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1 詩歌專題 第二講
《春江花月夜》? ?唐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作為詩歌閱讀的第一次大練習,算是一個整體鋪墊,因為這首詩“將多種詩情合為一體”,“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優美深邃的意境”。第一次讀的時候,我只是大概按照常規閱讀“分層”的方法把詩歌分成“寫景”(春江……月輪)、“論理”(江畔……相似)、“抒情”(不知……滿江樹)三大部分。但自己對文章進行了翻譯,語文課上聽了老師的講述,回家又翻出《蔣勛說唐詩》中春江花月夜的部分進行閱讀之后,我現在認為,整首詩都可以用“寫景”、“論理”、“抒情”這三種方式進行三次詮釋。
寫景——開闊邈遠、明亮清朗、幽美恬靜、夢幻迷離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寫景詩,這一點不消仔細閱讀詩句,但從詩題便可以窺得一二,因為整個題目全部由意象構成。“春天”、“江水”、“花木”、“明月”、“夜晚”。這五個意象每一個本身都是那么地意味豐厚,每一個意象都曾作為絕對的主角出現在許多名篇之中。在這里,這些互不相同的意象偶然間相遇進行互動,在作者面前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在第一聯中,江水與明月通過海洋聯系到了一起。春天冰雪初融的江面上,潮水一浪接著一浪向前延伸,一直與大海連接到一起。鏡頭從作者身處的這個江岸上開始,以作者的想象為羅盤,跟隨著波浪“推鏡頭”前進啊前進啊,最后停止在廣闊平靜的大海上。在長度與寬度上,由一個點變到了無限。然后,平面展開成了立體,鏡頭開始上升,開始縮小,鏡頭里上方出現了海上的一輪明月,鏡頭角落那引著鏡頭來到大海的波浪在月光的照射下閃著磷光再度出現,仿佛這明月與這潮水是共同從大海中生發出來的一般。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月亮與江水進一步交融,不僅是月亮本身和江水本身融為一體,月亮發出的月光和江中涌起的潮水也融為一體了,而且這融合不止在海面上,更在每一條江流之中。最后的一幕,已經超越了鏡頭的能力。“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水與花木相遇,早已與江水緊密相連的月亮也自然與花木相遇了。這月亮是如此明亮,照上花林,照上河岸,照滿整個空間,于是到處都是清朗的月色了。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一切都被減少到最簡,減少到最簡也就到了一種美的境界,到了一種安靜的境界。“白云一片去悠悠”,安靜的境界繼續延續,但在這種安靜之中出現了動態,景物收束到最簡之后又再次展開。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這展開中有月光。光和鏡子在布景中永遠是一對絕配,折射、反射、明亮、陰暗,光影之間二者變幻無窮。“昨夜閑潭夢落花”,這展開中有花與水。花朵一片一片落下來,落到潭水中,微微搖晃著,動作開始變緩,再次開始收束。“落月搖情滿江樹”,花落之后月亮也開始落下,與潮同生,與花同落,完成一個輪回。剩下的那一點點月光照在樹上,樹的影子灑在江上,也隨著潮水微微搖晃。
“春江花月夜”,哪里是五個意象,分明是一個意象。
說理——生命的源頭、宇宙的源頭、宏大深邃
這一部分內容與《蔣勛說唐詩》聯系最為緊密。我對于哲學了解尚淺,便很難將其與詩歌融會貫通。蔣勛老師完全給我打開了一個新的視野。《春江花月夜》寫于初唐,很符合唐代開放包容的社會特點,整篇文章都帶著一種宏大的宇宙意識。唐人的目光總是放得很遠,他們不會因為別離而過分憂郁,一切都是那么灑脫。或許也可以說,唐人的目光從不僅僅放在身上,他們關注的是更大的自然和宇宙。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前文已經說過,這幾句一直在把鏡頭拉遠,而伴隨著空間的擴大,人的精神狀態也隨之擴大了。張若虛自己只是一個渺小的生命,按理說他自己的視野只有眼前這一點點。但是借著想象,“借文學、借生命的經驗”得以擴大。同時,這里還暗含著一種“天地無私”的老莊思想。在我看到的被月色籠罩的江水之外,我看不到的千萬條江水也同樣被月色籠罩。月亮才不會管這條江與人類會發生怎樣的關系。在“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之外,萬物自己總是客觀存在的。在人的倫理之外,有著一個更大的天道。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這幾句一方面在寫景,在描寫月光之明亮,另一方面也在描寫天地的空闊。在這四句之中,“江水把花的氣味沖散,月光把花的顏色過濾”,一切主觀的觀感都在被慢慢濾去。原本江岸邊的白沙根本看不出來,存在的東西可以讓人感覺不存在,更是進一步削弱了主觀觀感的真實性。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景色從“滿”變到“空”了,眼中剩下的只有一輪明月,我們進入了空靈的宇宙狀態,巨大的孤獨感自然就生發出來了,這是一種“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渺小和孤獨。