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內蒙古的大草原,一直都心向往之,還記得幼時讀過的那首詩“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牧人的肆意自在,人畜游走,與天地相襯,樸素自由,仿佛有一種儀式感,簡單又爛漫的;還把高歌唱起,他們奔馳在遼闊的草原,藍藍的天,綠綠的草,一副讓人心曠神怡的景象,大概是快哉的享受。
這套《汗烏拉 我的故鄉》精選了張承志先生32篇好文,首發表日期橫跨二三十年,有不少舊作修訂過好多次,還有收錄不少張承志的插畫和攝影,挺有紀念感的。文字里有對悠久游牧歷史的記述,對遇到的人事的記述回憶……是對文化對文明對生活對生命的深刻認知,都懷揣著張承志對大自然全部生命的滿滿敬意。當他發現那些古老樸素的滿載著熱情的游牧原生態生活漸漸的被現代新的生活方式所替代,不免覺得遺憾。
是近半個世紀前的知青插隊讓張承志走進了烏珠穆沁,在二十左右的年紀初到大草原,不單單是為了欣賞美景,還歷經了很多的困難和貧苦,也許正是如此,才使少年對它的感情和依戀愈加深厚。
近七十歲的張承志說:離二十歲,已是半個世紀白駒過隙,但是,烏珠穆沁知識青年的幾乎每一個,都將想念著草原、告辭這個無聊人世……偉大的古典草原給予一代青年的自由氣質、底層立場、異族文明和艱辛又浪漫的履歷。他再回看那四年的知青歲月,雖然沉重并且單調,但有因勞動而獲取的所有啟示和財富,是值得去深深的感激,在一遍遍的切膚的懷念著那時美好,張承志覺得是在草原的這段學習成長改變并塑造著自己的人生。
這是第一次閱讀張承志的文字,他的言辭表達給我的感覺就像他筆下的這些游牧人民一樣,樸實無華,真誠冷靜,字里行間充滿了詩意,作品總洋溢著青春熱情的氣息以及生命的活力。自然是老練的,一旦要到情感快要宣泄溢滿處,又忽然收住,好像有所克制,但內里那強烈而深厚的情緒總是能感受得到。他在文章里說,有些感不敢寫有些情也無法用文字來表達。
有些感慨,總是來不及細說。除了額吉兄長青草大地袍子馬鞍那幾篇散文,我最喜歡的是《勾勒草地的十張圖》,圖畫解說,十大段文字,挺長知識,可以從這一篇開始,真正的走進游牧世界。首先,草原人是游牧生活,地理位置是造就了他們的生活方式。春夏秋冬,四季輪回,一般在什么季節里,人們會做相對的事情,比如春季是“接羔時節”,萬物蘇醒,游牧世界對待任何生命都是平等,不能夠漠然視之,這是放牧的好時節,每個牧民以放牧為重點,及家人甚至是兒童都要把接羔當做最重要事宜。在繁忙了一季之后,人畜在夏天都變得懶洋洋的,很多事情都用來制作美味佳肴,還會進行聚會和競技;游牧之所以叫做游牧,便離不開遷徙,整個秋季牧民們都要為寒冷而漫長的嚴冬找尋一個合適的住處;冬天多雪,但放牧的生活還在繼續……祖先留下的血脈關系社會,每個地方的人都是各自的部落和種族;在游牧家庭中,男女老少都有自己的位置,缺一不可,每個人都是重要的存在;風吹草低見牛羊,我們也看圖片想象在那個世界里,牲畜才是主角,放羊人是陪伴者……草原人愛拉琴歌唱,藝術給生活增添樂趣,也不可缺少……
看得出草原人民們的游牧生活總是辛苦的,艱難的生存環境,跟隨季節做遷徙,每日放牛羊,日出而作日落而棲。但是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去了解學習,他們的生活單調卻傳奇,勇猛又淳樸,以樂觀的態度去與貧苦的生活做伴,坦然接受并享受生命自然賜予的一切。
我讀這套書,總是感動的。這感動在于獲得,從他的文字里,我對內蒙游牧民族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同樣對于那片廣闊遙遠的土地有更多的向往,往往因為探索得更深,越能滿足好奇心,也就特別想去真切感受下身臨其境,怕是知道了游牧生活遠遠比我們想象得更艱苦,現在對那片土地有更深尊重與震撼。也感動于他對汗烏拉草原那些濃厚情誼的眷戀,他寫母親額吉和蒙古兄長,寫青春啟蒙的開始,寫自己喜歡穿的蒙古袍子,喜歡的馬陪伴自己很久的馬鞍,遇到的那些好聽的音樂和那些具民族特色的樂器,還有那一杯杯濃濃的除卻寒意的奶茶……這些與青春與內蒙民族有關的事物感情在他的筆下細數道來,是每個人和每件事都早深深印刻在他的記憶里,他重新整理和它們的關系感情,于書寫的過程中把這些珍藏著的往事安置妥帖。
翻閱間,讓人覺得身臨其境那神秘遠方,仿佛在那草原世界奔馳著,看牧民辛苦的勞作,一起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