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丨綠豆俠
? ? ? ?這是綠豆俠,自2014年4月23日以來的,第11篇文章
? ? ? ?說幾句題外話,我從2014年4月23日開始堅持實行“每天閱讀2小時”的計劃,感謝自己,目前還能且在堅持著。這段時間,自我感覺成長了很多,無論心智還是思維。我就有這樣的體會,想要改變自己,大量閱讀是一個很有效的方式。——by綠豆俠
第1句:
痛苦情緒在正常的人類生命中是無法避免的,所以當我們否定它們的時候,其實就是從根本上否定我們?nèi)诵缘囊徊糠帧O胍非笠粋€充實而美滿的人生——一個幸福人生,我們必須允許自己體驗生命中的所有情緒。允許自己去成為一個正常人。換句話說,我們需要允許自己全然為人。(P3)
感悟
? ? ? ?從4月份到現(xiàn)在,我陸陸續(xù)續(xù)讀了20多本哲學宗教、心理學等方面的書籍,大部分書本里面都提及到一個觀點:痛苦無法避免。比如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作者就說:“人生苦難重重”。這是每個人無法回避的事實,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總會給你帶去不適感。
? ? ? ?痛苦是人生永恒的主題,我想是因為很多人目前依然沉浸在痛苦之中無法自拔。《正見:佛陀的證悟》一書在第二章“情緒和痛苦”中說到:”追本溯源,導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緒。事實上,情緒即是痛苦”。而“痛苦”的實際含義是指“一種廣泛的而復雜的人類感受,意指會讓人經(jīng)驗性地感到不舒服、不快樂等負面情緒的任何事物”。我在這里,給“痛苦”賦予的含義是比如憤怒、不開心等常見的負面情緒,就算是微弱的不舒服感覺,也可以歸結為痛苦,只是程度較輕。
? ? ? ?當遇到困難或者不幸等能夠引起我們負面情緒的所有事情時,我們往往第一時間就失去了“真正的自我”,感覺上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被一個“另外的自我”奪去了控制權。比如,當我們憤怒時,我們不由自主抓緊拳頭,雙眼圓睜,而理智早已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之所以有這些消極的反應,是因為遇到這類事情,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抗拒。但是我們卻沒有認識到其實我們在抗拒,甚至我們心甘情愿失去“真正的自我”,不去思考,成為情緒的奴隸。
? ? ? ?結合從那些哲學家、心理學家們那里獲知的經(jīng)驗與心得,結合我自己的感受。我的體會是,要改變這一點,兩個字:接受。接受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 ? ? ?一旦你抗拒某個事實,你的內(nèi)心必然會產(chǎn)生“另一個自我”。這“另一個自我”,姑且稱它為小黑人,而“真正的自我”稱之為小白人。小黑人總會在你受到打擊,意志最薄弱的時候出現(xiàn),如果你不慎讓它出現(xiàn)了,那它輕而易舉就會占據(jù)了“你”所有的控制權。打一個比方,小白人想要更好的生活,因此得努力。但是在開始新的一天時,小白人就面臨挑戰(zhàn)——起床,事實是該是上班努力工作的時候了,但是小白人抗拒這個事實,他就是懶,不想上班,這時候稍一松懈,小黑人出來了,它一出現(xiàn),馬上就跟小白人說:昨晚很晚才睡覺,今天多睡一點也是很正常的諸如此類的話,總之,小黑人會想很多看起來讓人深信不疑的理由來說明小白人,這時候再睡一會沒什么大不了。小白人通常假裝掙扎一下,然后就聽從了小黑人的意見,繼續(xù)呼呼大睡。
