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的概念——能夠 講課,能夠教學生知識,還要能夠問題的改善。
家庭教育的格局影響學生人生的格局
上節課的八大支柱。
《家庭教育的格局決定孩子人生的格局》
一、家庭教學與方法
二、家庭教育內容與方法
三、家庭成長教練
四、家庭教育關系
五、子女發展與品性
六、家庭公約與規則
七、家庭人文環境
八、求援與求學
家長培訓班“”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之外,還有一個自我教育。
家庭教育包括八大支柱,從不同方面影響著孩子
學校教育的格局包括哪些內容呢?
今天晚上重點談家庭教育關系和親子關系、子女發展與品性、求援與求學。
子女發展與品性
子女發展是孩子的自我發展,還包括家長、老師對孩子的期望。
比如期望孩子做科學家、歌星等
不管是往哪方面發展,都涉及到品性,包括成長品性、學習品性
談到品性,子女的發展會受制于五大品性
拇指是基礎,責任意識,責任與擔當,為自己負責的,為他人、為集體
食指是交往與合作,
中指是追求與成就,一個人成長的方向、追求與目標。光有追求沒有作為不行,作為就是成績、成就。
無名指是情感與情緒的調節能力,一個人的情感與情緒的調節能力很重要。如果不能調整情緒,還能擔當重任嗎?情感不同于感情。
小指是學識與學能,簡單的學一點知識不一定有用。學能就是學習的能力,解決問題的效能。
小指最能解決問題
子女發展與品性,品性最重要
比如交往與合作,我們很多人都很在意。比如一個人大學畢業了,在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很重要。在向家長求援時,光講道理是沒有多大用處的。
孩子的交往與合作能力從哪里學,什么時候學?越早越好。
比如家庭成員關系是以后學習交往與合作的基礎,就在潛移默化的培養著孩子交往與合作的能力。家庭是培養孩子的第一訓練場。
能否 在家庭教學中培養孩子的交往與合作能力?這個 問題如何解決?也就是如何在家庭教學中培養孩子的交往與合作能力?
我們在指導家長時有一個標準非常重要,要讓家長聽得懂 看得見 摸得著 能接受 做得到,我們要給家長提供一個方案來指導家長。
許多家長不關注 不參與 ,只教訓孩子。
有些老師總覺得城市里要好很多,其實農村的各種問題在城市里都能看到
怎樣幫助家長改善家庭教學關系?
教育孩子跟父母的文化程度沒有多大關系,沒有正相關性
愛迪生的母親文化程度?愛迪生從小就專注與發明創造,與家庭教育的關系?
父母沒有學歷不見得教不了孩子。
關系緩和、孩子學出感覺,學習進步……
親子關系包含哪些內容?什么叫親子關系?
家庭教育關系就包含親子關系
孩子是相對獨立的一個人,我們不能把什么都強加給孩子
親子關系包括血緣關系、養育關系、教育關系、愛與被愛的關系、交流與溝通的關系、分工與合作的關系,
并不是所有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比如,有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至少說明家長的愛是不合格的
科學研究表明,愛與被愛是一種平衡關系,如果不平衡就會出問題。
交流與溝通的關系太重要了。這個社會上父母與孩子正常溝通的有多少?
分工與合作的關系,其實我們與孩子是合作的關系,而且隨著孩子長大越來越突出、越來越重要、越來越明顯。
教育的雙向訓練原理,當我們包辦時,孩子被訓練的越來越有依賴性,父母也越來越想包辦(不包辦不習慣)。
青春叛逆期,談虎色變,有的孩子表現不那么明顯
當孩子長到青春期,這時有兩大效應,父母感覺不對了——孩子教高中生了,回來什么也不幫忙,什么也不懂。雖然可能沒有說,但眼神、語氣等是掩蓋不住的。孩子會極力找回他原來的權利。
像彈簧一樣,哪里壓力大,哪里反彈就比較大。
家長型的父母、說教型的父母、保姆型的父母,表現都很明顯。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看你的眼光會平視了,他就會更注重自己的權利了,他就會知道反抗了。
重點在于分工與合作。如果小的時候沒有分工,大了他就會不習慣,甚至會追求你包辦時給他帶來的利益。
親子關系與家庭教學結合之后,我們應體味它的重要性。
親子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主要有三個方面:事務關系 責任關系 名利關系
比如同事之間,平常是不是有一些相關的事務?比如辦公室衛生、物品整理……
責任關系,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可以通過孩子在幼兒園表現來感受
名利關系
如果我們跟同事、朋友 之間把這三個關系處理好,我們也打心里贊同他。
可見我們經常很多人都愛講到,是不是會發現一個問題,為人處事、待人接物很朦朧,操作性太低,到底該怎么辦呢?
關鍵就是要讓家長聽得見、看得懂、摸 得著、能接受、做得到。
一個月改善計劃 問(學) 探討 跟孩子學……
辦法一定比困難多,我們以后再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