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畢業將近一年,去了很多地方,認識了許多人,也講過了許多話。自己聊的最多的大概就是讀書這個話題,其實也就只有這一點還算是有一些感悟,最近又是在給自己放假,就索性把自己的心得都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夠帶給你們一些啟發。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在發生著自己始料未及的變化,得到了一些東西,也失去了一些東西。然而另我感到慶幸的是,自己讀書的興趣卻是比上學的時候更加的濃厚,一直都沒有鼓起來的荷包和越來越沉重的行李是自己在慢慢發生的變化。自己一邊在行走中認識祖國和感受生活,一邊在浩瀚的書海中去尋找夢想的黃金海岸。
為什么要讀書?三毛在《送你一匹馬》中有一段很有道理又很美的文字:“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其實有關于讀書,自己以前也有困惑,到底該如何去讀?讀過的書時間久了又會忘記!直到讀到這一段文字,所有的疑惑都煙消云散。讀書其實是一種經歷,有誰又會記得清記憶中的每一個細節,我們都只保留了最美好最難忘的部分。我們從不再尿床,不再闖禍到學會感恩,學會愛,學會承擔責任,正是這些經歷讓我們成長。人的生命的是有限的,我們無法確切的保證她的長度,但是我們確可以無止境的拓展她的寬度。感受別人的愛情,感受別人的奮斗,去感受失敗,去品嘗成功,去尋找真理。有人說成功又不可以復制,讀別人的成功之路又有何用!這種看法全然是一葉障目,不解讀書之意,也是讀書少才會有的短視之見。成功沒有固定的道路,但有必然的要求。讀書如同尋找一種信仰,找到的是一個方向,而不是一條道路。
以前我總是要在告訴別人,不要以功利的心態去讀書,慢慢的發現這種說法其實是不準確的,讀書的目的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你肯讀,開卷總歸是有益的。其實真正應該告誡的是,讀書不要刻意的去求結果,讀書的回報是漫長且不易察覺的,所以說讀書一定要能夠克服浮躁的心態。知識是復雜多元且系統的,是各個環節互相支撐的。在你僅僅掌握了一些零散的知識后有時不僅僅不能給幫助和提升,反而會給你帶來誤導,因為你對知識的理解可能產生偏差。這也就是我們要拒絕雞湯文學的根本原因,雞湯文學之所以能夠盛行流傳不是因為其中良好的文學造詣,而是因為其契合和某種社會心理狀態和某一類人的情感痛點。雞湯文學中也不乏有較好作品,也能給我們一些安慰和力量,然而較多的則是一部分人的小情緒,用比較舒緩感傷的文字表達之后,使得在悲觀情緒中的人產生共鳴,從而將將其視為佳臬,在缺乏良好的價值觀的衡量的情況下就有可能做出比較偏執的事情。讀書對于一個人的改變是一種從量產到質變的過程,如果不能達到一定的量級是不能輕易察覺到的。讀書就像是脂肪的產生,你需要特別能吃,然后才有富余,慢慢堆積起來,才可以變得顯而易見。所以,讀書一定要堅持,并成為一種習慣,你的人生才可能從中獲益。
讀書,是一場修行。很多人都有這樣告訴我,我也讀書,可是總是讀到一半甚至更少就讀不下去了,就像在讀大學時許多英語四級數次都不能通過同學,每次在復習四級詞匯時,翻開第一頁看見第一個 abandon就真的abandon了。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然而人之所以能夠不斷的進化從而有區別于動物,在于人能夠克服一些內在的本性去努力像更好的方向去發展。禮樂崩壞,是一個王朝的覆滅的開始,禮的本質就是對人的一種約束。所以,讀書一定要強迫自己,強迫自己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當你讀書的時間久了,你就會愛上讀書,看起來不喜歡沒關系,感情是可以培養嗎。為什么說讀書是一場修行,因為讀書,你必須學會承受孤獨,你必須學會很久都沒有娛樂活動,你的微信聊天記錄保持在一周之前,甚至更久,慢慢的當你放下書的時候,或者讀完一本書確有沒有找到新的書可以讀的時候,發現自己真的只是一個人。這就是所說的孤獨,也只有孤獨才會使你真正的開始思考。這樣的你也許會失去很多玩的來的朋友,但是慢慢的會找到更多聊得來的朋友。我所喜歡的讀書,就像在和作者對話,聆聽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者的諄諄善誘。慢慢的你甚至能感覺到作者已經成為了你的朋友,在你情緒低落或者得意忘形的時候想起他們曾說過的話,讓你能夠得到安慰克制。不管是小說還是傳記又或者是科學類的書籍,其本質都是作者本人的思想或者經歷的反映,小說中作者所創作的主人公要么是作者自身的描寫和創作要么是對自己的所見所聞的發展,寫的不管是想象中的生活還是生活中的想象,總歸是作者的思想以及價值觀體現,所以讀書的的過程是一種思想的交互的過程,所以就更可以說是一種交流。