? ? ? ?小故事講完了,我們不妨想想,如果我們接受了一個事實,盡管事實一向殘酷,小黑人還會出現(xiàn)嗎?如果小黑人沒有出現(xiàn),你還是你,真正的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過什么樣的生活,想成為怎樣的人。因此,在一個事實面前,那個真正的自己會有怎樣的反應?是積極從容面對,還是從此一蹶不振?相信你已經(jīng)有了答案。
? ? ? ?真正的接受,意味著當情緒的洪流洶涌而至,我們應該順流而下,而不是逆流而上。如果你任憑“另一個自己”逆流,你受到的傷害只會更深。相反,接受痛苦、接受所有的負面情緒、接受所有殘酷的事實,這會讓你在被洪水沖走的時候,成為一艘漂浮的船,還能有余暇欣賞兩側的風景。
第2句:
歷史上那些成功的人都是失敗次數(shù)數(shù)不勝數(shù)的人,這并非巧合。(P38)
感悟
? ? ? ?看到這句話立馬讓我想起《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這本書說到:“即便是莫扎特——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天才——也不能跨過10000小時這項練習紀錄。練習并不是為了讓你一次就能把事情做好,而是幫助你做得越來越好。?”我們總是習慣于驚羨那些天才們的光環(huán),卻很少會明白那光環(huán)的奪目是因為燃燒了無數(shù)次失敗與努力。周華健在《真心英雄》這首歌里面也吼:"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我想這句話讓我明白,失敗或許就是踏上成功之路的那一個個階梯。
第3句:
我們也會通過觀察自己的行為來給自己下定義。當我們友好和充滿勇氣地行事,我們的態(tài)度就與我們行為的方向趨同,我們傾向于感覺和認為自己就是更友好和更勇敢的人。貝姆稱之為“自我認知理論”。通過這一機 制,長時間的行為是可以改變態(tài)度的。(P44)
感悟
? ? ? ?有時候,自欺欺人是一件好事。當一個人難過的時候,盡管那時那刻笑起來比哭還難看,但是笑容確實可以緩解一個人的情緒,這時候,你的行為成功騙了你的大腦。同樣的道理,當你想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不妨以一個優(yōu)秀的人的行為來規(guī)范自己,久而久之,你就會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有一句話說:“態(tài)度決定一切”,那么在這里,可以說"行為決定一切",行為與態(tài)度是互相影響的。
第4句:
雖然當我們與別人相處時隱藏某些情緒是必要的,但我們獨處時依然徹底排斥自身情緒便是有害的。(P51)
感悟
? ? ? ?我以前好像看到過一個研究,據(jù)說男人承受壓力更大的原因其中一個是因為"男人有淚不輕彈",這個"據(jù)說"有沒有科學根據(jù),我無從考評。不過,劉德華都唱了"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當然,我沒有說趕緊去哭去吧。我比較贊同作者的這個觀點,當我們安慰一個心靈受傷的人時,我們有一臺通用臺詞是:"哭出來吧,會好一些",這個哭出來,就是把自己壓抑的情緒釋放出來。那些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試驗,其實你現(xiàn)在也可以嘗試一下,在接下來的10秒里,不斷地告訴自己不要想象一只小狗的樣子,無論如何都好,就是別去想你白熊的樣子(書本的例子是白熊,不過有的人可能沒親眼見過,比如我,所以在這里替換為小狗)......結果呢。這好比告訴自己不要哭一樣。
? ? ? ?在人前,保持我們的微笑是一種涵養(yǎng),人后,流兩滴眼淚會讓你第二天笑得更燦爛。
第5句:
既是佛教徒又是科學家的馬修?李卡德曾提到:“你越是觀照你的憤怒,它在你眼皮底下消失得越快,就像太陽下的冰雪一樣。當一個人誠實地看著它時,它會一瞬間失去它的力量。”這同樣可以應用在嫉妒、悲傷、 焦慮、憎恨以及其他痛苦情緒上。(P56)
感悟
