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節提到“無字書”,說起來挺慚愧的,我看了那么多年的繪本,卻是在今年才接觸第一本無字書,就是《灰袍奶奶與草莓盜賊》。
作者寫道:
孩子和大人不同的閱讀方式大人看書時,目光習慣隨著文字走,通過文字來了解其中的意義,然后在心中描繪書中的世界。即使看圖畫書,大人也是從文字去了解故事的內容,根本沒有注意圖畫里畫了什么、圖畫的細部與整體有何關聯、前一幅圖畫與下一幅之間如何串聯、畫與畫之間的串聯如何鋪陳出故事的情節。總之,大人看圖畫書時很少仔細看圖畫。
孩子就不同了,他們幾乎只看圖畫。這可以說是大人與孩子看圖畫書時最根本的差異。
我是在意外的情況下發現了這種差異的。那時,我的孩子都在讀小學低年級,他們常拿我書架上的外國圖畫書去看。他們只懂日文,對外文一竅不通,但是他們仍然能專心地“閱讀”插畫,根本不在乎這些書是用哪種文字寫的,而且他們反復地翻閱他們所喜愛的書,和看日文圖畫書沒有兩樣。反而是我們這些大人比較排斥有陌生語種的圖畫書,只有英語圖畫書,因為多少看得懂,才會專心地閱讀。
孩子并不在意文字,看完以后,他們還會自動地把喜歡的和沒意思的書分開。有時,我半開玩笑地問他們看懂了沒有,他們說從圖畫可以知道大概的內容,有時甚至熱心地講給我聽。后來,我請看得懂的人解說給我聽,發現孩子對故事的理解,雖不中亦不遠矣,即使有部分細節錯誤,但大意總是八九不離十。
有時候,孩子由圖畫了解的故事內容,與文字描述有出入,結果證明是圖畫和文字沒有配合好。這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圖畫表現的重要性和難度。久而久之,我發現孩子具有優異的圖畫理解力,也了解到好的圖畫是多么強而有力。從此,我也養成看圖畫書只看圖畫的習慣。
就連無字書,我也看得津律有味,不會因為沒有文字而不知所措,或不知道如何講給孩子聽。因為有無字的圖畫書,卻不可能有無畫的圖畫書。至于安徒生的作品《沒有畫的圖畫書》,只是一個故事,可不是一本真正的圖畫書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