讀什么書,大概是大多數讀者最為困惑的事情。讀書的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就像你是一個不愛吃飯的小孩子,那么一開始可以先喝比較容易下咽的稀飯,慢慢的你的胃口變大了,稀飯已經不能滿足你的需求了,那么你可以開始吃白米飯了或者面條了,時間久了你發現自己的消化能力變得極強,白米飯以及不能滿足你的巨大的能量需求了,那么你就可以嘗試吃肉了。《大學》中講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要遵循事物發展內在原理,如果你一開始就強迫自己吃肉,那么必然會消化不良。事實上書的易讀程度是不一樣的,就像一些小說類的書還是比較容易上手的,因為小說里有劇情,也許文字不足以吸引你的注意,但是跌宕起伏的劇情自己感人至深的愛恨情仇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其實有很多作家的文字和語言很幽默,而且是那種暗藏機鋒的感覺,讀完之后仔細一想就忍不住要捧腹大笑。關于這一點要特別推薦就是都梁先生的作品,印象最深的就是《血色浪漫》,現在仍然清楚得記得上學那會兒每天晚上在被窩里一邊看一邊神經兮兮的笑。韓寒的文字也特別的有意思,但是讀起來總感覺沒有像路遙以及老一輩作家的作品經得起細讀,缺少的可能就是那么一點歷練吧,不過不得不承認他是個寫作的天才,他的想象力另人嘆為觀止,關于他的想象力,你如果讀過《長安亂》就一定有所體會。讀文學作品的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名著入手,我想任何一個人所了解的名著都足夠讀一段時間,如果你知道的都讀完了,那么就有一個簡單的辦法來列書單就是看獲獎作品,最為廣泛的國內文學獎就是茅盾文學獎了,去找歷屆的獲獎作品去讀,還有就是諾貝爾文學獎了。其實,你覺得沒有書可讀的時候,只是你不愿意去找書讀,更不愿意去讀。當你真正的開始讀書后,你會發覺為什么古人會講書山有路,學海無涯。當你讀了足夠多的的文學作品之后,你會覺得文學作品已經不能滿足你的閱讀需求了,這時你可能就會嘗試去讀一些科學類的書籍,類似于管理、歷史、經濟、文化、以及一些比較枯燥的工具類的書。這一類的書籍讀起來可能不會那么的具有有吸引力,反而會有一些晦澀難懂,比如《資本論》,你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去消化。但是,堅持去讀的話,你會發現讀這一類書籍對于你的改變是巨大的,你如果堅持讀五本(當然了,這個數字只是我個人的體驗,可能不具有普遍的臨床效應)科學類的書籍后,你會發現你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能有一個質的提升,當然了前提是你已經閱讀過大量的文學作品。慢慢的你會發現發現你的談話和寫作會更有深度,甚至一些科學原理會無師自通。當你的閱讀水平以及知識水平都達到一定的境界之后,你也許會更清晰,也許會更加的困惑。這時你就可以去嘗試讀一些哲學,詩歌,藝術類的作品,去體會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有一個這樣的段子:“話說為什么要讀詩,你如果不讀書,看到了美的東西就只會一句‘我草,好美啊’”。這樣的說法不免有一點戲虐,讀詩不僅僅是要學會贊賞美,而是要學會欣賞美,挖掘美的內涵,尋找美的真諦。以上便是我所總結的讀書的三個階段,希望能消除一些你讀書過程中的一些困惑。
? ? ? 讀書是一個內化的過程,在內化的足夠多的時候,就要給知識和見解找一個出口。這個出口便是寫作,寫作會將你零散的一些知識和見解系統的組織起來。開始的時候不要追求文章的的精美,不管水平如何,只要堅持下去,慢慢的自然會有改觀。而且好的文章就如同玉器,要精雕細磨才能有精品,古人講十年磨一劍,對于文章是同樣的道理。關于讀書對我自己明顯的一個變化就是以前是極其討厭散文的,以至于語文考試中出現的散文總是答不好,但是現在卻十分喜歡讀散文,其中的美也大概只有自己喜歡才會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