? ? ? ?這里所說的"觀照",我想應該與接納的含義是差不多的。接受那些消極的情緒,不要與之對抗,你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消極情緒慢慢會像一個泄了氣的皮球一樣。這好比居委會大媽在罵你,你應該做的不是在街上對罵,你就盯著她,盯得她心里面發(fā)毛,過會她自己就灰溜溜走了。
第6句:
心理學家詹姆斯?潘尼貝克(James Peimebaker)證明,連續(xù)四天,每天花20分鐘將自己所遭遇的困難經(jīng)歷寫下來的學生明顯要比其他學生更快樂,也更健康。(P57)
感悟
? ? ? ?我們可以回顧第四句,將自己的困難經(jīng)歷寫出來,其實相當于釋放自己的消極情緒。類似的方法還有找朋友傾訴。
第7句:
在《預言家》這首詩里,紀伯倫(Khalil Gibmn)描述了每當我們經(jīng)歷不幸與悲傷時,我們感受快樂的能力如何增強。(P68)
感悟
? ? ? ?在寫文章的時候,我們會用到一種修辭手法叫"對比"。運用對比,能把好同壞,善同惡,美同丑這樣的對立揭示出來,給人們以深刻的印象和啟示。可見,在情緒上也是如此,因為對悲傷的感觸更深,自然更能體會快樂的滋味。一個人的情緒出現(xiàn)波動是很正常的,好比心電圖一樣,高低起伏,但是出現(xiàn)過大的波動也不好,因此盡管這里說得那么好聽,總不能為了更快樂,然后悲傷的時候盡情悲傷吧,所以以一句話結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才是人生應該持有的態(tài)度。
第8句:
雖然有時降低自己的欲望可以讓我們整體上有些幸福感,可我們不能簡單地以無止境地降低期望值使自己最終過得更好。事實上,過度降低期望值與設定不現(xiàn)實的高目標一樣,都將導致不幸福的結果。如果我們的期望不切實際地虛高,不愿意接納現(xiàn)實環(huán)境里的限制,我們會艱難而不幸福;但是當我們的期望不符合實際地過低,而又拒絕承認自己的潛力,我們的成就和幸福感則都會受到影響。就像馬斯洛所指出的:“如果你有意地限制自己的能力,那我得警告你,你此生肯定是不幸福的。”(P81)
感悟
? ? ? ?人有時候往往對自己的期望過高,特別是對未來的自己,比如一個想執(zhí)行健身計劃的人,在制定目標的時候,一開始就定下每天鍛煉三個小時的計劃。這是很不現(xiàn)實的,因為目標過大,執(zhí)行起來會有很大的難度,又由于初期并沒有養(yǎng)成健身的習慣,所以最后這個計劃往往不了了之。目標的設定應該循序漸進,剛開始的時候,不妨制定15分鐘的健身時間,過一周或者更久,當這個健身的習慣形成之后,你自然會慢慢增加目標量。投入15分鐘的時間去健身,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初期實現(xiàn)目標的喜悅,也會鼓勵你繼續(xù)努力完成更大的目標。
第9句:
西塞羅所說:“感恩不但是最大的美德,更是所有美德的源泉。”(P96)
感悟
? ? ? ?其實從本質(zhì)上來說,人都是自私的,因此一個人對你好,說明Ta把你看得很重要,甚至于超越對待自己的程度。表達感激之情,不僅讓自己體會到生命中的美好,也會讓我們懂得付出。
第10句:
心理學家布蘭登指出,尊重事實是心理健康的基礎。自我接納無論是接納自己的情緒、失敗還是成功的事實,都是在采用同一性法則并將它應用于人類的心理健康。用布蘭登的話來說:“自我接納,簡單來說就是現(xiàn)實主 義。是什么就是什么,我所感覺到的就是我的感覺,我所想的就是我的想 法,我所做的就是我做的。”就像同一性法則是任何條理清楚和有邏輯性的哲學的基礎一樣,自我接納就是健康與幸福的心理基礎。(P107)
感悟
? ? ? ?同一性法則就是在一件事物所表達出的所有含義中識別它的原貌。換句話說,每件事物就是它們自己本身,不管一個人,或是全世界希望它成為什么樣子。回顧第一句,對于這個道理,我深有體會,生命中很多事情既然是這樣,就不會那樣。這里沒有所謂的"認命"這種消極情緒,所謂尊重事實,是要我們接受當下,只有明白當下的局面,才能去考慮應對之策。因此無論面對的是什么,比如旅途中走錯了方向,那么不要抱怨,不要否認,勇敢地承認自己的錯誤,勇敢接受現(xiàn)實,然后以更積極的態(tài)度去尋找正確的道路。
