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知乎上有個提問是:“敏感的人容易多想,活得很心累怎么辦?”
而下面的回答基本都是訴說自己對敏感的困惑和反感:“我最討厭別人說‘你太敏感了’,給自己灌雞湯什么的完全沒有用,又有多少人會天生如此呢……”
其實,有些特質總會被他人誤讀成缺點,比如敏感。
“你太敏感了”——這句話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帶著貶義的色彩。
但“敏感”是一種正常的人格特征維度。與其說它是一個固定的值,不如說它更像是一個變化的區間。
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就美國人來說,其中的15-20%屬于高敏感人群。
敏感的人,有較強的細節感知力、情緒覺察力和創造力,更能完整細致地處理一些來自外界環境的信息。
所以,我們要理性地去看待“敏感”,而不是固執地認為它就是一種缺點。
02
但就算知道了敏感并不是一種缺點,高敏感的人也一般會急于擺脫敏感的特質。因為他們更容易被一些外在的刺激所影響而變得不知所措,比如被自身的情緒淹沒或承擔他人的情緒 。
同時,外界的誤解也給他們帶來了很多壓力。
朋友玲玲也是屬于高敏感的人,她說:“在所感受到的信息當中,負面的內容更能引起我的注意。比起敏感帶來的優點,我卻更希望自己能變得麻木和無所謂。”
可惜,會不會敏感這件事很多時候并不能由我們說了算,研究發現,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特質,主要的影響來自于生理方面。
但如何利用“敏感”這一特質來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卻是我們可以通過后天學習來實現的。
03
那該怎么做呢?
①允許自己敏感
在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過得很糾結。
一方面,我特別容易被別人的一些言語所刺傷,哪怕他們是無意的。另一方面,我又清楚地知道這是源于自己的敏感和脆弱,不應該由別人來為自己的情緒來買單。
因此我一邊想回擊別人一邊擔心會因此而失去他們。同時,我期待別人能理解我,能接受我的敏感和照顧我的脆弱。
當然,這種方法沒有任何的卵用,卻只會更打擊我,讓我更受傷。
對,我所希望的,就是被允許。
為什么你不能允許我脆弱一些呢?為什么不能允許我多依賴你一些呢?
而這些“允許”并沒有被實現,所以我變得玻璃心。
但歸根結底,我從來都沒有允許過我自己。換一句話就是,玻璃心來自于我對自己的壓抑。
所以,首先我要接受我自己,允許自己敏感,允許自己犯錯,允許自己做不好某些事。
神奇的是,當你能真正允許自己敏感時,你就恰恰沒那么脆弱了。
②勇于表達自己的困擾
如果對方不能很好地察覺到周圍環境,但你已經感覺到不適時,不妨嘗試著勇敢表達自己的困擾。
也許你多少有些害怕會因此而被別人輕視或誤解,進而發生矛盾甚至被拋棄。但是,真正在乎你的人,會愿意花時間來關注你的感受,和你討論彼此之間的問題。
而吵架并不意味著關系的終結,只能代表你們的認知出現了偏差。如果為了一段看起來很好的關系而委曲求全,那不如趁早結束它。
況且,如果真的不適合相處,一別兩寬,各自歡喜才是最好的選擇。
就如大冰所說:“緣深緣淺,緣聚緣散,隨緣即可,不必攀緣,惜緣即可,不必攀緣。”
總之,沒必要太執著于某個人,某件事。要知道,你還有很多的選擇。
③避免過多地給自我設限
說起來有點心酸,我一直都覺得哭是很懦弱的行為,所以無論多難過,我也不會在人前哭,就算自己呆著,也是實在忍不住了才哭,哭完了也不讓別人知道。
在以前被孤立時,我被一些男生們用言語羞辱時沒有哭。在努力了一年后,高考考出最差的成績時我沒有哭。直到身體受不了出問題時,我開始學習心理學,才真正明白,哭只不過是宣泄情緒的方法之一,再正常不過。
其實很多脆弱都來源于我們的自我設限。
比如,你總覺得自己這么敏感不好,這么脆弱不對,但如前面所說,你越否定自己,就會越難受。不管你如何否定,敏感都是真實存在的。
除了美好的地方,我們都必然存在著一些不好的部分。但這本身就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與其使勁逃離,不如坦然接受。
親愛的,請以更寬容的態度去對待自己吧。
④不斷強化積極的信息
從進化角度來說,高敏感有助于動物對危險環境的覺察,因此敏感度也被認為是基因中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
敏感的人的確比別人更容易察覺到外界信息,但也更容易被負面情緒淹沒。時間長了,你的認知很容易被扭曲。
所以,你要有意識地告訴自己,你所察覺到的信息并非全是真實的。更重要是,你要不斷強化積極的信息,從而讓自己更理智地看待世界。
比如當我覺得某人厭惡我時,會主動告訴自己,他不喜歡我,但也有人喜歡我。
很多時候,你所感受到的負面信息,是你自己利用敏感特質加工后的結果,而并不是敏感特質本身的錯。
⑤積極應對容易讓你敏感的事物
什么人什么事容易讓自己敏感?弄清楚這件事并不容易,但學會有效地處理將大大減少它給自己帶來的傷害。
比如,著有《高敏感人群的生存指南》的心理學家Ted Zeff 本身是一個高敏感的人。他很喜歡旅行,但常常被行程中的各種嘈雜聲音所困擾。他意識到后,會主動帶好隔音耳塞。
有時,當事情無法改變時,不如有選擇地遠離。
有這樣一句話:敏感的人是透過濾鏡來看這個世界的,在濾鏡的作用下,他們看到的世界有著更高的對比度和更高飽和度。因此他們一直是用一種更生動、更激烈的方式感受著這個世界。
看見更多丑陋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更多美好呀。
如果上天給了你這個濾鏡,那你就好好利用,這才不算白來世界一回,對嗎?
共勉。
你好,我是成長中的王小青,喜歡心理學,熱愛生活的姑娘。
很高興認識你,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請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