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便秘的經歷,相當痛苦,肚子里翻江倒海,但就是出不來。這時候,你需要的是一只開塞露(一種幫助人們拉出耙耙的藥水)。
生活中好多經歷是于此相似的,比如我們想要寫成一篇文章,結果卻發現怎么也寫不出來。其實我們經歷的好多事情,看過的好多書,發生在親朋好友身上的故事,在沒有限制你題材的情況下,都可以是我們的素材。而你要做的就是,用筆寫出第一句。這第一句,就是你的開塞露。
其實這樣做是很有道理的,這種做法叫做目標細分法。即當你確定要做一件事,或者實現一個目標時,往往不要一開始就想全部達到,正所謂欲速則不達,要將目標進行細分,把大目標拆分成小目標,然后踏出第一步,往后再適量加大力度,這樣反而比較容易達成。
舉個栗子,我初中那會,發覺跑步是件很不錯,能鍛煉自我的事情。能堅持跑步的人,身體肯定棒棒的。沒跑前看別人跑得都很好,5000米,10000米的,我也想跑到,可是我不是沒跑過嘛,怎么辦?那時候是在一個公園里面跑,我就告訴我自己,不用一下子跑多遠,1圈700米,跑個2圈就行,如果跑不到,走能走到就好,比起全程跑完,最重要的是你開始跑了。按著這樣的想法,第一次跑,我跑得很慢,過程中會喘不過氣,我就放慢速度,后面還是跑完了。我不求快,因此心理沒壓力,剩下的就是調整自己的身體節奏,節奏調整好了,能跑完也是理所當然。有了這順利的第一次,后面沒多少天,我就可以跑到5圈了,3500米,個人還是比較滿足的。
由此引申開來,有時我們心里會有目標,目標比較遠大,可你一時半會卻不會有完整的方案去實現,怎么辦,因為沒有完整方案,就此死心嗎?那可不行,咱們改革開放取得這么大的成績,一開始不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嘛。我的意見是,干,先做了再說,知道多少就做多少,只要你的方向是正確的,其他的,慢慢會好。那有人總會擔心,做錯了怎么辦?做錯了就改唄,總比一直不做強。愛迪生要是想一下就發明電燈,找到合適的材料,這會咱們可能都還是點著蠟燭呢。。。
說了這兒多,無非講的就是一種心態,大事都是從小事開始做的,完整的目標是通過細化,走出第一步達成的,轉化一下思維,也許很多事就慢慢的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