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看過與玩過的《生化危機》
可能是我見過最神奇的游戲系列,之一
2017-02-07 08:05:22
藥莢s
本文系用戶投稿,不代表機核網觀點
前言:這是一篇純粹以還保留在回憶里的資訊進行的回顧,所以可能與各位了解到,或是資料上有所偏差,這是為了盡量讓自己所寫下的內容與真實體驗靠攏,提供更接近游玩感受的對比資料。
最近《生化危機》的發售,讓這個系列再次成為了玩家之間的熱門IP,而對于呈現的視角風格也讓爭論本作“算不算是生化危機”成為了熱點話題。
其實第一人稱視角,早在初代開始便已經被三上考慮進去了,只是由于技術的限制放棄罷了,所以個人認為因為換了視角就唾棄其實不太公平。而關于內容方面,這次官方標榜的“回歸原點”在哪?劇情的安排上與前作是否有聯系?這些都需要實際游玩的各位自己去判斷,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便是通過回顧老生化危機的特色,來幫助正在攻略新作的玩家有一個比較方便的對比。
“拜讀”一下生化危機7,下面的連接都什么鬼XD
二代:首度的“感染”
最早接觸到系列作品的雖然是1代,但是真正在店里面,乃至整個家鄉的游戲機店火爆的,還是系列的第2代。原因依照個人觀點來看,應該還是由于當時游戲雜志的普及帶來的宣傳效應,以及2代一開始更加直觀且刺激的開場。
不管是觀看了兩位主角的開場CG,還是直接跳過動畫進行游戲,《生化危機2》帶來的沖擊力都要比1代強烈得多。還有一點則是買了攻略并先行玩過的人,很喜歡圍觀嘲笑不習慣這游戲“新穎”的移動方式,在開頭便不斷原地旋轉被咬死的菜鳥們,并以此激發了大量不甘心的人進入浣熊市。
我不信第一次玩沒有在這里死過的
所有剛剛接觸到本作的人,都是經歷過開頭翻車動畫后,憋屈的看著克萊爾被僵尸咬死的慘劇的。而之后隨著流程逐步接觸到許多以往較為少見的元素,比如物品欄的限制,為節約資源要善于回避不必要的戰斗,奇怪的地圖與謎題設計等等,都是靠著多名玩家一同研究,并慢慢適應過來的。
一開始還花了點時間學會如何看地圖
《生化危機2》可能是我的店里十多年里,參與人數最多,互動性最大的一款游戲了。“沒有人是靠著自己首次通關的”,總有一扇門不知道鑰匙在哪,總有一個謎題難以理解。當時在PS的記憶卡里,這個游戲每個人的平均進度總是保持著一定程度的粘著度,因為自己進度難免總會遇到阻礙。
大概用了一周的時間,克萊爾篇終于有人第一次通關了,當時并沒有與那人分享頭一個逃出浣熊市喜悅的朋友(記得沒錯他逃課的),但當晚人開始多起來后也夠他囂張一陣子了(吹了很多當晚便被識破的牛皮)。
多數人都通關后,A盤的損壞問題就開始受到關注了,于是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里,店里面最常看到的便是3臺PS都是在玩《生化危機2》的情景了。不論是開始追求更深入玩法的,還是因為慫而觀望沒有第一時間嘗試的都在玩,除了因為有人帶了本攻略過來,還有個原因就是后來買的版本可以調無限子彈吧。
忘了是進入哪里設置了,不過“按住R1+L1后按10次方塊鍵”應該就是無限子彈了。
我基本上不會特地去購買游戲雜志,所有的游戲攻略都是客人自己去人民公園邊上的書店買來的。當時多數都是《家用電腦與游戲機》或者《電子游戲軟件》這兩本,不過上面刊登的攻略與介紹都比較隨意,現在回想起來還有不少誤導性的錯誤,導致不少人把書翻來覆去的研究看也不明白講的什么。
說寫的差也不對,至少看著攻略通關是沒什么問題的。
僵尸題材在當時還是非常新奇的,而本作出色的畫面,真人配音,還有最重要的:寫實的城市場景都給人一種電影化游戲的感覺。這可能是真正意義上,讓我們感覺歐美電影變成了游戲,之前不論是哪種方式都因為實際游玩與演出分割感太大而缺乏真實感。《生化危機2》最棒的地方,便是在進入警察局之前的城市街道,給予了所有初次接觸本作的玩家無比震撼的感官沖擊。當年因為文字與資訊的缺乏,很少有游戲作品的人物會給我們留下什么印象,但是里昂和克萊爾這兩個名字,卻留在了許多根本看不懂日文聽不懂英語的人心中。
