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是一個復雜的混合體,形形色色的人都有,隨著接觸的人越來越多,包括身邊的同事,同學,網絡上自發的群組織,逐漸發現,當人們討論一些新聞事件和熱點話題時,通常急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努力捍衛它,一旦聽到不同的聲音,就會習慣性防衛,表現出漫不經心,甚至駁斥對方的觀點。
2016年最熱的話題莫過于房價了,當人們討論導致房價高的原因時,會聽到這樣的觀點,有說是投機者投機倒把,有人說中介的虛假宣傳,有人說是房產商故意抬高價格,還有人說政府不作為等等。雖不懂經濟學,也知道這些原因或多或少都是導致房價高的原因,但房價高的背后是否還有更本質的原因呢?能不能用最基本的原理解釋現象呢?
直到看到有文章分析,認為房價高的本質原因是供求關系失衡導致的,我覺得這應該是觸及到房價高漲的深層原因了。順著供求關系,再加上心理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大致就可以理順房價高漲的本質。
潤米咨詢創始人劉潤一直強調,商業系統的運行是由其商業底層規律支撐,我們應該要有一種系統分析問題的能力,用關聯的(二維),整體的(三維),動態的(四維)觀點看問題。
因此看到一種現象,要分析它有其他現象之間的關系,更要關注這些關系背后的規律,才能擁有全局觀,看待問題才不至于浮于表象。
當他人看法與我的觀點不同時,有時也會不由自主地表示不贊同,我倒是不喜歡反駁,也不喜歡在陌生人前發表自己的觀點,因為誰知道會不會有人一根筋,進行價值觀綁架,糾纏個不清呢。
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有一句話:“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而且還能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至此,我似乎明白吳軍為什么說他渴望聽到不同的觀點,股神巴菲特合伙人查理芒格?在做投資決策時要用逆向思維。
隨著閱讀量和人生閱歷的積累,我發現,如果我總是對有些事情漠不關心,慢慢地就會產生思維惰性,導致對問題的認識浮于表面。
所以,遇到一個感興趣有意義的話題時,開始跟自己對話,分析推理過程是否合理,掌握的信息是否全面,是否觸及到事物發生背后的本質,同時思考別人觀點背后的描述性假設和價值觀假設是什么,提高歸因能力。
基辛格說:”當你覺得自己對一件事確信無疑的時候,你要么是真的洞悉這件事的全部真相,要么只是因為你對它一無所知。”羅胖作為公眾人物,對此做出過以下兩點解讀:
1. 對自己不確信的事,不輕易表態。享受這個世界的復雜和多元。
2. 如果非要表態,那就選擇那個讓自己變得更好的選項。這樣,即使錯了,至少人格無損。
享受這個世界的復雜和多元,對此深以為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