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把<村落效應>拿出來做隨身書,現在大家聊天中,一言不合就開始讀書也是很好玩的畫風,昨天核心會議摘錄了<裂變式創業>讀了三個小節,今天讀書會要讀一下<村落效應>。
現在我逐步有了一些優化了的行為模式,能夠讀人的時候一定讀人,為了更深入地讀人就會加點佐料讀點書,再繼續潛入下去讀人,說實話我對人有著極大的興趣,這種興趣往往讓我們忘記自己的目標。也許我也是在深層認可多多所說的:"人生不應該有目標"。而借由與人溝通和鏈接,從而與這個世界鏈接才是唯一的目標。
我從不覺得誰比誰更聰明,也不覺得誰可以在別人的生命里做工或者做領導。所以如果每個人眼中有一個世界的話,我眼中的世界是一個平面的地圖,我希望通過自己與人的鏈接而探究對方在哪里,他有多高,有多深,有多大,我離他有多遠或多進,我們何時在一起,何時又會分開,下一刻我又會遇見誰,我的確是一個喜歡自娛自樂的人,借由養育孩子的借口和一群有著父母身份的人聊天、讀書,其實我常常想那只是我找到的一個最好的借口。
孩子也只是她自己,我也是通過各種方式探究她是誰,她要去向哪里,她所經受的一切我時不時會痛心疾首或是不關痛癢,也許最多是我借由作為母親的角色潛入到某段關系去體驗而已。孩子的人生最多只是經由我成為她,我最多曾經作為她的殼,守護了她那懷胎的十月,從那之后我撫上馬又送了一程,這送的一程我絕不落下自己看風景的心情,也不忘為自己余生筑路的勞作。
所以,我常常抽離,有時候我甚至懷疑自己是為了借由養孩子而坦然自若地獲得老公對我的放縱,其實當初結婚組建家庭又何嘗不是如此的期待,還好我未忘記初心。一個人發現自己某個時空的自私,就會有可能換來某個時空的無私,這兩者之間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也正是我看見自己的自私,無論遇見什么,我都知道這都是我自己選擇的,沒有絲毫被迫的原因,我就會更心甘情愿、并不緊不慢地走向下一刻。我也會將每一位喂養我自私的人們所做的事情,用心記在頭腦的深處,用某種自認為恰當的方式回報他們。
也許這才是我精力無限的源頭,唯有看見其他人對我們的好,我們就會心甘情愿對別人好,從而進入一種源源不斷的正反饋,余生就如此這般下去。
人生到底是是接受更幸福,還是給予更幸福,我的答案是:在接受時還可以給出更多才是幸福。
所以,我絕不單純給予父母們某種理論知識去養育孩子。而是用讀書會這種可以體驗接受和給予在同一時空發生的方式讓為人父母的人體驗幸福的時刻,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智慧的,每一個人都是能夠將自己感受到的用自己的方式去傳承,它不是一個方法和理論,而是一種為人之道。
經常有人問我,童府媽媽是一群怎樣的人?我想就是有閑情逸致探究為人之道的人,我們用心成為知行合一的善人和善人之父母。
如果要給它做一個估價,我覺得這是無價的。當然,在某些人眼里,它就像空氣一樣珍貴而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