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從未見過的,不一樣的風景,
將 “貧窮”兩個字如此明目張膽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地方。
2017年10月4日來到這片的陌生國度,一晃,18天已經過去了。
這里安靜,這里喧囂,這里無法想象,這里不可思議,但是這里,最是讓我覺得意外的是,我見到的,好像一切都還好。
這里的半夜會很吵,早晨會被烏鴉叫醒,白天很熱,晚上會驟然下起大雨,路上總會看到很多動物,鴿子出奇的多,站在窗口總會看到一群小孩在嬉戲。
每每看到街上飛奔的摩托車總會讓人尖叫,坐在大巴里,總能感覺司機蛇皮走位的游刃有余,這里的路邊跟西安一樣,有很多小吃,很多小商店,只是不曾敢去嘗試。
這里的路邊看不到垃圾桶,沒有公共廁所,總會有人牽著一群牛走在大街上。
雖然我沒在七八十年代的中國生活過,但總能感受到大人們說的這里就像七八十年代的中國的感受。
這里有各種各樣的咖喱,各種各樣的食物有著各種各樣讓我們看來很奇怪的吃法,幸好,每天的飯堂總會有幾個喜歡吃的味道。
這里幾乎見不到女的,從打掃衛生到廚房做飯,幾乎全是男的,他們平時都穿拖鞋,進房間,會把鞋子脫掉,他們都會做一個搖頭的動作,是在表達著 yes。
這里我見過的幾乎所有人,他們都有著很大的眼睛,很黑很長的睫毛,講真,這是我最最羨慕的,沒有一個小孩是不可愛的,尤其是小女孩,你看她的時候,她的眼睛會發光,然后bu'lingbuling地閃著,沖著你笑,簡直想抱走。
來之前聽過各種各樣的傳聞,果然,百聽不如一見。
我接觸的并不多,但總覺得這里一切混亂的背后,多的是我們不知道的事。
去超市買過幾次東西,那是第一次嚇到我叫出聲的,我們四個人坐在 Taxi 上,我在窗戶邊上,我們正低頭聊著,然后不經意望向窗外,驀然,一個女孩的頭趴著窗戶上,當時真的被嚇到了。
后來才習慣,只有在路邊停車,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小孩圍在你車前,看著你,說著你聽不懂的話,但你總會知道,那是在向你要東西,不止于錢。
之后每天班車經過的路上,總能看到一些女人帶著自己好幾個孩子,坐在大街上,光著腳游蕩,有懷里抱著的,身邊跑著的,日復一日,那時,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相信每個外來的人都有的吧,一個人無能為力到什么程度。
那天我們去商場,走了一路聞到各種香水味,我對朋友說:“好香啊,怎么這么香”
“...你不知道嗎...”
原來,在這里,他們是分等級的,底層的人身上會有一種很難聞的味道,所以他們會用香水來遮蓋。
關于他們的分級,我搜了之后才知道。
印度種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具有3000多年歷史。
是印度教社會內在道德根基“法(Dharma)”、“業(Karma)”等一系列概念的外化與鞏固。首先,種姓制度是以血緣、姻親構成的一種基于氏族的血親劃分;此外,種姓制度是通過職業、工種加固血親社群的職業隔離;最后,種姓制度是明確規定了人分貴賤高低的等級制度。
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婆羅門
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剎帝利
剎帝利能吃肉。他們的工作是勇士與統治者。他們能學習印度教古經文,但不能教授。剎帝利女能嫁與首陀羅人或者剎帝利人吠舍
吠舍是商人。他們一般是素食者但也有吃肉。他們能學習印度教古經文但不能教授。吠舍女能與首陀羅,剎帝利或者吠舍結婚。首陀羅
首陀羅或者勞力。他們不能學習印度教古經文。他們一般不是素食主義者。他們一般干雜活,稱為不可接觸的賤民。他們只能與首陀羅結婚。
在四個種姓之外,還有一個被稱為無種姓(Outcastes)的部分,中文往往簡單地翻譯成賤民,事實上,賤民只是Outcastes的一部分,如果一個人愿意自己放棄自己的種姓,也會成為無種姓者。