這些完全靠猜的劇情,最后卻成了2代玩家熟悉無比的場面。
首先游戲媒體的推廣功不可沒,游戲配音清晰的發音也很容易辨別,而且寫實風格形象也很容易被人記住形象。里昂算是我最喜歡的游戲角色之一了,沒別的原因,純粹是人正(4代開始更棒了~)。而克萊爾就比較可憐了,雖然2代流行的時候在店里人氣很高,但是3代出來后風頭馬上就被吉爾搶走了(攤手)。
探索地圖,搜集補給,尋找道具等玩法通過生化危機那寫實風格,讓這些并沒有太大創新的玩法變得“很酷”。直接的后果就是當時所有瞎逛地圖找鑰匙的玩法,居然變成了一種潮流,隨便一個看起來有這種元素的游戲,都能被我拿來忽悠還沒玩夠的人。
當時生化危機的火爆迎來了一些模仿者,比如SS上的幾款甚至很差的作品,而且盜版商都隨便對應個主題就是”某某危機“,這個Deep Fear我記得包裝上就是“潛水危機”
這游戲有兩個在當時看起來“酷斃了”的設定,一個是通關后居然可以解鎖新內容,而通關后換盤玩會讓另一位主角的流程大幅改變則更是讓人驚訝。后來才知道這種東西叫做“隱藏要素”,于是從玩過本作開始,很多人養成了通關后看完職員表才退機的好習慣。
(從另一頭進入警察局的主角,隨后會遇到看起來非常厲害的“大壯”,面無表情緩緩接近玩家讓人感到壓迫力十足。)
當年被許多先見識過的人傳為“神秘人”的暴君改良型(因為當時并沒有人玩通1代)
通關后的A、B路線是大家無意發現的,而像是無限火箭炮或是“找炸彈”和“特種兵”模式則是靠著雜志攻略完成的,不過因為當時雜志上寫的內容含糊不清,至少花了好幾個星期的功夫才完成。據說是因為使用了無限子彈的秘技才無法會解鎖,而像是什么不許吃藥草,不能被某種敵人攻擊到或是不許存檔全是玩出來的人自己瞎猜的......
漢克也就算了,“豆腐模式”解鎖后壓根就沒幾個人去嘗試挑戰的。
在所有非合作類游戲中,店里只有寥寥少數幾個游戲,會吸引到至少一半人反復通關,出現一起交流研究的現象。在我的記憶里,也只有之前的《月下夜想曲》,后來這個系列的兩部續作、MGS2的“搶狗牌”和FF8與FF10(這兩個我沒參與過)。
為什么那么流行?如果說僅僅是因為難得一見的恐怖風格,那么至少在游戲店里圍著一群負責吐槽的家伙,恐怕誰都很難害怕得起來,如果僅僅是好玩的話,則是有更多比它更加有趣好玩的游戲具有競爭力。
我想原因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游戲”的想法吧。
它所帶來的視聽感官是顛覆性的,這點是絕對的,電影化的演出與新穎的題材,讓在一旁觀看的人也會被吸引到。而奇怪的操作與流程玩法也很難忘,它很難,很可能是人們玩過的最難的游戲之一,過去的游戲經驗甚至不能幫助你完成走路這種簡單的操作,所有一切都只能重新適應。
人們很容易只保留初戀的美好,何況這個初戀還是“重口味”的。
2代的成功放到現在是很難復制的。
初代:玩過才知道新作有多“回歸”
在2代流行之后才回去玩1代,還是因為雜志上刊登了3代公布,讓幾個中毒比較深的按奈不住才去解饞的,所以這個“開山鼻祖”處境反而有點尷尬了。
初代的光盤很早就買來了,不過很多人只是玩了個開頭便放棄,甚至那個經典的“僵尸回頭笑”都沒有人見過。90年代,有一些廠商利用光盤載體的大容量,開始加入了各種真人拍攝的過場動畫,不過這些游戲多數質量堪憂。
而生化危機初代好死不死也是真人拍攝的,這就尷尬了。
當年這開場就連看慣了B級片的我也覺得有點簡陋。
趕上了春節喜氣的生化7我并沒有購買,而是在過年時邊玩《DOOM》邊看了好幾位主播的視頻,個人感覺這次真的是特意與1代的風格做了高度的統一(主要是春節的時候看我哥玩了之后整體才有所改觀,而且這篇文章也是看他玩邊聊起來以前店里的環境寫的)。
可惜我大年三十不看春晚在客廳玩DOOM的提議沒能通過....