第11句:
這正是吉諾特提醒我的:“當孩子處于強烈的情緒中時,他們不會聽從任何人的話,他們無法接受任何勸告、安慰和建設性的批評意見。他們所要的是我們的理解。”(P110)
感悟
? ? ? ?這句話對于為人父母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教益。其實不僅小孩子是如此,幾乎是人都會這樣。一個在處于強烈的情緒之中時,差不多已經(jīng)失去理智,此時,他們更需要的理解式的安慰,而不是說教式的勸導。道理這玩意,也只有心情好的時候才會講那么一點。
第12句:
溫尼科特說,孩子們在最初是完全依賴母親的:在生理和心理上與母 親完全互動與共生。孩子在這個時期所需要的是母親及時回應他所有的愿望,無論是餓了還是要抱一抱。逐漸地,要通過另一種不同的方式幫助孩子成長和成熟。孩子要成為一個獨立的、完全自主的個體,母親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學會適當?shù)某穬铡啬峥铺卣f,與其“完美”地回應孩子的每一個要求,換句話說,就是立即和全部回應,不如適當?shù)鼗貞啬峥铺胤Q這樣“不完美”的照顧者叫做“足夠好”的母親,她說:“在最初,她幾乎 完全回應孩子的所有需要。隨著時間推移,孩子應對失敗的能力漸漸增強, 母親的冋應也相應變得越來越少。”“足夠好”的母親并沒有遺棄她的孩子,她所做的只是給了孩子掙扎的 機會。比如,與其在孩子每一次哭泣時,母親立刻沖過去回應他撒嬌的要 求,不如放慢回應的速度,讓孩子有機會獨自體驗不適和不愉快,當然, 要保證他是安全的。當孩子認識到他不能總是依賴母親的時候,他逐漸學 會依賴自己和自我安撫。當母親越來越頻繁地“辜負”孩子的要求時,她 做的正是溫尼科特所描述的“漸進式依賴失效”——孩子擁有了獨立應對 外部世界的能力。倘若失敗是真實世界里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真正愛孩子 的母親應該通過模擬外部世界讓孩子做好準備:在一個可控制的環(huán)境中, 采用適合孩子年齡的方法和步驟,讓孩子最終擁有在未來真實事件里獨自應對各種失敗和挫折的本領。(P124)
感悟
? ? ? ?這段話有點長,可是沒辦法,也只有這么長的字句,才能更好地表達出作者的觀點。這些是很好的育兒理念。
第13句:
以下摘錄于一位20世紀知名的自助作家的作品: 完美的愛情很稀有,這需要你的愛人不斷保持智者的敏銳、 孩子般的靈活、藝術家的多愁善感、哲學家的理解力、圣人的包容、學者的忍耐以及堅忍不拔的毅力。這個美麗的段落里,完美地集中了人們動情地寫下、激情地說出、充 滿欲望地唱出的關于愛情美好理想的精華。多么美麗,又是多么害人!完美的愛情不只是稀有,而是根本沒有。相信完美愛情只會導致三種后果: 第一,很可能永遠找不到伴侶,因為我們始終在等待一個完美的人,有著孩子般的靈活、藝術家的多愁善感等;第二,如果我們帶著妥協(xié)、勉強決定和一個沒達到圣人或哲學家標準的人開始發(fā)展一段愛情,我們會仍然有意或無意地、不斷搜尋心目中那個完美的形象;第三,如果我們相信自己終于找到了那個完美的伴侶,那么我們必將遭遇失望和挫敗,因為我們遲早會發(fā)現(xiàn)伴侶的不完美(P155)
感悟
? ? ? ?人真的是很奇怪,沒人敢說自己是完美的。怎么能夠完美呢?相貌、智慧、性格、家境等等無一不會有小缺陷。可是人卻又追求完美。或許人只是在追求更美。但是如果有完美的心態(tài),確實不可取。因此情侶之間的包容是很重要的(親人、朋友之間也是如此)。
第14句:在親密關系里極少或完全沒有沖突往往意味著雙方并沒有在重要的議題和雙方差異上好好溝通。既然沒有任何一個伴侶、沒有任何一份親密關系是完美的,那么缺乏沖突的親密關系表明雙方都在避免挑戰(zhàn), 試圖從一些應該面對面溝通和解決的沖突中逃脫,而不是從中學習。同時, 即使沖突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親密關系里所包含的善意與愛一定要大大 地超過爭吵和憤怒,否則就是不健康的。
