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中央幫大齡青年脫單 | 單身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圖片來源:www.91yys.com

最近,一則新聞上了微博熱搜:

對!團中央要幫“大齡未婚青年”,也就是單身狗,配對另一只單身狗了!一時間,潛藏在各個角落的大齡單身男女都出來了。

是什么讓團中央都不得不出手了?

其實,國家對大齡未婚青年越來越多的擔憂也不是空穴來風。

2015年由中國婦聯發起的《中國幸福婚姻家庭調查報告》稱,目前我國平均結婚年齡為26歲,男性比女性高2.3歲,四分之三的男性在25至34歲之間結婚,超過九成的女性在30歲之前結婚。

而更為突出的是,沿海大城市平均婚育年齡更高,以上海為例,2014年來自上海市居民平均結婚登記年齡為男性34.43歲、女性32歲,這已是這組數據連續第五年呈上升趨勢。

這些數據意味著全國年輕人進入了晚婚模式,而大城市情況更為突出。

到底是什么讓我們結婚越來越晚,遲遲找不到“合適伴侶”呢?

如今出現的晚婚或者不婚,其背景伴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變化:

工作壓力上升,女性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自我意識覺醒、專業化分工提高獨立生活的便利性等等,傳統婚姻動機中的經濟、繁衍需求都在下降,且社會對于晚婚甚至不婚的包容度在提高,與之伴隨的,人們開始更看重婚姻的質量。

這些因素都會成為晚婚或者不婚的動機。

只是,我們無意在社會大背景方面去廢筆墨,我們更想探討的是為什么有些人明明從心理需求上很想結婚,但卻找不到“合適”伴侶。

在個人心理成長方面,我們有哪些能夠努力的地方?

1. 不敢戀愛,怎么結婚?

工作上認識的一位30+的姑娘,外形出眾,口才一流。

私下交流,知曉其在大學的時候還曾經是校園的風云人物。身邊一直不乏追求者,可是細細交談下來,她竟然一次戀愛也沒談過,讓我甚為吃驚。

講起戀愛來,姑娘頭頭是道,說其擇偶標準,也是扔了一籮筐的感覺。

“有遇到過這樣的類型嗎?”

“當然有,胡歌啊!”

深入聊下去,我發現她跟很多不敢談戀愛的人一樣。

深層次的原因是害怕在戀愛中經歷背叛、冷淡、拋棄等一系列體驗,干脆連嘗試也放棄了。

每次遇到一個有可能發展的男性,都會覺得某點東西不符合自己的期望,不可能幸福,所以干脆躲著不發展。

或者又是看見自己真心喜歡的人,又擔心對方嫌棄自己不夠美,不夠好,連試一試的勇氣都沒有。

年華就在這種諸多恐懼中蹉跎了。

如果你幻想著直接找到一個完美的對象,然后跳進婚姻,從此過幸福的日子,恐怕沒那么容易。

這世界上其實沒有人是為你量身定做的,都是需要經過二人真刀真槍地相處,在共同經歷事情中間去學習,才有可能磨合到位,相安無事。

戀愛的經歷是談出來的,不是從書本和電視劇里學出來的。

只有在相對豐富的戀愛經歷中,我們才能漸漸看清楚自己在愛一個人中會拿出多大的勇氣和能量,在遭受背棄的時候又是如何在絕望中一點一點找回自己。

只有戀愛,我們才知道自己的喜好,也知道自己跟什么樣的人呆在一起才最舒適。

怕就怕,婚前因為經歷太少,對婚姻和另一半都認識不到位,婚內面對困難的智慧和能力又不足,常常拿逃避和婚外情當了自己盲目選擇、不擅長經營婚姻的遮羞布,還美其名曰“我們感情不好”、“我一開始就不愛ta”。

2. 想結婚,戀愛談崩了

現代社會里,戀愛是婚姻的前奏,然而,在中國社會里,我們常常把這兩者捆綁的太緊密。

上大學前,父母一再叮囑,不能談戀愛,要以學業為重,成長路上的那些小喜歡、小暗戀和地下情都是偷偷摸摸,不得暢快,甚至是大學階段,也有不少人的父母不允許孩子談戀愛,然而等到大學畢業步入社會,我們已經直接到了適婚年齡,父母開始催著結婚。

這個時候,自然而然的,戀愛很容易被直接關系到結婚去。

可是此時面對的現實是:

年紀有點點大、身體早熟透了,但是再不努力就好像就剩下了,于是,找到一個愛人就一直在心底衡量他是否適合結婚。

若是太看重結果,戀愛關系反而容易經營不好。

《歡樂頌》里,邱瑩瑩和曲筱綃擁有非常不同的婚戀觀。

在小蚯蚓的觀念里,談戀愛就是奔著結婚去的,如果不是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那就是耍流氓。

可小曲認為,恰恰是婚姻讓戀愛變得功利,婚姻應該是兩人相愛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一開始就想著結婚,目標性太強,破壞了戀愛的感覺。

雙方所站的角度都有道理。

小蚯蚓的觀點,恰恰是不少適婚年紀的人尤其是女性容易持有的觀點。

但小曲的觀點或許從另外一面啟示我們:

越是想與對方有個結果,就越容易患得患失,失去了享受愛情的滋味,度過了初見時的美好之后,各種原本沒有必要過于在乎的東西就會漸漸浮出水面。

我們給戀愛綁上的東西太過沉重,漸漸壓垮了通往婚姻的橋梁。

其實,什么是結果?