同樣以荒郊中的豪宅作為主要探索舞臺,流程還是跑A點拿B門鑰匙到C點開機關回A點打怪撿A門鑰匙如此反復......各種“這里沒什么好調查”的空抽屜再次回歸,許多讓人好奇后面關著什么的門,往往最后都是“哦!原來是這里”的近道。
而主線故事也再次變得很“簡陋”,用大量環境中的文件補完了細節,這一點我記得在前作是最薄弱的(5代還有一些受害者的日記)。正是這些遺留在災難地點的文件,完善了生化危機的世界觀,讓玩家了解到在自己視線之外發生的故事,點綴著原本直觀淺顯的主線。
即便當時并不能看懂,但是收集這些文件也曾一度被流傳為隱藏要素的關鍵之一。
初代的活動范圍可能是新作之前最小的,通篇都在宅子里繞,不過終盤居然能繞到科幻風格的實驗基地也算是成為了系列傳統了。只不過每次都要保留警報聲大作,但是玩家還是不緊不慢的整理裝備就顯得有點多余了?。
克里斯與吉爾的能力有差別,流程中也和2代一樣有不同的搭檔出現,而且事實上瑞貝卡他們提供的幫助還比2代的同伴要更加直觀。因為沒有攻略,所以嘗試初代讓不少人中途放棄,而且印象中也沒有人玩出過全員存活的good end過,蠻遺憾的。
雖然到了現在這一幕被奉為經典,但是直到2代被玩膩了我們才想起來還有個1代
可能許多玩家接觸1代都是從那個質量極高的NGC復刻版開始,由于店里并沒有這臺主機,而后也過了很長時間Capcom才將其移植,所以我也是通過視頻游玩才了解到這部堪稱復刻游戲界良心的作品。
本作畫面上的大幅提升就足以成為游戲重制的典范了,而故事上的再度豐滿,以及游戲舊有玩法保留的前提下進行的優化都十分用心。而雖說有新增加的場景,但是因為1代的印象并不算太深刻所以我沒太分辨得出來。此外新增的BOSS級敵人“麗莎”成為了新版中最為搶眼的設計之一,尤其是她悲慘的經歷與下場都在后來被許多玩家銘記,而新作中的BOSS設計看起來也與其有幾分相似之處。
面對后續的系列作品,1代一些設計也令人覺得很特別:BOSS戰時表現會對劇情產生影響、任務完成的速度決定著NPC生死、最終結局甚至導致關系另一位主角的存活。而像是“時空箱”、心電圖等元素的經典程度,直接導致了后續作品更改后玩家之間的爭議。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個系列的成功也蠻奇怪的,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當時的環境下似乎都并不具備這么一款操作奇怪,故事與玩法都十分詭異的游戲生存。1代在家鄉這邊沒能引起什么關注,直到2代在大家互相之間的傳播下,才逐漸引發了熱潮,甚至許多從來不玩游戲機的“電腦房”與“街機廳”玩家都陸續來嘗試。而且即便是從來都不關注游戲業界(紙媒時代你也很難關注)的玩家,也可以發現從《生化危機2》之后,陸陸續續開始有許多模仿這種玩法的游戲出現,足以認識到這個游戲的流行。
新作中BOSS戰有不同的劇情表現似乎也是對初代的借鑒
無論7代的“回歸”是否對這個系列的發展有好處,至少可以本作的風格融合得是最為統一的,流程中玩家所有的遭遇和處理方式與過往相比都顯得更為自然一些(八成已經變成網絡梗的“洗手”就不提了)。
越是玩過初代,越是會發現開發組在新作中特意與其保持的神似,Capcom這次所宣傳的“回歸最初的恐怖”,在個人看來做得是最靠譜的一次。(456的前期宣傳全都有喊過這口號)
但你至少不要找個“克外斯”來調戲人啊
三代:并沒有出現的創意危機
一個好的續作到底應該是怎么樣的?
