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iOS 微信客戶端從 6.5.7 版本更新至 6.5.8 版本,雖然看似小版本更新,但是我們卻可以從中一窺微信在瓶頸期的下一個發展方向。
微信作為全球最大、人氣最高的移動?IM?應用,在中國大陸地區也許還有人不知道支付寶,但肯定沒有人不知道微信,用戶滲透率非常之高。從「2016?年微信數據報告」中,我們了解到:
截止到?2016?年?9?月,微信平均日登陸用戶達到?7.68?億,移動互聯網用戶的覆蓋率已經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每日登錄的用戶中,超過一半的用戶使用超過?90?分鐘的時間,什么概念呢?以一天?24?小時的時間計算,除去?8?小時工作、8?小時睡眠,也就剩下?8?小時的自由支配時間,而這當中用戶就花掉了將近?20%?的時間用來玩微信。
但是在今年騰訊?Q1?財報上顯示,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躍賬戶數相比去年同期增長?23%,達到了?9.38??億,而去年同期這一數字是?39%。對于本月初市值剛剛突破?3000?億美元大關的騰訊來說,微信作為公司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根基,出現了增長放緩無疑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在用戶逐漸飽和和世界第一大體量的微妙處境下,微信有必要再次講出新的故事了。
實驗室功能,搜一搜,看一看
新增的實驗室功能正是新故事的開始,不過功能默認關閉,由用戶自己選擇是否開啟。
實驗室目前僅有的兩項功能:「搜一搜」、「看一看」,其本質無非就是搜索和推薦。但是熟悉微信的朋友們很快可以發現這兩項功能其實只是原有功能「搜索框」的延伸,并不算新。換句話講,微信將一個舊功能設計成了兩個更加方便用戶使用的入口。那這樣設計好嗎?答案是當然好。
搜一搜
這是迄今為止微信最大的一步棋。搜索以內容為根基,必須要有充分的內容展現給用戶。縱觀微信發展史,我們可以明白朋友圈、公眾號甚至是小程序都是為了內容而做的鋪墊,尤其是公眾號,它已經成為了微信內容生態的重要組成。
微信體系內的超過?1200?萬個公號所生產的內容都是按照微信自身嚴格的規則后才能呈現在用戶瀏覽的界面上,內容質量相比百度搜索的結果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而且微信搜索的內容更加符合移動互聯網下的場景需求;此外「搜一搜」還支持微信外的互聯網信息,合作的對象不僅有自家的騰訊新聞,還有知乎、搜狗以及網易等等,規模如此之巨大,幾乎有了和百度在搜索領域正面開戰的實力。
看一看
它可以讓用戶了解熱點資訊和感興趣的內容。「今日頭條」的成功證明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個性化推薦算法對用戶獲取信息的重要性,而「看一看」就是微信對推薦算法的一種嘗試。相比今日頭條的推薦算法,微信有著最大的優勢:社交網絡。即基于社交好友關系的閱讀習慣推薦,這是今日頭條想做卻做不好的痛;微信?9.38?億的月活躍賬戶,在覆蓋人群的廣度和深度上市場上沒有任何對手。
此外,「看一看」的內容主要構成是微信公眾號,相比頭條號來說,內容質量上更有優勢。因為微信作為一個封閉的生態圈,公眾號文章的閱讀量基本是靠粉絲分享和傳播,微信官方并不會主動推薦,這就減少了頭條號上為了達到更高推薦量去蹭熱點和制作虛假、夸張標題的陋習出現,讓作者更能將重心放在內容上。
近日,蘋果將微信原創的打賞功能封鎖,讓很多原創內容的作者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而現在,微信通過「看一看」這一舉措似乎為原創作者扳回了一局,通過它讓內容獲得更多的曝光,一個全新的內容展示平臺已初見端倪,也讓更多的原創作者更愿意留在微信平臺創造內容。
意料之外的用戶體驗提升
本次更新還優化兩處用戶體驗,解決了不少用戶的兩個痛點:
圖片選擇更加方便
