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陳海賢老師《自我發展心理學》21天自我突破加餐課程的結營日。老師這門課里講了關于行為、思維、關系、轉折,人生發展階段的內容,還帶領我們回顧了六種思維工具:內省思維、正念思維、情感激勵思維、行動思維、關系思維和辯證思維。這6種思維工具都是我們熟悉的陌生人,聽著名字很熟但了解得都不深,更不用說在生活中實踐了。
但在這21天里,每天早上我都會關注陳老師當天發布了什么新話題;在留言之后,會關注自己的留言有沒有被老師點評,也會看其他同學對于當天話題的感悟和評論;睡覺前查看陳老師關于今天話題的總結性解讀發言,對于自己的認識是否準確或片面做個判斷。這么頻繁的參與課程的點評和互動是從沒有過的事。
開營之時老師就指出“練習是這個活動最有價值的地方”。它能把你所學的工具和自己的生活結合,讓知識變成你的真實武器。只有做,才能創造新經驗,我想這也是最觸動我的地方。
要說從這門課中收獲最多的,我想是對身邊親密關系的重新認識。
關于父母? 學會課題分離
父母和子女本來就是一對最糾纏的關系,就像兩只抱團取暖的刺猬,近了疼遠了冷,這也是回家過年的小輩們在老家呆不了三天的原因。要解決這段糾纏的關系,要從"我"的環節入手。明白父母們節儉的生活方式,常常不停地嘮叨,插手屬于你的生活,那些是出于對我們的關心,是屬于他們的課題,你無法阻止也無法改變;而接不接受他們的意見,做什么樣的選擇,處理好自己抵觸失望的情緒,如何跟父母溝通才是我們應該考慮的課題內容。
關于子女? 學習控制的兩分法
在教育子女時要換位思考你做為子女時對于父母的要求和希望,不要只因為他是你的孩子,就希望他滿足你所有的想法和愿望,一旦沒能滿足就開始失望焦慮;不要只糾纏于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去督促他的學習生活,要學會換個角度溝通和鼓勵;控制我們能控制的事情,而不妄圖控制孩子的所有,做好該做的事,能做的事,愿做的事,做孩子的支持者而不是監督者。
關于愛人? 接受差異最重要
人和人之間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思維差異,就算是最親密的愛人也不會一切皆如你所愿。我們經常糾結的本質是,既不愿意承認我們滿足不了對方的期待,也不愿意承認對方滿足不了我們的期待,卻總想把對方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還會因為改造失敗而責怪對方不配合自己。寄希望于別人改變總免不了有失望,而承認我們之間的差異,學習傾聽的要訣,了解相互的底線,在不斷磨合中解決自己的情緒,不做無謂的糾纏和疏離才是相處之道。
陳老師說:“無論多么復雜,人際關系的終點,還是要落到你能否意識到,這是你的選擇。如果你知道這是你的選擇,那無論關系如何讓你難受,你都會有一種坦然。如果意識不到這是自己的選擇,那你就會把關系的責任推給別人,并因為別人不符合你的期待,而心生抱怨。”
用思維的彈性來看待親密關系:
看山是山的時候,認為親密關系很重要,所以必須很親近很相似;
看山不是山的時候,對方一旦與我們不同,滿足不了我們的期望就會產生怨氣和疏離,而因為這種傷害來自最親近的人,我們更無法忍受;
看山又是山的時候,了解我們真正想要的是有邊界的親密關系,我們需要承認和尊重彼此的獨立性,這個邊界就是一切都取決于你的選擇。
即使是最親近的人也需承認,有些困難,只能我們自己去面對和解決,有些決定,只能我們自己來做,無論這些決定看來有多糟糕。我為我的生活負責,你為你的生活負責才是真正的親密關系。
陳老師21天的自我突破課程到達了終點,但我們關于自我發展的歷程遠沒有到達終點,因為那是一條不斷延伸、不斷變化、不斷有新發現的漫長之路,幸運能與大家結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