如果放到人生的長河中看,一個人跟你戀愛而不能結婚或者跟你結婚了又離你而去,只代表他與你生命中的緣分沒有那么長而已。

但是,一起度過的那些時光和沉淀下來的情誼才最重要呀。

我們并不能因為一個人曾經來到你生命中又沒能結婚而說這段感情沒有結果。

畢竟,在離婚高發、癌癥高發的年代,誰又能保證離別人世的時候,就是你眼前的愛人送你呢?

何不如《歡樂頌》里小包總對安迪說的那樣,“你只要放輕松”好好享受就行。”

當雙方二人相處十分愉快并且覺得愿意共度一生,結婚只不過是形式和時間問題。

3. 終于有了伴侶,卻恐婚了

工作上的一位朋友,幾年前一起參加培訓,好好八卦了一下感情經歷。

彼時她有一個正在交往的男朋友,但是她說出了很多對于二人結婚后的擔憂,雖然男方學歷家庭都很好,但是不夠細心體貼,我仔細傾聽并引導其繼續觀察,如果實在是覺得不適合,可以再考慮考慮。

幾年之后,再見到她的時候,她換了男朋友,較之以前的男友而言,這個男友很體貼,也很細心,可是她仍然擔憂婚后會有很多問題。深聊下來,她不是對男方有多么不滿意,而是對婚姻本身信心不足,用標簽的貼法,叫做恐婚。

現在二人相安無事,可是生了孩子怎么辦?

有婆媳矛盾了又怎么辦?

到時候我會不會過得不幸福?

萬一離婚了又怎么辦?

恐婚背后難以忽視的擔心包括:害怕婚姻的不長久;怕承擔婚姻中的責任和義務;害怕處理復雜的家庭關系;害怕生育;對彼此感情不夠有信心。

在結婚前對婚姻持謹慎態度是對的,不過如果是過于擔心我們就值得考慮了,到底是找的人不適合自己,還是說來自于自身內在的原因更多一些?

在結婚前猶豫不決的人或許可以問自己這么幾個問題:

雙方目前的感情狀況如何,是否有與之結婚的內在動機(非父母和其他外在的原因)?

我們在一起是否感覺快樂輕松?(包括性)

我是否愿意與對方一起努力,共同承擔婚姻中產生的各種困難?

如果這些答案都是毫不思索的肯定答案,結婚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如果你結婚了,你會發現,并不是童話中所說的happy ending,但是也并不一定是別人口中所說的一地雞毛。這取決于雙方二人感情基礎以及愿意在經營婚姻上拿出的勇氣和智慧。

但是,無論你結婚后能走多遠,你都有機會有以下收獲:

看到未曾了解的自己;

體驗前所未有的親密關系;

從理論到實踐,學習如何真正成為一個為自己人生負責的人。

4. 放下恐懼,去戀愛吧!

生活是最好的修行,而婚姻,恰恰是其中重要的一課。

在選擇不婚或者結婚年齡越來越晚的社會里,其實你完全可以不必要太在乎“大齡青年”這個稱呼,更不用覺得這是個問題。

大齡未婚青年,他不是一種身份,僅僅是當前的一種狀態而已。這對于婚姻而言有影響,但并不是決定性的。

與其陷在“大齡未婚青年”帶來的各種焦慮和壓力中,倒不如多學習一點親密關系和個人成長的課程,對自己和伴侶有更清晰的了解。

所以,感謝團中央的幫忙,但你不能指望坐等國家“發對象”。

最重要的是,你得放下恐懼和擔憂,談戀愛去,這才是正事。


---------------------------------尚科教育-------------------------------

一篇文章可以影響多少人?

您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尚科博文教育

我們會為您每天奉上成長干貨!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近日,團中央發話了:將幫大齡未婚青年找合適伴侶。共青團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賀軍科表示,大齡未婚是中國青年迫切關注的重...
    股事匯APP閱讀 924評論 0 0
  • 火車要開了 行人流星一樣的投射在車廂里 只有母親 在火車的平行道上 拖著右腿,捶著左腿 焦急地挪步 鈣流失的腿 如...
    遠山歸舟閱讀 530評論 0 1
  • 前段時間一個朋友問我,你30歲的人生夢想是什么? 我告訴他,我希望在我30歲的時候,可以自由,做到財富自由,婚姻自...
    三木SAMMU閱讀 1,299評論 2 8
  • 人死之后 還能否感受到外界的壓力? 不能的話 土包和金字塔又有何異? 若能 諾大的重壓豈不讓靈魂窒息? 那該不是用...
    楸木行枷閱讀 190評論 0 1
  • P1.我要變形了! 其實我的大學時代是在一所師范類大學里度過的,但我后來一直拒絕當老師。 起初是覺得當老師工作內容...
    deerzoe0211閱讀 358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