在媒體還是以紙媒為主的年代,一款游戲的公布到發售的時間里,可能在玩家眼前出現的機會并不多,很多情況下可能是玩了幾年的一部游戲,突然你就在游戲店里發現續作躺在箱底了。不少只是玩特地系列的客人,常常是把一個游戲通關了十幾遍后消失個一年左右,偶然回來看看便被我告知“你喜歡的XX出新作了!”
3代的出現對我們來說蠻突然的
“喜歡的游戲當然是出的越多越好”
至少在玩家眼界還沒那么高,媒體還懂得帶節奏的年代,玩游戲不需要一次性消費的游戲店里大家還是非常樂意看到系列作品數量增多。更何況嚴格來講這個系列多數人只玩過了一部作品,于是有著更加華麗的CG動畫的3代一開始便引起了許多人的“搶機”.....
因為對吉爾不是很了解,所以短發的女主角在一開始被很多人誤以為是艾達,而且這個話題在頭兩天甚至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好在電軟雜志的及時上市解決了這一矛盾。然后很快的因為只有一個可使用的默認主角,以及對店內10歲到30歲待雞玩家更有益的形象,讓吉爾小姐很快便成為了PS時代人氣最高的游戲人物之一(另一位是寄生前夜的AYA,而且是2代限定)。
不過話說回來,我幾乎忘了她有什么明顯的性格特點了
3代的兩種難度差異挺大的,一開始肯定都是選擇簡單來玩,然后就看著主角端著機關槍沖出來,翻看箱子里一看里頭什么都有。而一些覺得自己2代已經是“高手”的,在選擇了只有一把手槍的普通難度后,卻開始迷上了本作的一個新元素:彈藥合成系統。
本作可以利用“果醬”,在自帶的制彈工具上合成彈藥,而且制作了7次后還能選擇強力子彈,這個系統當時看起來還蠻新穎的。而且本作也取消了無限子彈的秘技,讓以往根本不在乎武器差異和資源節約的部分人,開始真正去熟悉游戲的各種機制與玩法,雖然同樣也導致一些技術比較水的直接放棄了這個游戲。
上來就一堆武器,很多人根本就沒去在意過旁邊那個“大哥大”
游戲不同與2代的單線以及初代隱性的分支,各種劇情路線的分支都采用很直觀的方式提醒(超直觀的,屏幕都白了),而且一開始的街區地圖四通八達的設計也讓人一時難以適應,感覺很新鮮。
第一次出現分支的時候是伴隨著追蹤者出現的,當時的驚訝不輸給2代第一次見到“風衣男”空降的場面,而且這家伙居然會跑!整個系列中還沒見過開局半個小時以內會撒丫子沖上來揍人的,所有嘗試不選擇“逃進警察局”的,都在用光了霰彈槍里的子彈后被干掉了。于是直到第二個月完整的攻略出來,知道了打倒追蹤者會獲得高級武器組件之前,所有人見到這家伙的時候都是站起來玩的。
本作通關后的隱藏要素比較容易解開,不會像2代一樣出現通關十幾遍還沒什么收獲的情況了,而且武器種類的多樣性也比前兩作要豐富一些。傭兵模式加入了分數制之后,并沒有太多人進行挑戰,主要還是在同一個存檔幾個人反復玩賺取無限彈藥的獎勵就放置了。
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事情就是,直到店里PS都已經賣掉了,也沒人真的了解本作的幾個隨機謎題的規律。雖然現在可能不是什么高深的設計,但是當年所有人硬是瞎搞解出來的,然后不論誰玩都是一臉生無可戀地瞎操作,運氣最糟的可能十幾分鐘都搞不定。
