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3Q”,我想大家立馬能想到“情商”IQ(Intelligence Quotient)和“智商”EQ(Emotional Quotient),而最后反應到的是“挫商”AQ(Adversity Quotient)。“3Q”在一起才成為人們獲取成功必備的不二法寶。經常聽說IQ或者EQ,其實AQ才是最重要的,它決定你是否在逆境中可以沖破壓力、戰勝困難、逢兇化吉,否則就算智商、情商在高也會隨著意志力的衰弱而沒有施展的余地。AQ強調一個人毅力、魄力與耐力,面對逆境是否有正面積極的心態,面臨困難是否不輕易放棄。
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定義過一種癥狀——“低挫折忍耐度”,這就是說的是“低挫商”,艾利斯認為,許多當代人已經被“寵壞”無法忍受事情一丁點的不順利,稍有不稱心如意的地方,低挫商立刻覺得這事情根本不應該發生,而且絕對不可以接受,此外,必定導向災難新后果。這種思維定式付出的代價有二:一是焦慮、抑郁、憤怒等負面情緒;二是糟糕的行為決策,比如發泄怒火或無所作為。這樣看來“挫商”對我們每個人至關重要。
最近看的一篇文章提示,提高挫商,要先改變大腦中的消極概念。首先要改的,就是遭遇挫折時候的定見。在遇到挫折時,凡事往積極方面思考,開放心態,讓自己自信,一些導致無耐受挫折的觀念轉化為有助于拿手搓著的觀念。
文中列出:1、我的生活應該一切順利。應當轉化為“每個人都有不順的時候,挫折乃常事,我能應付得來。”;2、事情根本不應該這樣的!轉化為“即使我們竭盡全力,還是有些意料之外的壞事會發生,這是無法避免的”;3、我當初怎么會做那么錯誤的決定?轉化為“現在看來,當時確實有更好的處理辦法。但當初信息和能力不夠,即使回到那一刻,可能也還會做出一樣的決定。與其持續自責,不如想辦法改進目前的事態”;4、我的行程應該環環相扣,非常高效,我的時間一點也不該浪費,轉化為“能按照日程表走當然很好,但又意外延遲也無妨,在空閑時我總可以找些別的事來做”;5、別人應當負責任、不作惡、把自己的分內事做好,轉化為“雖然我希望別人都能把事做好,但我也得接受一個事實,有時候他們做不到”;6、我完蛋了,我怎么這么倒霉!我做什么也沒用了,轉化為“雖然有點麻煩,但我能挺住,這還遠不足以讓我完蛋。我現在還能做點什么讓事情可能變好?仔細想想”;7、錯過這個機會,我再也不會成功和幸福了,轉化為“這并不危及生命,我還會有其他機會。5年后這件事對我的心腹感根本不會造成很大影響”;8、我肯定會元氣大傷,要能全身而退就謝天謝地了,轉化為“殺不死我的,將使我更強大”。
這些觀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偶爾想不開,頭腦里可能就出現了郁悶、抑郁的字樣,千萬別這樣想,轉化一下,換個角度一切都沒那么糟糕和錯誤。同時轉化不是給自己找借口,而是激勵自己去克服困難,調節情緒,坦然接受困難和失敗,提高承受能力,這樣我們的挫商也會越來越高!小伙伴們,一起提高挫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