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觀世人,業障也有兩種:
一是憑靠著我們勇敢的“雄獅之心”,可以打碎擊破的外界障礙;
一是與自我不可分割的陰影本身。后者更難消除,非難也實不能也。這一類的業障要用“殺身成仁”之心,放下防備和對抗。讓恐懼包圍自己,讓黑暗吞吃自己。當抵御的外殼被剝落,生命真髓的種子就會在業障內部開始發芽生根,從幽暗中沖破,恰如泥淖中開出的梵音之花。
這一過程即是完成徹底的自我否定。此后恐懼與陰影在此刻化成了一片安靜祥和,自我與時間和空間融合為了永恒。
我對成功學類的書籍一向比較“嗤之以鼻”,倒不是自認清高。而是相比較而言,我認為哺育和滋養靈魂要先于追求成功與卓越。沒有強大的心靈武器防護,爬的越高,獲取后帶來的失落和空虛感會讓人摔得越重。加之我長期“避世”的性格,于是更喜歡閱讀這些思考人生意義的書籍。
擁有,可以帶來不同時段的滿足感;但追逐和擁有本身,并不能回答源動力和目的。于是很多功成名就的人反而會發出“得到了,卻發現沒有意義”,這樣的感慨。他們或喪失了目的而迷惘,或就此放棄而沉淪。
《天龍八部》里的掃地僧對走火入魔,心智瀕于崩潰的鳩摩智說過這樣一段話:達摩祖師流傳下來的72絕技皆勇猛無比,但因戾氣太重,研習越多越深,越會傷及內腹心智。因此每一招皆須相應的佛法化解。只是那幾位追求武功卓絕的人都視若罔聞。
當靈魂茁壯成長時,自會有“大任降于斯”。這才是健康的因果關系。
除了自我的勉勵,他人(導師,對手)的點撥與協作,信仰哲學的慰藉,都是這條成長道路上,每個關口可以拿起的,不同功用的武器。
升級打怪的過程也未必是一直向前的。某一關沒有沖破的時候,更多的可能掉回初級,而非停留原地。
被“打回原形”的,卻已不在是當初的自我。擁有了經驗,也必須更加自信。看似又在同樣的道路上,完成著相同的任務。但一定會更熟練,并且也許會發現之前沒有注意到的其他寶貝。
所謂的英雄之旅,不過一場人生的自我發現,自我掙扎,自我沖破的螺旋式循環過程。有些人在過程中放棄了,就此停滯在循環中的某一點上,繼而被動的裹挾于時間的洪流中。有些人或快或慢的,一直行動著,角力心中自我的魔怪,持續的改變著自己的層級。
《千面英雄》這本書里的玄幻故事很多,各種文化背景交織錯雜其中,可能會看的人不知所云。這類的書不像讀教科書,能夠得出確定的結論,來指導人生實踐。讀這類的書,最忌提問:這故事的道理或意義是什么?
我看過很多對這本書的解讀,或者以這本書為“故事思維”的套路引用。但大部分的解讀都似有意無意的略過了書里關于神與人關系的部分,對神話本身的欣賞。仿佛書里的神話只是裝飾,套路才是精髓。這真的非常可惜,因為神話故事恰恰才是這本書的重心。功利的讀書,把書里的內容作為工作,和社交的指導并沒有錯。但只因為長成了大人,就對不可信的神話視而不見,不也正是偏見與傲慢的體現么。很多道理與智慧,人性的缺陷與謙卑,往往都已經包含在了淺顯易懂的神話里。不必再去總結什么干貨精髓,故事本身就是道理所在。
所以倒空心態,像天真的孩童一般來感受奇幻之旅。世界為什么產生,我們不知道。它就在那里;千百萬的競爭中,為什么獨是我們誕生,我們也不知道。只知道我們大概也許是真實的存在。
沒有意義,就是最大的意義。不再糾結于意義,乃是靈魂最大的自由。
最后,用書里最打動我的一段話來作結尾吧:
“英雄的轉變,本質上發生在內心。他要克服隱藏的阻礙,恢復內心深處長期遺失和被遺忘的力量。此后,生命不會再在無處不在的災難蹂躪下,絕望的承受痛苦;不會再被時間和空間摧毀。雖然,仍然會有恐懼,仍然會有紛亂喧鬧的痛苦哭喊,仍然會有無處不在永恒不滅的陰影。但生命中會充盈著支持一切的愛,以及對自己不可征服的力量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