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進入初二,學校的迎考大戰就拉響了警報,孩子們高度重視,寒暑假不上輔導班的不多,女兒的寒暑假除了學習都給了畫畫,她也悟到了,這畫技就像文火燉豬蹄,功夫到了,肉才香軟呢。因此,所謂的假期實際上是名存實亡了??墒?,堅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我們總是想方設法尋得出走的機會,用春節七天假來個一家三口自由行,便成了這幾年的慣例。
今年定的地點是廣州。從北方嚴冬的凜冽奔向花城盎然的春意,我們卸下的不僅是厚厚的冬裝,更是積攢一年的困倦和壓力,我們希望女兒也能卸下重重的學習壓力,不想作業不想成績,好好享受旅行的愜意。女兒似乎是勉強答應了,但是提出要帶著電子書,因為語文老師要求假期讀完《三國演義》的原著。我欣然答應,心里卻在說著,等你玩嗨了,哪還能想著讀書呀。
第一站是廣州的長隆旅游度假區。雖然已經見慣了景區的游客長龍,可是在野生動物園外遍地的游客過安檢的景象還是壯觀到人山人海潮起云涌的感覺。漫長的排隊過程最是無趣,我只好矯首昂視,東張西望。桉樹長得特別高大,樹干筆直筆直的沒有一點歪斜,像極了北方的電線桿。榕樹的樹冠層層疊疊茂密成蔭,發達的氣根跟老爺爺的胡須似蜷曲著、耷拉著。桂花的香氣非常濃郁,一陣一陣撲鼻而來,空氣里氤氳著各種樹木芳草的清香,隨風蕩漾。游客們倒也享受,并沒有過多的喧囂和浮躁。女兒早已拿出了她的讀本,輕輕碰觸著,一頁一頁翻看著,偶爾還長按一下,搜索查找詞語的意思。我不禁暗暗慨嘆現代科技帶給人們的便利,這可比手捧一本厚厚的大書輕松多了。
我以為女兒是一時興起,不會太執著。可是在接下來的幾天行程里,吃飯時、休息時,尤其是在廣州城里穿梭,頻繁地乘坐地鐵時,她都手不釋卷。手把著列車里的欄桿,腿纏繞在上面的樣子像極了動物園里的小考拉,靜靜地臥在樹杈上,旁若無人地呼呼大睡。女兒是旁若無人地讀書,這在手機橫行人人都是低頭族的地鐵上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晚上我們去珠江畔看夜景,女兒也許不覺稀奇,香港維多利亞港、法國塞納河的夜景她是看過的,任憑人群熙攘,霓虹閃爍,她俯身臥在江邊的石頭欄桿上,借著明亮的燈光又讀起書來。江水蕩漾,燈火輝煌,游船緩緩地前行,不時傳來幾聲嘹亮的汽笛,光與影交織在女兒的脖頸和臉龐上,像一副油畫般靜謐安然,泛著光澤。
女兒讀書的投入引起了我的思考。《三國演義》的原著不是那么容易讀進去的,社會斗爭、兵法韜略、歷史風云,這些元素對于大多數女孩子而言并不惹人愛,甚至很多中文系畢業的女老師都坦言讀不進去,借著看電視劇了解故事和人物。那么,女兒的興趣是怎么來的呢?
我和女兒一起回憶她的“三國”情緣。
幼兒園的時候,我給她買了一套四大名著的兒童讀本,字號比較大,還帶著拼音,關鍵是彩色插圖非常漂亮,喜歡畫畫的女兒可能是愛屋及烏,特別喜歡這套書。尤其是《三國演義》,大將英姿颯爽,戰馬高大威武的形象是她最愛。這套書帶著光盤,那些播音藝術家們充滿磁性的聲音講得繪聲繪色,我們常常和女兒一起聽,有時候,她也纏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讀,漸漸地,她就能自己講了。
上小學后,我又買了一套《三國演義》的小人書,共60本,是我們小時候常見的小人書的樣子。巴掌大小,黑白插圖,圖畫在上,文字在下。畫面內容比較豐富,人物、環境都清晰可見。女兒已經可以獨立閱讀,閑來無事就捧著書津津有味地讀。我記得那時晚上散步,女兒就愛講三國的故事?!皡尾紤蝓跸s”“趙云救主”、“諸葛亮三氣周瑜”等故事,她講得頭頭是道,就像我們的小老師。
上初中后,四大名著中只有《水滸》是學生的必讀名著,我也沒有要求孩子去讀《三國演義》的原著,一是學業繁重沒有大塊的時間,二是我粗淺地認為女孩子沒有讀它的必要。沒曾想,在學業、畫畫更加忙碌的高一,女兒居然見縫插針地讀完了原著,真應了那句話:“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擠,總還是有的?!?/p>
有感于讀書的重要性,我特別想說,以讀書為樂的孩子,他們的精神世界是充盈的,他們在書中遨游世界,穿梭時空,他們在書中與古人先賢對話,與世間萬物交流,他們不會百無聊賴,不會虛度光陰,更不會在虛擬世界網絡游戲中迷失自我。
作為家長,尤其是年輕的家長,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善莫大焉。
后記:假期歸來,老師要求以“假如我是_____”為題,寫寫你對《三國》人物的理解,女兒的一篇《假如我是小喬》當選優秀范文。又偶然尋到女兒小學時寫的讀后感,一并附上。
《三國演義》讀后感
? (四年級)
我家里有一套《三國演義》小人書,從六歲到現在,我已經反反復復讀了很多遍,我喜歡里面的故事和人物,其中最喜歡的就是諸葛亮。他才華橫溢、料事如神,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故事,令我深有感觸。
“舌戰群儒”主要講了諸葛亮去東吳說服孫權等人聯合抗曹的故事。他只憑一張嘴,就答復了東吳謀士們很多刁難的問題,他說話頭頭是道,很了不起。最后,他把孫權等人說服,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口才和智慧。
當然,諸葛亮的智慧也不是生下來就有的,誰知道他在那茅廬里是怎么刻苦鉆研,用心體會的呢!“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相信只要一心一意地學,就沒有學不會的。我們雖然還小,但如果現在不好好學,就實現不了自己的夢想,甚至會到“老大徒傷悲”的地步。同學們呀,我們不用達到諸葛亮那種程度,但也要把該學的東西學好呀!
