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沙發上刷微博,偶然看見外向型孤獨癥的8個特征:
1、手機不離身;
2、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
3、從小懂得很多道理;
4、有時候很神經,有時候很鎮靜;
5、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傷心,但不會被發現;
6、安慰很多人,但自己卻沒人安慰;
7、會懷念從前,討厭現在;
8、有時候會笑得沒心沒肺,有時候卻很沉默。
對,沒錯,你就是那個孤獨癥患者。
在這個社會,總是提倡早熟,13歲上大學會被當成天才,被談論起時總是附帶太多溢美的詞匯。而正常的18歲上大學就會被當做資質平凡。所以從小家長會教會我們很多,我們也要學會很乖,才能得到家人、長輩的寵愛和朋友的親密。
我們在人際交往能力培養時率先學習了各類人際交往中的根本原則,如真誠、友善、平等、尊重等。導致看似早熟實則陷入了有術無道的困境,想找人表達卻缺少真誠交流的勇氣,更放不下平時塑造的在他人眼中的強大形象。
由于其并不穩定的內在狀態,導致了其敏感多疑、情緒波動較大的狀況,通常能夠借助技巧掩蓋,但每隔一段時間需要發泄一次。
奇葩說第三季有一場辯題:論愛上人工智能算不算愛情?如晶說了一段話,票數翻轉了40%。她說:
可能對于很多人來說,你們很social,你們很容易找真朋友,你們很容易找到跟你們有真感情可以真交流的人。但是有一種人,像我們這一種比較內向的人,對我們來說,我們的墻豎得很高,我們很害怕跟別人交流,怕人家生氣,怕人家會離開。
如晶說完這段話,全場都哭了,我也哭了。是被感動嗎?是的,這種真誠的訴說很能煽動氣氛,但說實話,都是一群奔三奔四的人,也不至于這么情緒化。除非,我們在這段話里找到了自己。
在外人面前侃侃而談,這只是一種訓練而已,而我們的內心,卻不知如何處理別人的示好,也不懂如何去表達內心的喜歡。
從小到大,上過很多次舞臺,習慣往臺上一站,仿佛啟動了一個按鈕,打開固定程序的開關,突然就變了一個人,眼神堅定,氣宇軒揚,滔滔不絕。大三參加了一個比賽,叫《面試模擬大賽》,從此成為面霸,沒有一個面試被pass的,有一段時間甚至誤以為自己可以處理第一次見面的人。
然而進了公司才發現,需要與同事協作完成工作,尤其是第一次見面,如果對方并不是特別熱情和尊重,我的工作開展起來會變得難度重重。在漫長的相處里,我并不懂得如何與對方開展話題,將談話變得融洽,很多次就僵在原地,不得不很尷尬。
高中有很多真摯的朋友,大家都聚在成都。兩年前第一次來到成都,每次都會盛情邀請我參加朋友趴,我總是猶豫再三,卻最終不曾出現。內心會很畏懼,如果我沒去,至少我還保留在大家的記憶力,是高中那個胖乎乎的傻丫頭,總是嘿嘿嘿地站在大家中間,說話不多,但是不討人厭。如果我出現了,卻融不進大家的圈子里,那會不會失去她們。我寧愿就如同現在這般,保持在微信群的活躍,至少不會被發現,每句話我是如何精挑細選,找到合適的間隙插放在大家的談論之間。
有個很喜歡的網絡偶像,叫阿何。簡介上寫到:在清華大學讀的理工男,偏偏做了文人;在社會大學讀的關系學,偏偏只喜歡用文字和世界對話。
阿何創建了職場充電寶,給了無數人進步的平臺,寫的文章也總是有成長的力量。剛讀完一篇《別試圖讓所有人都喜歡你》,他寫到他大學時做過家教,畢業后做過金牌銷售,搞定了很多大客戶。然而他卻說,我是典型的內向型人格:外表冷漠,內心敏感,自我保護意識很強,特別在意外人的看法。
突然在想,會不會是每一個創作的人,都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外交失敗的經歷,所以只能那些沒有辦法對別人訴說的話語,變成了自己鍵盤下的字,筆下的畫,吉他上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