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何懷宏說:想為一本寂寞的書打破一點寂寞,此愿已久,這本書就是梭羅的《瓦爾登湖》。
當我再次翻開《瓦爾登湖》的時候,距離我買下這本書已過去五年的時間。
最初買下它,不為別的,只為它響當當的大名。然而翻開后,卻感覺枯燥地連《序》都不曾讀完就將它靜置在了書架上。
時光流轉,當我無數次只是將眼光拂過它的書脊后的一天,一種強烈的想要去讀它的渴望倏然間油然而生。
于是,再次捧起《瓦爾登湖》,在與它結識五年之后才真正有幸走近了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一個被梭羅稱為“地球之眼”的湖,一段他在湖邊恬淡寧靜、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一份獨一無二的閃閃發光的思想和感情。
一如梭羅所說:我的夢想,不是去裝點詩行;我無法比居住在瓦爾登,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1)關于財富和自由
當農人擁有了自己的房子,他不見得因此而更富,反而會是更窮了,是房子擁有了他。
在他所處的1845年,梭羅用28.125美元建造了他的那間林中木屋,并在那里過起了兩年多的自給自足的隱居生活。
他自己種土豆、玉米、豌豆和蘿卜,用純玉米粉做真正的“鋤頭玉米餅”,到湖里去釣魚……
他用兩年多的生活實踐證明,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可以容易的令人難以置信,人可以和動物一樣吃簡單的食物而保持健康和活力。
而他同時期的許多人,卻勞動了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是四十年才成為了自己農場的真正主人,即使這農場是附帶著抵押權繼承下來的,但因為抵押權超過了農場的價值,反而使農場本身成為了一個大累贅。
許多時候,我們都是在追求遠大于自身需要的外在物質和財富,以致于我們自認為在為了目標奮力奔跑的時候,卻無形中被外在的欲望畫地為牢。
一位做生意的朋友抱怨說:一年到頭累的要命,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休息幾天……
一位投資房產的老太太抱怨說:剛買了一套房,又沒錢了,說好的旅游泡湯了……
他們都沒有想過的是:只要愿意,憑著他們當前的擁有,現在就可以過他們想過的生活。
不得不說,財富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人選擇的自由,但同時,它也成為了人們追求自由的羈絆。
梭羅說:大多數人,即便是在這個相對自由的國度里,僅僅由于無知和錯誤,被生活中人為的煩惱和過于粗重的勞動擠得滿滿的,以致無法摘取人生精美的果實。
在隱居的兩年中,梭羅除去必要的、但同時也是極為讓他享受的勞作外,他可以悠然地在泉水邊看書,滿懷新奇地觀察冬日里的林中居民們——兔子、狐貍、松鼠如何享受他放在屋前的玉米棒,看瓦爾登湖如何在寒冷的冬日里沉睡,又如何在春季來臨之時敏感地蘇醒……哪怕是地上、墊子上的零星紙片都能夠帶給他無窮的樂趣。
生活中的最珍貴的東西往往都是免費的,比如空氣,比如清晨鳥兒的鳴叫,比如夏日里的陰涼和冬日里的暖陽,只要你愿意,生活中處處都能帶來不亞于財富給予你的樂趣。
世界上只有能夠自由自在地享受廣闊的地平線的人才是幸福的——梭羅用他的實際經歷向人們宣告:人能夠放下的越多,便也越富有。
(2)關于生活的地方和目的
我知道最快的旅行者是步行的人。……好吧,現在我開始步行出發,天黑前到達那里,我曾經整個星期地按這個速度旅行過。而你呢,這段時間里把車錢掙出來了,會在明天的什么時候到達那里,……你大半天的時間不是去了菲奇堡,而是在這里干活。
許久之前曾看過一句話,總覺得很玄奧,難以理解,那句話是:起點既是終點。
而當看到梭羅關于旅行者這段話的時候,那句話再次閃現在腦海中,并且連意義都一目了然——生活是一場無所謂終點的旅行(個體的生命有終點,但整體的生活卻綿延不絕),只要你在路上,從你邁出開始的那一步起,你就已經在體悟生活的意義,而意義,對于起點和終點而言,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綿延不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過程。
生活的目的,既是生活的地方。它不存在于尚未到來的未來,而只存在于每一個當下,你所生活的每一個時刻和每一個地方。
然而在現實中,我們卻往往會因為遠方的目的而忽略掉了生活的現在,或者因為遙遠的遠方而讓自己囹于現在。
我們總是在想:
等我有時間了,一定要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等我有錢了,一定要向我喜歡的女神表白;
等我把工作忙完了,一定要好好陪伴孩子和家人;
等我……
恰如梭羅所說的那個朋友,一心等待自己攢夠車錢的那一刻才決意開啟他的旅程去往目的地。而在他埋頭苦干的時候,梭羅已經步行的過程中享受他的旅程了。
目的地并不比過程更有意義或者更重要,只要讓自己沉浸其中,那么處處都是風景——旅行如此,生活亦是如此——不是為了目的的過程才更有意義。
就像梭羅在林中那段并非為了隱居而隱居的生活:
我到林中居住,因為我希望生活得從容一些,只面對基本的生活事實,看看是否能夠學到生活要教給我的東西,而不要等到死之將臨時才發現自己沒有生活過。……我要深深地生活,吸取生活的全部精髓,……。
(3)關于生活的方式和節奏
我希望每一個人都非常謹慎地找到并追隨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他父親的或母親的或鄰居的生活方式。
梭羅倡導每個人都應該活出自己來,而不是盲目地效仿他人——讓每一個人都管好自己的事情,努力成為他應該成為的人。
這和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的觀點不謀而合。
羅杰斯認為:生命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成為你自己——成為你本性應該成為的自己,而不是眾人眼中期待的自己。
而在實際生活中,因為生活體驗的局限和單一,有太多的人因為只看到了自己周圍的人的生活方式而堅定的認為自己也只有這一種生活方式并且理應遵循;
也有太多的人會因為為害怕自己的與眾不同而努力讓自己變得“與眾相同”。
就像梭羅在書中提到的那些看到瓦爾登湖卻只會想到冰塊貿易的商人們,還有那些不惜終身勞作只為了能夠繼承農場的農場主。
我們為什么要如此不顧一切地急于取得成功,而且是在這樣不顧一切的事業上?如果一個人跟不上他的同伴,那也許是因為他聽到的是另一個鼓手的鼓聲。讓他按他所聽到的音樂拍子前進,不論那拍子是多么從容不迫,或者有多么遙遠。
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他獨特的存在方式和追尋的節奏。唯有追尋內心的聲音,才能夠活出生命的豐盛。
想起在公號上看到的一首據說是最近很火的一首小詩:
紐約時間比加州時間早三個小時,但加州時間并沒有變慢。
有人22歲就畢業了,但等了5年才找到好工作。
有人25歲就當上了CEO,卻在50歲去世。
也有人遲到50歲才當上CEO,然后活到90歲。
有人依然單身,同時也有人結婚。
奧巴馬55歲就退休,川普70歲才開始當總統。
世界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發展時區。
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
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
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里有自己的步程。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們。
他們都在自己的時區里,你也是!
生命就是等待正確的行動時機。
所以,放輕松。
你沒有落后,
你沒有領先,
在命運為你安排的屬于自己的時區里,一切都準時。
愿每個人都能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從容地對待眼前的得與失。
唯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