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多少遍孩子都不聽,父母們該如何做?

批評孩子的次數不要過多

  古語里三次代表的就是多次的意思。我們經常講“一事不過三”也是在說明,凡事超過三次就表示已經到達人心理承受極限的意思。在第一次批評孩子時,孩子首先感覺到的是內疚,他們會進行自省。當你第二次對孩子進行批評時,孩子就會表現不耐煩,但不強烈。如果還有第三次甚至第四次,那么孩子的厭煩心里就會增加,那時他們表現出來的就是強烈的反抗心理。所以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天內次數不能太多,如果在有必要進行第二次批評的時候,家長不能只做簡單的重復,需要換種說法跟角度再進行。

讓孩子親身體會犯錯的后果

  現在的父母對孩子都是過度的呵護和照顧,不忍讓孩子受一丁點來自外界的傷害。當父母判斷孩子即將受到傷害時,便提前制止了這種傷害的發生。比如,看到孩子在房間里奔跑馬上就要撞到敞開的窗戶了,家長們就會立刻要求孩子不要在房間里奔跑,擔心他們會撞破頭。但是孩子并沒有親身經歷過這種危險,不懂得再繼續亂跑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其實有些時候,父母應該讓孩子親身體會犯錯的后果,這樣孩子才能自愿的糾正自己,做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

教導孩子時用表揚代替批評效果會更好

  改正孩子生活中的一些小問題需要一個過程。但很多家長往往一看到孩子犯錯時就會立刻進行批評指教,不給孩子留改正的時間,這樣孩子便會產生挫敗感,對于改正錯誤顯得無力,時間一長,他們自己干脆就放棄了嘗試,進而演變成家長們眼中的“越說越調皮”的“壞孩子”。其實面對這樣的問題,家長們應當調整自己對待孩子犯錯誤的態度,對孩子要夠寬容,發現孩子有一點點的進步時都要給予鼓勵和表揚。

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很多時候,孩子的一些行為有他們自己的邏輯。當孩子在犯錯誤的時候,家長們先要穩定情緒,切不可一上來就劈頭蓋臉一通批評,要學會換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琢磨孩子為什么會那樣做。才能冷靜的處理問題。畢竟處理問題的方式比問題本身更重要,因為家長們選擇處理問題的行為方式和行為理念會直接傳遞給孩子,這些才是孩子真正需要學習的地方。

圖片發自簡書App

艷子(微信號:117356490)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