在印度,高級種姓的女子和低級種姓的男子是絕對禁止婚配的,如果有子女的話,其子女將成為不可接觸的人,也就是賤民。婚配雙方也將被處死,或者開除出種姓,成為無種姓者,一般來說,他們都將被生活所迫而從事骯臟的工作成為賤民。
其他原因被剝奪種姓的人也會成為無種姓者,比如當初甘地去英國的申請就沒被他的副種姓同意,他沒理會自己去了,那段時間按規矩他就成為了無種姓的人
印度教中,各個種姓間很少通婚,但并非絕對禁止,高種姓的男子娶低種姓的女子這樣的“順婚”還是可以的,但反過來,低種姓的男子娶高種姓的女子這樣的“逆婚”是絕對禁止的,一旦發生,往往是低種姓的男子被處死,高種姓的女子也被處死或被剝奪種姓成為賤民。
由于順婚的存在,低種姓的人雖然不能提高自己的種姓,但可以提高自己后代的種姓,比如首陀羅階層想要提升地位,則只有首陀羅女子與婆羅門男子處于夫妻情況下所生之女又與婆羅門男子通婚,如此繼續,則在第七代才可以成為婆羅門。而這種達到最高種姓的時間粗計最少也需140年以上。
分享之前看到的一個故事。
“在美國讀書,接觸到了一個印度小哥。 他的姓氏我查了查是剎帝利,應該是第二階級了,家里住孟買。
跟他聊天的時候,能感覺出來他對他的國家充滿自豪感。他跟我說新聞上的強奸案都是假的,我在孟買從來沒有看到強奸。女性不平等都是假的,我有很多女同事。
印度是一個很好的國家,我愛我的城市和國家。 后來我問他,我聽說印度農村的人的生活現狀不是很好,你有親戚朋友是農村的嗎,你了解他們嗎?
他跟我說,我從來沒有接觸過農村的人,我所有的親戚朋友都在孟買。
“我覺得最恐怖的不是這個國家的貧富差距,女性不平等,貧窮疾病惡劣到一定程度了。而是在這些所謂的中產階級,社會權利和財富的掌控者中,他們看不到底層人民的掙扎,甚至認為孟買就是整個印度的全部。”
用手吃咖喱嗎?是的。
為什么印度的國旗是三色的?
——因為三種顏色分別代表了三種咖喱:黃咖喱,白咖喱和綠咖喱 。
許多人都喜歡咖喱,因為咖喱百搭,下飯,讓人感到溫暖。
今天才知道,咖喱的起源地——印度等南亞國家,其實當地語言中并沒有一類稱為“咖喱”的食物。
curry(咖喱)一詞其實是英國人的發明,英國人則是從印度南部的泰米爾語kari得到靈感。Kari的含義比較含混,可以大致理解為“多種香料混合”“醬汁和肉、蔬菜、豆子等混合在一起煮”。因此,17世紀來到印度的英國人,便用curry描述當地的各種加入香料的食物,甚至把其他受印度文明影響地區的類似菜也叫做curry。
印度咖喱的靈魂是香料
印度是香料共和國,可使用的香料超過1000種,煮杯奶茶都要放香料。
香料如此盛行,大概是因為印度終年悶熱潮濕,用香料烹制食物,不僅具有促進食欲和消化的功效,也利于保存,印度的傳統醫學中,香料還能當藥用。比如姜黃,印度人認為姜黃的黃色是有藥效的。
據說排列組合起來是無窮無盡滴,所以咖喱是吃不盡的,但是最有名的好像就那幾種組合。咖喱本身是不辣的!只是加了辣椒的咖喱才會辣。另,在超市里的包裝成品咖喱都味道不正宗;
每隔幾天燉一鍋(亂糟糟的咖喱),因為吃不起好東西,多數人主食就是用自己做的大餅去沾那個咖喱,就這樣了,因為咖喱很咸,所以沒有冰箱也能放兩天。大餅很干燥,沒有冰箱也能放幾天不會變質。
用手吃飯的原因
- 印度人認為吃飯中的很多快感來自觸覺,刀叉會阻止這種特有的快感
- 印度食物大部分都是糊狀的,用手抓飯可以提前了解食物的溫度,避免燙著舌頭。中國人有用嘴吹食物降溫的習慣,大概就是不能用手試探溫度的緣故吧
- 印度人不吃火鍋,哈哈哈
后來想想,各地風俗都不同,和自己無關的東西還是不要隨意評論的好,其實也可以理解的了,我們吃包子和面還不是用手抓的,哦,還有一點,那樣邊吃飯就不能一邊玩手機了,也挺好。
看到過一句話覺得說的挺有道理。
人們所謂的衛生,很多時候無非是靠感覺和經驗不使自己惡心罷了。
我是半生不熟 喜歡照自己的怪念頭行事
喜歡一切意外 想把生活過成詩的樣子
若哪天有幸相遇 請別詫異 其實我并不是個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