3代還是有設計出整個系列中最獨特的內容的
DC上的《生化危機:維羅尼卡》因為是老生化里面比較尷尬的一部作品了,雖然劇情地位和游戲素質上完全不輸給正統作品,但是偏偏被套上了外傳的名頭。更主要的是,當時的媒體小編們已經呈現出對游戲主機的站隊趨勢了,而在中國多數小編都是世嘉死忠的環境下,宣布DC主機“獨占”的本作便成為了“墻頭草”這個稱呼的起源。
本作另一個尷尬的地方是,多數人覺得本作很難,敵人數量與高級雜兵種類都很多,彈藥補給太少,不少客人看著攻略玩到克萊爾還沒離開島嶼就彈盡糧絕了。但是更致命的還是因為不務正業的店長開始玩了之后,發現本作小刀的攻擊力十分詭異,居然有著多段判定。還有一個比較搞笑的是,以往被僵尸抓到你掙脫得再快也至少會被咬一下,但是本作如果搖得快直接能無傷推開它們!
對于《三國無雙》里拼刀從未輸過的人來講,這種設計簡直是如同作弊一般:在院子里一段小路上有將近十只僵尸,結果就看著克萊爾過去把它們全推開了!當時整個店里都是一臉“WTF?”的表情,這還玩個鬼啊!?
論手速對生存的重要性。
本作購買的時候已經是強化版了,所以傳說中初版里威斯克各種“丟人”場面也只是在雜志上看過,不過在通關后的傭兵模式里使用他也的確是各種丟人。不如說,要不是后來Capcom的宣傳以及媒體的各種助攻,誰會記得一個初代被干掉的雜魚反派啊?
似乎也是從這部作品開始,系列的反派人物都是出場時笑嘻嘻的變態了,而且不知道腦子是怎么思考的,都會把自己變丑這件事有著難以理解的執著。現在回想起來,幸虧這對兄妹死的早,要不怕是已經讓生化危機被扣上了宣傳偽娘、妹控的宅向游戲帽子了。
四代:游戲還是好玩為主
據說4代公布的時候遭受了不少歧視?至少在當時主要的游戲資訊來源《游戲機實用技術》上倒是只記得都是一片贊譽,而店里頭所有人都是....沒人在乎,反正出來了就玩這個早就習慣了。采用老角色自然是件好事,何況是早就有了不少人氣的里昂,而且得益于當時雜志的高度關注,游戲盤到了之后很快便是全面占領了店里的幾臺PS2主機了(店里沒有NGC,所以我還是高興Capcom出爾反爾的)。
本作上手要比老系列要快一些,畢竟當時也都見識過不少在主機上的3D射擊游戲了,不過它的視覺設計還是讓我們覺得很少見。整個游戲中主角都被固定在了左下角,有時候一些死角還無法觀察到,這種限制一開始還是很不習慣的。而敵人的攻擊方式不再局限于撲咬,也讓很多人面對村子里的熱情款待顯得很懵逼。開局這個村子里的圍追堵截,現在看到就像是《黑暗之魂》一樣,屬于強迫著玩家適應游戲核心系統的教學。
玩起來是非常開心的,畢竟毆打暴民比屠殺喪尸更貼近生活
在新手的適應期間,他們聽到最多的兩句話,就是邊上有人一臉壞笑的說著“小心點,一擊必殺哦”的警告,以及反復強調著“不要慫,上去踢它們”的近戰提示。雖然不是第一次出現有著既死攻擊效果的敵人,但是從來沒有這么早出現且那么直觀的將玩家殺死,畫面表現的提高,反而令本作在某些方面有了一些恐怖的感覺(更多來源于壓力)。而且游戲的難度沒有像以前一樣,有給予玩家太多的回避空間,多數情況下更強調玩家正面硬干的水平。每一場戰斗都不會留有什么余地,只能反復嘗試提高自己的實力,并習慣更加嚴格的資源規劃(有人打完村長以后都沒子彈了)。
