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親自抄一遍這句話,因為重要,它揭示了大多數人的所謂平凡乃至平庸生活,活的不清醒,容易被世界裹挾,是這樣人的顯著特征。他們也知道思考的重要性,也知道遇事要動腦子,但真正遇到事情,往往動用感性的一面去判斷、理解、行動,而不愿更進一步,理性思考后再做行動。
2、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我們必須對知識進行管理,而管理知識最重要的并不是大多數人以為的對知識進行收集、分類、保存
大多數人以為的,并不一定是大多數人都能做到的。像最基本的知識收集,估計百分之八十的人,要么沒有這個習慣,要么沒有統一的收集途徑,信息散落一地,不宜查找,不宜使用,收集僅為獲得當下的快感。更別說對收集的知識進行分類,分類的前提是對所收集內容的有一定的理解,甚至需要回過頭去反復看幾遍。
3、有深度的認知能力是這樣的: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能夠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在尋求答案的時候,能夠根據理由可信度判斷是否接受這個結論。
最后一點,感觸較多,“能夠根據理由可信度判斷是否接受這個結果”,其實意思就是說,尋求答案之前,問題者也不知道最終答案是什么,心理也沒底,他唯一的憑仗便是所謂的自己思考事情的邏輯,以思考框架為基礎,對獲取的證據的可信度進行識別、判斷,最終決定,這個結論是否可靠。即使到最后他也不知道最恰當的答案。
4、我們在今天讀一本書和過去相比看到了不同的內容,可能與我們的經驗和閱歷發生了變化有關
就比如現在,第二遍讀這本《好好學習》,跟第一次讀的時候,感覺就很不一樣,之前沒注意到的一些細節,這次讀的時候就發現很有價值。自己過去使用書中的方法實踐,反過來再對比,這是總結也是提升,逐漸將有價值意義的東西刻在腦回路里。只有這樣,才算是吃透一本書。某些書,真的值得花些實踐來思考。
5、我們記住新知識更好的辦法是和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系
建立聯系,反復回味,溫故而知新。
6、讀書成效進入了一種產生復利效應的狀態
讓讀書成效進入一種產生復利的狀態,不斷將新舊知識、認知加以碰撞,尋找之間聯系的過程,便是“知新”的過程。 李笑來所說,對某個概念,多問自己,這個概念還能用在什么地方。慢慢的,會形成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思考習慣,對簡單事物的認知不再簡單,變得更有深度,這是深入思考的結果和益處。
7、因此讀書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沒有通過讀書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發現臨界知識并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改變讀書的習慣,或許也是我們努力養成讀書習慣的一個目的,表面看上去是矛盾的,但這句話的本質意思是,要通過新的讀書思考,反過來不斷修正、完善甚至顛覆過去的讀書思考。書不在于讀多少,重要的在于有沒有實際運用到生活中。讀書速度從來不應是我們追求的唯一目標,讀書質量和收獲才是根本。
8、我們相信什么,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系,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習效能。
不止是學習效能。我們相信什么,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系,關系主要有兩種,主動型和被動型,主動型的人,一般接受新事物比較快,他們自身主動型很強烈地去相信世界、探索世界,他們是相信個體行動的力量,個體是變化著的,個體能動性是能改變世界的,至少是局部世界。另外一種人是被動型的,不相信自己的行動能夠帶來什么改變,他們認為世界是靜態的不變的。變化和靜止的心態決定了這兩類人截然不同的命運。
9、當我們遇到與過去認知不一致的新觀點時,就會觸發我們的習慣性防衛。
習慣性防衛的表象就是習慣性說不。這是病,得去看醫生。世界是時刻變化的,世界是多樣性的,世界上可行性不止一種,世界上的信息沒人可以窮盡……,這是這個世界運行的最基本規律之一。習慣性防御的人,本質上是不接受除了自己偏見以外任何觀點,不相信,不想去相信,但就是固執地相信自己的那套理論,即使自己的理論也是昨天剛聽來的……
10、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把“我”和“我的觀點/行為”綁定在一起
區分行為和行為個體,是非常有趣的。之前李笑來講他跟商場售貨員吵架,便是一開始就告訴售貨員,他所針對的是他們公司,而非售貨員本身。這樣其實一開始就公開將行為和行為人區分開了,實踐證明,吵架效果非常好。 其實,區分行為和行為人,需要的不簡單是有區分的念頭,他的底層基礎是對事情本質的判斷。說白了,你買東西出了問題,雖然是像售貨員反映(甚至吵架),但這確實不一定是售貨員的問題,你的關注點如果一直在售貨員的態度、服務水準上,那一場大架勢不可擋。
11、掌握臨界知識,首先要在學習新知識時有綠燈思維,而在具體學習時,又要有以慢為快的心態,把慢功夫用在真問題上,比如學習掌握臨界知識。
跟高中老師說讓學生抓重點知識復習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們首先有開放的心態,學習和接受新的理念、不同的觀點,然后針對具體問題,有針對性地突破關鍵點,在核心問題上,不可圖快,需結硬寨,打呆仗,以靜制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