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左芷
最近讀了葉圣陶的《怎樣寫作》,也報了一個寫作微課,再加上自己最近對寫文的反思,關于寫文章,我想總結以下幾點。
我還是個寫作菜鳥,所以,并沒有什么資格教別人寫文章,只是單純的想把自己關于寫文的思考,以及栽過的跟頭,記錄下來,從而忠告自己,必須注意并加以改正。如果恰好對你也有那么一點點的幫助,那我也是非常開心噠。
1.文章要真實,寫自己力所能及的東西
作文如做人,一定要真實。而且要寫自己力所能及的東西。
只有自己熟悉、親身經歷的事情,你才會寫的真實,動人。那種感同身受,寫出來不會干巴巴,讓人看到的也是有血有肉的故事,并不是素材和段落的簡單拼湊。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的文章,文采一般,卻能夠打動我們,也能獲得許多的點贊,就是因為人家的文章寫得真實,隨處可以撥動我們的心弦。
這樣的文所列舉的都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敘述的每一個點,每一處邏輯都經得起推敲,情感也特別真摯。要相信,這些感覺在閱讀的過程中都是能感受到的。
當然了,要是只寫自己的經歷和故事,那很快就枯竭啦。可以寫別人的故事,利用別的素材,只是這里強調的是,你必須心領神會、融會貫通,與自己所悟、所理解的東西糅合、吸納,再來謀篇布局才好。
一件事,一個道理若是自己都沒搞清楚,想明白,何以來寫?
2.找準適合自己的寫作時間
我之前寫文章都是抽早上起床的時間、中午休息的時間以及下午下班回家路上的時間來寫,苦思憫想、絞盡腦汁,半天憋不出一句話來。有時候,我甚至認為這是因為自己基礎太差,素材積累太少,不適合寫文章。一度很失落,想要放棄。其實,換一個寫作時間,或許會不一樣。
有一次,我是利用晚上來寫的,結果寫的很順,基本上沒卡,而且腦子里也很容易調出相關的素材,好一點還會蹦出一丟丟靈感。
這種感覺和之前擠牙膏、卡頓的感覺相比,順溜很多,而且,對自己的寫作信心也是有很大的幫助。
當然,不同的人適合的寫作時間不同,有的人喜歡早起寫兩小時再去上班,但早上讓我起來寫字,簡直要命,就算起來也瞌睡連天,并沒心思。我還是適合晚上寫,哪怕熬到一兩點都不是問題。
但為了健康起見,最好不要熬夜(怎么可能)。
3.寫人話
看了很多文章之后,還是覺得寫人話才能深得人心。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遣詞造句深奧一些,句子反復冗長一些,就會顯得比較高端。但其實,在如今的閱讀習慣下,句子越短越精煉才更受讀者喜歡。
很多大家的文字都特別簡單,不過分修飾,畫面感極強。讀起來隨處可理解,毫不費力。
不信,現在拿出來一篇古文,看誰還有心思去查什么通假字,去翻譯一詞一句的意思。
4.文章要有頭有尾
文章一定要有頭有尾,切忌虎頭蛇尾。我有幾篇文章,開頭費盡心思的去寫,生怕別人在幾秒內“換臺”別的文章,但都是草草的收尾,結果一篇還可以的文章就爛在了尾巴上,最終影響全篇文章的質量。
有時候完整性比完美性更加重要。一篇結構完整的文章總不會太差。而一篇文章雖然語言華麗,修飾詞新穎得當,但當我們第一眼看去,還是會先注意到它是缺胳膊少腿的。
5.注意平時說話的語言習慣,注意完整表達
寫文章就是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一般會說,能說的人寫文章也不會太差。你看那些電臺主播、節目主持人經常會寫一些稿子,出一些書。
葉圣陶先生說,“要想學好寫文章,首先一個重要的點就是學會表達和說話,一定要說完整的話,表達完整的意思”。這在日常生活說話時,就要刻意練習。
這樣長此以往寫作能力自然會提高。至少能表達清楚一句話的意思,一段話的中心思想,一篇文章的主旨。
6.修改,修改,修改,像熬粥一樣一點一點打磨
重要的事情說3遍。
很多作家寫文,都會有初稿、二稿、三稿...不段的去打磨,修改,直到滿意才肯發表。
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付之行動。
第一遍寫完文的感覺其實是朦朦朧朧的,內心特別的不踏實,對文章整體的結構是確定的,但對于事例的呈現、拿捏的尺度未必就準,或者,會有一些毫無意義的闡述,贅詞,這時候就需要耐心的修剪了。
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像熬粥一樣,慢慢地,且用心地去慢燉,去修剪。讓文章最終沒有多余的枝蔓,像是一個“球”,表達著一個中心思想。
作文如做人一定是有章法的。但又不能被章法束縛,剛開始寫,用用章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讓你的文更像那么回事兒,也能給予你寫作的信心。總比在那兒瞎琢磨強。
熟練之后,對行文的規則、章法已經有所領悟。或者已經不需要章法就能達到文章練達,那時便不需要拘泥于條條框框,自己的文章就是一種章法。
作者簡介:左芷。喜愛文字,喜歡與自己的內心對話。90后文案編輯,活動策劃。文章未經授權,不得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