使用微信的朋友常常會遇到需要多張圖片發送的使用場景。在過去,選擇多張圖片后,我們需要通過左右滑動的操作來預覽選擇的照片,若是要講究圖片發送的順序時,還要返回到選擇圖片的界面為圖片選擇順序,繁瑣的操作讓用戶體驗大打折扣。而此次的更新就解決了這些問題。
在新版本中,選擇圖片后預覽,可以明顯發現界面多了一個便捷的預覽窗口。現在,我們只需在此窗口上便可以預覽選擇的圖片,甚至還可以通過長按拖拽的方式調整圖片排序。
值得一提的是,新功能也適用于朋友圈發表圖片的場景,甚至在預發表界面可以拖拽圖片到下方即可刪除。
群聊終于有了家
曾經,因為微信使用人數多,聯系方便,有一段時間成為了我的主要通訊軟件。朋友聚會、小組作業、甚至包括工作討論都在微信中建立群聊解決,過程很愉快,但結果太壞。
每次群聊隔一段時間后,我會因為需要想再次進去之前的群聊中找一些內容,但若是此前沒有將群聊保存到通訊錄,很有可能你就真的找不到了。最終,不知所措的我單獨向群聊成員發出這樣的一句話:
如果對方也找不到了,那就真的沒戲了。此次更新,微信也解決了這個問題,你可以從好友的詳細資料界面,點擊「更多」便可以發現共同的群聊。
我眼中的微信
此次版本更新后,很多人抱怨道微信越來越臃腫,其實,在我看來微信的發展越趨向于它的終極目標。微信的目標從來都不是成為一款出色的移動?IM?應用,他的真正目標正如官網的?Slogan?「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一樣,它想成為的是一種生活方式。
它以社交屬性展開的生態,從一開始就將用戶連接在一起,隨著生活場景的挖掘和商業發展的接入逐漸構筑了如今扎根在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的龐大商業帝國。未來,必定是行業中的霸主。
還有很多人提到微信的臃腫違背了張小龍「好產品是讓用戶用完即走」的產品觀。其實我認為這一句話是被很多媒體刻意放大了,很容易造成誤解。履行九年義務教育的我們都懂得結論文由結論和論據兩部分組成,論據是因,結論是果。曾有人做過這樣的比喻:因果之間的關系就像一棟建筑,其外觀和使用功能是「果」,而其地下地上結構及各功能支持系統是「因」,?「因」若不存或垮塌,「果」自然不成立或垮塌。
所以,我們在看任何結論的時候,都應該要知道論據比結論更為重要。張小龍的這一結論是來自于《2016?微信公開課》:
我想跟大家分享微信的一個基本價值觀,我們認為一個好的產品是一個用完即走的,就是用完了我就走了,可能大家不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詞。
一個好的產品不是黏住用戶,而是盡量讓這個用戶離開你的產品,大家同意嗎?說同意的都是沒有認真思考的,因為我相信每個人做的工作都是圍繞一點,怎么樣黏住用戶,怎么樣讓用戶盡可能待在我的產品里頭,不要離開產品。
我們認為任何產品都只是一個工具,對工具來說,好的工具就是應該最高效率的完成用戶的目的,然后盡快的離開。
審視完這段話,我們可以發現結論的論據來源于微信團隊的工作經驗以及對整個行業趨勢的判斷。至此,我們便可以明白「好產品是讓用戶用完即走」真正的含義,張小龍并不是想表達用戶用完即走,而是想表達在增強用戶黏性的目的中,通過自己團隊節制的功能設計和引導,減少了用戶單次使用的時長,讓用戶盡快的達成目的后離開,即提高相對的效率,從而提升了用戶的訪問頻次,即提高了黏性,讓產品的價值更高。
這一次,微信實驗室的看一看和搜一搜,正是微信在月活躍賬戶數?9.38?億的大體量下,對未來提高相對效率的一次嘗試,通過提升信息的獲取效率,從而達到用戶即走的效果。微信的種子早已在我們的生活中開了花,結了果,已經成為了很多用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存在,而且微信還在為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目標而不斷前進著。
不過今年用戶增長速度的放緩,正逢微信帝國的城堡建成,未來每一步前進的意義愈發有趣,精彩似乎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