔有不同的技能,每個人都在擅長的方面發(fā)揮作用,同時能給對方支持,這也是一種補償機制。
阿德勒指出,配偶的選擇和童年經歷也有關系。如果男孩子和母親相處得不好,或是女孩子和父親關系不和,他們會尋求和父母正好相反的類型。如果父親脾氣暴躁,女兒可能會找一個性格溫和的男人當老公。
而如果一個男孩的母親總是對他吹毛求疵,男孩又很軟弱,害怕受人壓制,他可能只想找那些愿意順從他的女性。同樣是這種情況,還可能催生完全相反的選擇。如果男孩想證明自己強壯有力,他會找一個看起來也很強壯的伴侶,來證明自己的強壯。
好,以上就是本書的第三個要點,關于自卑與補償機制在工作、社交和婚戀中的體現。
最后,我們來介紹一點,心理學界對阿德勒學說的評價。當然是有褒有貶,我們來說一類主要的批評。
其中最知名的批評者就是弗洛伊德,他起初非常欣賞阿德勒,在阿德勒離他而去,自立門戶之后,兩個人就開始公開互懟。弗洛伊德說,“阿德勒說是新的東西,都不是真的;阿德勒說是真的東西,都不是新的?!币灿衅渌苏J為阿德勒說的都是“常識”。
對此,阿德勒的追隨者認為,這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優(yōu)點。阿德勒討厭專業(yè)術語,他希望自己的書能幫助那些沒有受過學術訓練的人完善自我。用今天的話說,他希望自己的書是“對用戶友好的”。
最后,回到今天講的《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想要克服自卑,就要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用腳踏實地的努力,換取貨真價實的補償,只有這條路,才能通向自我超越。
金句:
1.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2. 理想自我是指“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自我評價是指“我現在是什么樣的人”。當自我評價低于理想自我的時候,自卑感就會產生。
3. 一個人只會在他在乎的事情上,感到優(yōu)越和自卑。每個人感到優(yōu)越和自卑的點,各不相同。
4. 當人們要擺脫自卑感的時候,主要有兩條路徑:要么是直接解決讓你自卑的問題;要么是通過補償的辦法,但是補償有真假之分,貨真價實的補償能夠利人利己,虛假的補償只能是自欺欺人。
5. 如果說社會一張巨大而無形的漁網,我們應該盡力把自己編織到這個網絡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把自己變成一個有用的節(jié)點,連接起他人,同時讓這個漁網更加牢固。在尋求自卑與超越的過程中,合作是題中應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