(P159)
感悟
? ? ? ?沖突是情侶關系遇到的危機,危機當中蘊藏著危險與機會,如果處理不當,很多情侶因此天各一方。所以如何去處理彼此的沖突,特別考驗雙方的各項指標,比如感情深淺度、性格、情緒處理方式等。
第15句:
認知療法的研究指出,我們所體驗到的大部分痛苦情緒都是可以避免 的,因為它們通常是由被扭曲的觀念和不合理的念頭導致的。認知療法的目標是通過消除被扭曲的思維,恢復與現(xiàn)實相一致的感受。(P175)
感悟
? ? ? ?回顧第十句,道理是一樣的,認知,就是覺察自己的內(nèi)心與情緒,覺察一切事實,因此人要"善護念"。
第16句:
全然接納。情緒就是情緒,無論它是基于理性還是非理性的思維,無論它是對現(xiàn)實正確的評估還是被扭曲的看法。想要以健康的方式應對自己 的情緒,我們應采取的第一步是把它當做現(xiàn)實的一部分去接受它,就像我 們必須接受萬有引力一樣。除了接受自身情緒,我們還要接受引發(fā)這個情 緒的事件是一個事實。與事實對抗,假裝自己沒有感受到所感受的,或是假裝已發(fā)生的事情根本沒有發(fā)生,只會加劇痛苦的情緒。寫下自己所感受 到的一切,能更好地幫助我們包容自己情緒的存在。我們也可以只是簡單 地坐下來,體驗自己的情緒或觀察身體的表現(xiàn),然后接受它們。(P176)
感悟
? ? ? ?之所以"接納"等概念不斷在本書中出現(xiàn),無論是作者有意還是無意為之,都說明這個觀點的重要性。回顧第十句,第十五句。
第17句:
一個有效治療的基礎不在于顯示智慧的口才和知識, 而在于接納與共情的能力。(P183)
感悟
? ? ? ? 這一點給我們?nèi)绾伟参縿e人很大的啟示,我們常說要設身處地,從對方的立場上去看待問題,這其實是很難做到的,不過,這也正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法。無論是雙方發(fā)生沖突,抑或別人受到不公平的對待需要我們的安慰,以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相信都能迎刃而解。
第18句:
智慧在苦難中顯現(xiàn)。當生活一切順利時,我們很少停下腳步,提出關于如何面對人生和困境的問題。可是,當困難來臨,它常常迫使我們 從一種無知而麻木的狀態(tài)中覺醒,反思我們的遭遇。為了獲得更深的見地,為了能擁有一顆所羅門王所說的智慧的心,我們必須勇敢地進入風暴之眼。(P192)
感悟
? ? ? ?在安逸的環(huán)境當中,人們的覺察之心就偷懶去了,因此往往放松了警惕,像溫水中的青蛙一樣。有時候逆境,反而讓我們受益匪淺。
第19句:
佛教里提到:“慈悲就是將自己與他人平等相待。”(P197)
感悟
? ? ? ?所謂平等對待,如果能夠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已經(jīng)很好了。
第20句:
我們選擇關注積極面還是消極面,決定了我們在他人和我們自己身上 看到了什么。一個關注消極面的人,吹毛求疵的完美主義者,會將消極的事看做世界的主要動力,而認為美好是被動出現(xiàn)的,沒有壞的才是好的。 一個有著積極觀念的人,價值發(fā)現(xiàn)的最優(yōu)主義者,會將積極的事情看做現(xiàn) 實中的主動力,沒有好事才是一件壞事。(P201)
感悟
? ? ? ? 人們常說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對你哭。一個人在生活當中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自然會發(fā)現(xiàn)生命中的美好。
? ? ? ? 由于時間關系,最后只是簡短點評了一下。在最后匯總時,再將自己的感悟總結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