是時候問出這個分量很重的問題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我現在看到月亮,在我之前是誰第一個看到的呢?“江月何年初照人?”而在人看到月亮之前,月亮一定早已在江邊照射了許久了,時間又進一步向遠延伸。“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簡單兩句話,便把讀詩人的思緒從無限遠的過去拉回了現實。但這并不是“穿越”式的閃回,而是一代一代地經歷了無數時光之后,慢慢回歸。一人獨自面對宇宙的孤獨被一代代無數的人們給消解了。這不是“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哀,這是“雖我之死,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的豪情。一個人的生命如此有限,但人類整體的生命卻綿延無盡。何其霸氣!“不知江月待何人”,這句更霸氣了!不止人類自身綿延無盡,連那看似清冷無情的月亮,也在等著“人”!“無限的時間和空間都在等著詩人,這是何等的驕傲跟自負。”
在這個語境下,后文關于人間故事的描寫便一點都不突兀了。“?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這人間故事的氣度依然是宏大的。詩人并沒有寫自己離家在外的悲情,他看著江邊船上的人,開始想象他的情感,甚至進一步開始想象他家中婦人的情感。“與毫不相關的人感同身受”,這也是通過想象擴大的生命體驗和情感經驗。“愿逐月華流照君”,月華照射了那么多地方,讓人容易迷失,而正是我所牽掛的那個人讓我有了一個定位,讓我不至于迷失。“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也正因為月華照射了那么多地方,才讓我的故里和我現在身處之處有了交集。月光無情?月光有情?沒人知道。但對于人類來說,情感,才是維系生存的精神支柱。
抒情——以月光相連,纏綿悱惻、百轉千回
認真說起來,我自己翻譯的時候對“抒情”的理解反倒是最深的,里面有一些想法是自己生出來的,不知道是否會出現與過度瞎想的成分,姑且先寫出來供人一觀。
經過了前面“理”部分最后一段的說明,“情”的重要性被空前地增加了,“說理”為“抒情”提供了合理性。但同時也可以說“抒情”是在為“說理”服務,為了更好地說明情感讓人的生存有了意義。而“寫景”,則是能夠表達情和理最堅固的基石。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整首詩纏綿悱惻的基調在第一聯就定下了。從江到浪到海到月,又從月說回浪,兩句間完成一個輪回與轉彎。“江流宛轉繞芳甸”,轉來轉去的江流,一如我百轉千回百感交集的情感。“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月光也是這樣,偏要照進我的小樓,偏要勾得我想起遠方的情郎,剛把你拂走,往回了一點點就又上前了。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剛看到這一句的時候還不覺什么,但當我讀到“愿逐月華流照君”之后再回看,突然覺得這月亮充滿了相思。月光隨著海浪照射到每一條江,我的心也始終跟隨著船上的你。你走了千萬里,我的心也就跟著你走了千萬里;你走到哪條江,我就跟著你去到哪條江。“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這幾句極寫月光之明亮,是否也可以理解成我對你的思念如月光般濃烈呢??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亮是這樣孤獨啊,看來我與月亮同病相憐呢。“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我不知道月亮在等著誰,我只知道長江上水一刻不停地留著,我等待的那個人卻始終沒有跟著水流回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無論如何,我知道我和我心中之人現在看著同一輪明月。這與“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倒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同樣的,雖然我現在不在家鄉,但這輪照著我的月亮也照著我的家鄉。都說“睹物思人”,這里倒是“睹月思人”、“睹月思鄉”了。
“落月搖情滿江樹”,樹影在江上凌亂,我的思緒也如此紛繁復雜,在心頭搖蕩。
何為好詩
都說一首好詩可以有多重理解方式,今番讀《春江花月夜》,總算是有了稍微深刻一點的理解。
參考資料:
1.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選修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
2. 北京一零一中何巍老師語文課堂
3. 《蔣勛說唐詩》第二章 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