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求學階段的語言學習,還是當前的申論備考,老師們都會強調“積累”的重要性。在平時的積累中,我們一般會碰見2種素材:
一類是名言警句、俗語或是領導人講話;對于這種素材,沒有什么變通性,積累的方式就是直接背過。
第二類是說理深刻、邏輯縝密的文章(或是段落),對于這種素材,直接背誦的意義不大,因為一方面它會浪費你大量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它不像第一類素材那樣可以直接引用。所以說,對于第二類素材,最好的積累方法就是“仿寫”。
仿寫分為“仿表達、仿框架、仿思路”。
“仿表達”和“仿框架”是指提煉出原有文章/段落的結構框架、固定句式,再根據自身需要填充相應的內容,必要時進行增加或者刪減,從而表達出不同的觀點或意思。仿思路提煉出原文的行文思路,重新組織結構和語言去寫。其中,前兩者是比較基本的仿寫形式,“仿思路”是在了解論證的思路和脈絡之后,沿著原文的思路來論證其他話題,也可用于整篇文章的仿寫。
下面就三種仿寫形式為大家舉例說明:
01 仿表達
仿表達是最基本的仿寫訓練,它的模仿對象可以是一段話,甚至可以是一個句子。
例句1:未經歷過風雨交加的夜晚,哪會體會到風和日麗的可愛!
仿寫:未經歷過挫折困苦的歲月,哪會體會到功成名就的喜悅!
例句2:一朵鮮花點綴不出絢麗的春天,一個音符譜寫不了動人的樂章。
仿寫:一把泥土組成不了廣袤的平原,一個水珠匯集不成遼闊的海洋。
例句3:拯救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從文化安全意識著手,將民俗文化的傳承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將文化安全注入中小學的基礎教育中,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廣大未成年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作用,將民族文化的發揚融入生活、融入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讓其在心與心、行與行中傳承。
仿寫:預防和治理食品安全問題,要從食品安全意識著手,將食品安全問題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將食品安全注入中小學的基礎教育中,充分發揮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識別知識在食品安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將食品安全工作融入民眾的生活、融入社會經濟的建設中,將食品安全工作真正落到實處。(例子源于網絡)
例文4:干事創業沒有捷徑可走,奮力沉潛、臥薪嘗膽是應有的狀態。今天,無論在什么樣的改革領域,基層探索與頂層設計之間的聯系都日漸緊密。既胸有全局又腳踏實地,我們才能讓美好初衷與理想結果相向而行。(摘自2017.7.14 人民論壇 《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仿寫:創新沒有捷徑可走,奮力沉潛、臥薪嘗膽是應有的狀態。今天,無論你要從事什么行業,一線摸索和宏觀判斷的聯系都日漸緊密。既胸有全局又腳踏實地,我們才能讓美好初衷與理想結果相向而行。
在第四個例子中,除了替換關鍵詞,其他的表達幾乎沒有改變;所以說在平時閱讀中遇見好的表達要進行話題分類,看看能不能直接替換成某一類主題詞。
02?仿結構
平時閱讀時評或者范文時,總會遇到很不錯的說理表達,而且中間包含了很多好用的句式,會使整個論證很緊湊。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把這些句式提煉出來,在不同的話題下進行練習,熟練之后就可以自如的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了。