以往吃個草還有救,被電鋸打到就不要有什么想法了
由于技術水平還沒那么好,所以這個4代雖然很流暢,但是人物動作卻怎么都有點不自然,尤其是各種QTE時重復性動作太多,看起來極為鬼畜。而且故事上也有了不少變化,更加具有冒險的氣氛,使得整體上給人一種很正面陽光的氛圍(神TM陽光)。
里昂的表現看起來游刃有余,而且還很喜歡吐槽敵人,每次遇到危機時不再讓我感覺“啊這次不得了”,而是一邊傻笑一般看著敵人與里昂像小孩子一樣互相叫板。在所有生化危機的同人圖里,4代的各種可愛版搞笑版是最多的,人物性格的崩壞是家常便飯,但看起來卻又十分合理,畢竟游戲中看起來也沒多正經。
我一直覺得4代可以算在黑色幽默這一類中.....
它差一點就復制了2代的火爆了,不過的確還是差了那么一點點。
游玩的人數以及反復通關的次數上,本作都算是屈居于2代的,當然這也和本作的流程長度與難度有直接關系。還有一點大概還是因為大家都有了更多的選擇了,雖然它非常好玩,也有足夠的名氣讓很多因為“生化危機出新作了”而吸引人跑來玩,但整體的流行程度上還是沒有2代所達到的高度。不過有一個非常喜歡本作的(年紀比較大性格比較野),他反反復復的通關了至少有30遍,有趣的是這人的游戲水平并不高,很多熟悉的戰斗還是經常翻車。他似乎很中意本作的戰斗與演出設計,一個看了很多遍的場面,仍然會引得他興奮不已,某種程度上也是很佩服這樣的玩家。
就像老生化系列的代表一樣,它同樣是這個系列中最需要去嘗試一下的作品,在為了給游戲性的提高而削弱了寫實感,4代讓這個系列真正變成了“好玩的恐怖游戲”。
畢竟恐怖游戲只有恐怖的話,你讓不太能感受到恐怖的人還能有什么期待呢?
拿這一幕對人說“這是個恐怖生存游戲”試試
五代之后:店里沒買次世代主機,都散了吧
5和6,以及各種外傳(槍下游魂暫時不談)都沒怎么玩過,去年我通關了5代,6代在打折時玩了一下退款了。不得不說變得更好,更符合一款商業大作了,也的確還是很好玩。不過個人并不是很喜歡這種純粹的射擊游戲,何況5代至少沒有在關卡設置,以及敵人的設計上給予我有什么比較好的感受。
也是從5代中發現的,這游戲不再把目光放在“平凡人遭遇到病毒災難”上面了,很多物品與謎題都和劇情與關卡沒有什么聯系,而舞臺更是四處亂爬沒能感覺到具體的目標。很多文件的收集更多的是介紹某某軍事組織多龐大,某某人多厲害,某某病毒多可怕,而很難找到以前那些小人物在危機前后的各種記錄了。7代在看了好幾位主播通關后(還好這作很短,有一點讓我想起了4代很喜歡的一個內容:受害者生前的照片,雖然相比4代先是從村民們平凡幸福的生活,逐漸被教會一步步帶向滅亡的無奈,7代只是用幾張報紙與照片的剪輯顯得比較敷衍,但也讓我找到了一些當年的感覺。
也許對于一家做什么都只能招來罵聲,一部怎么做都會被質疑的系列,《生化危機7》會帶來些不一樣的轉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