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31日下午就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進行第十一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全面系統闡釋了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內涵,并就如何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提出明確指引,要求“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
學習“新質生產力”,激發高質量發展“澎湃動力”。新質生產力,這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創性概念,源于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從第一次提出新質生產力,到新質生產力正式寫入中央文件,這為我國新發展階段激發新動能的決定力量指明了方向,更明確了重塑全球競爭新優勢的關鍵著力點。其要義就在科技創新,在于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就在于“原創性”和“顛覆性”,既是“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也是“從1到10”的顛覆性跨越。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而且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領會“新質生產力”,瞄準高質量發展“關鍵一環”。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只有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增強原始創新,突破更多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才能切實解決制約高質量發展因素,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科技創新等不得、拖不得、慢不得。我們要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內涵、要義,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著力點,積極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努力在科技創新領域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持久動能。
運用“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一路領先”。從國家“頂層設計”到各地“落地實踐”,為具有“原創性”和“顛覆性”的科技創新創造了有利條件。開放包容、大膽創新,是泉州一脈相承的精神特質。唐朝,泉州水密隔艙福船技藝領先西方千年,入選聯合國非遺名錄。宋朝,筏形基礎、養蠣固基等技術建成中國最早、最長的跨海石橋—洛陽橋、安平橋……當“晉江經驗”成為許多地方的共同做法時,泉州已將目光轉向“提高”和“創新”,探索制度、技術、管理、市場“四大創新”。新征程上,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發展的重要論述,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涵,傳承弘揚、創新發展“晉江經驗”,吹響堅守實體經濟、創新驅動發展的號角,堅持“開放創新、智造未來”,勇當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主力軍、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