原文1:做品牌太貴,搭便車劃算,很多“仿造”企業的心態不難理解。其實這些企業,比誰都清楚品牌的價值,卻又輸在畏懼開拓創新的鴕鳥心態,沒有動力彌補設計營銷的短板,沒有勁頭在制造工藝上更進一步。一言以蔽之,它們有過錯可“入罪”,但也有實力可“自新”。踢它們一腳,當然會滾坡下山;但如果拉它們一把,未必不能有所作為。(摘自2017.1.23人民時評《靠內生動力告別山寨》)
這段論證深入淺出的分析了很多山寨企業的“仿造”心理,其中我們可以提煉出“...太貴,...劃算,....不難理解。其實....比誰都清楚.....,卻又輸在....,沒有動力....,沒有勁頭....。一言以蔽之,他們有過錯可....,但也有實力可....。.....,當然會滾坡下山;但......,未必不能有所作為”。如果在作文中需要分析“心理心態”,那么我們可以嘗試下使用這個句式。
比如2017年貴州申論大作文“勞碌中充滿快樂”,當我們寫到“擺正奮斗者心態”這個角度時,可以用到這個句式
仿寫:拼搏太苦,享樂愜意,很多“混日子”的年輕人心態不難理解。其實這些年輕人,都受過高等教育,比誰都明白“敢拼才會贏”的道理,卻又輸在畏懼挫折失敗的鴕鳥心態,沒有動力確立明確的奮斗目標,沒有勁頭賣出前進的第一步。一言以蔽之,他們有過錯可“入罪”,但也有實力可“自新”。繼續自我放逐,當然會滾波下山,但如果自己拉自己一把,未必不能有所作為。
原文2:花繁柳密處撥得開,風狂雨急時立得定,固然能夠彰顯一名黨員的擔當和定力,但遠離大集體、聚光燈和風暴眼,因為不便監督和管控,其所作所為,更能真實地檢驗和反映出一個人靈魂深處的高潔或污濁。也正因此,慎獨慎微當成為共產黨人的精神品格與修養自覺。(摘自2017.2.16 人民論壇 《不慮于微終成患》)
這段論證形象的分析比較了兩種做法,并強調了其中的一個做法;句式為“...(做法1),固然能...,但....(做法2),更能....。也正因此,.....(再次強調做法1)”在作文中,當我們也遇到這種情況時,可以嘗試用這種句式寫。
比如2014年國考作文“慢生活”,當我們對比“快生活”和“慢生活”時那么我們可以這樣展開。
仿寫:追求效率高、節奏快的“加速度”生活,固然能夠讓我們感到生活充實,并取得驕人的成績。但適時將生活節奏放慢,暫時從壓力和忙碌中解脫出來,給身心放個假,更能體會到生命的舒適和愜意。也正因如此,“慢生活”成為當今社會轉型期大多數人為了獲得身心平衡所推崇的生活方式。
03?仿思路
當我們對“仿結構”和“仿表達”比較熟悉以后,就可以針對被模仿的范文,拋開具體表達和結構,按照其行文思路來寫就可以了。
原文:有信仰才能團結起來。小到看不見的原子,大到太陽系,圍繞核心的圓周運動讓這個世界多姿多彩而又井然有序。這一原理也適用于人類社會,將無數個人團結為一個整體的是相同的情感和價值、一致的原則與目標。這些“看不見的手”讓思想行動有共通的基礎,讓社會生活有共同的規則。(摘自2017.8.30人民日報思想縱橫《信仰是壓艙石》)
這段說理由“物”過渡到“人”,有力的論證了“信仰對于團結的重要價值”;如果我們也用這種由“物”過渡到“人”的思路,同樣可以在別的話題下展開論證。比如我們以“講規矩”為例:
講規矩方能保證社會高效運行。低等如螞蟻,高級如黑猩猩,每個群體都有其自己的秩序,只有每個成員都按照規矩“各司其職”,整個群體才會竟然有序。這一原理也適用于人類社會,社會事務繁多、錯綜復雜,讓這個“種群”忙而不亂的原因就是規矩的存在,它如電腦程序一般,在無形中規定好了你需要做好的事情;它如“看不見的手”,讓我們的思想行動有章可循,讓社會有統一的價值標準。
那么,我們該如何進行仿寫練習呢?這里會用到陳云同志曾經提出的六字箴言:交換、比較、反復。交換的意思是說無論進行哪一類型的仿寫練習,都需要我們在多個話題下“交換”,因為不同的話題之下具體的表述肯定有所不同;比較的意思是寫多了之后,可以把相近或相同話題表達歸歸類,看看哪種仿寫結構最好,形成自己的表達模板;“反復”的意思是語言學習絕非一日之功,需要長久的積累和練習,需要久久為功方能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