不過,也不能學得死記硬背。諸葛亮能舌戰群儒,不就是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嗎?他不像某些大臣有勇無謀,也不像有些人像個書呆子,他能在各種情況下說出一番大道理,真讓我感慨萬千??!
我想起了李密牛角掛書、歐陽修借書求學、居里夫人逆境求學、江泌照月夜讀的故事,古人不知疲倦地讀書、學習,我們更應該學習這種精神,讓自己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
假如我是小喬
(高一)?
修眉細細寫春山,松竹簫佩環。我坐在后院古井旁梳妝,年復一年,我用剩的胭脂把井水染的如花釀般醇香粉紅,秋月春風度了,我與姐姐在花間嬉戲玩鬧,在城墻看那進城軍馬,殊不知我們的命運就此改變。
“喬公二女秀色鐘,秋水并蒂開芙蓉。”我是小喬,公元199年,周瑜隨孫策輕取廬江皖城,思慮弘遠、精通音律的王佐之才周郎,便成了我的夫婿。他傲立船頭,在數百艋艟中穿梭指揮;他策馬縱橫,在蒼茫沙場上沖鋒陷陣;油燈如豆,他在金羅帳中描摹心中的地圖。
一日,我站在城樓,望著西邊滾滾而來的煙塵,夕陽的余暉洋洋灑灑,將歸來的將士鍍上粼粼金粉。他一騎當先,艷紅的袍子在狂風中肆意漫卷翻飛,他含著希望與自信的笑意,仿佛能蕩平山川。
下馬入帳,我替他解下汗水與血水浸透的內甲,憐惜地看著他身上的道道傷痕,他那時意氣風發:“打下秣陵、湖孰、江乘,占曲阿、尋陽、沙羨,今安守巴丘,戰艦數百,步兵上萬,吾主公霸業可成矣!”我看著他一步步走向人生巔峰,心中無限敬佩。
后來,開拓江左,他殫精竭慮;聯劉抗曹,他運籌帷幄。一日,他面帶怒色,走向帳中,眉頭緊鎖,拳頭緊握,“此人絕不可留,我決意斬之。”我聽聞一時瑜亮之說,卻不敢妄加猜測,心中的繡線劃破了手,我擔憂地望著他。
此時江邊軍士皆捆扎著箭,滿載兵器的車魚貫回城,青布幔的戰船半掩在氤氳的霧氣中,岸邊的孔明羽扇輕搖,為他的詭譎小計而自豪嗎?我深知他的憂慮,他的如臨大敵,我望向藍灰色的霧靄重重的遠方。
戰后,在油江口,我再次看見他,卻是一幅狼狽的模樣,面頰消瘦,愁容不展,左臂的箭瘡汩汩流著暗沉的血。他狠狠地將湯藥往地上擲去,“不殺死諸葛村夫,難解我心中怨氣!”我從屏后奔出,侍奉他躺好,“周郎,你與諸葛先生各受其祿,各事其主,忠心耿耿,哪里分得高下一二之說,即生瑜亮,高人一籌又何妨?”他發出一聲喟嘆,“連你也認為我不比他嗎?”他埋頭查找著兵書,思索著御敵之策。聽著帳外三更的打更聲,我默然,看著他的努力、不甘與堅強,卻又擔憂不已。
我站在營門,送他最后一程。獵獵的秋風吹拂著寂寥的心,單薄的白衣沁著刺骨的寒。黃紙灼灼燃燒,焦黑的碎紙化作紛飛的紙鳶,飄舞的白練遮住漫天繁星。我想隨之去了,但又覺得不能。
斯人已逝,在天下人的談笑里,誰又想過他也曾是一代英杰?隨軍十二載,深知他的恐怕只有我。燃盡一生輔佐霸業,開拓江左聯劉抗曹。他忠義,他留下芳名,留下遺孤,卻也留下教訓。人生在世,命運多舛,何不多些寬廣,多些豁達?
星宇廖廓,我孑然一身,立于這蒼茫天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