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千百年來的警醒,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子不教,父子過。
現代社會都說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在最近的新聞報道中,有這樣一條新聞活躍在大眾的視野中:
前不久,在北戴河到天津的高鐵上,一位不足一周歲的寶寶不停哭鬧,有一男乘客忍受不了,回頭怒視多次,最后終于忍不住說了句:能不能安靜點,我們都很累。然后,孩子的父親直接用手中的水瓶怒砸男乘客。
2015年還有一條新聞:在途經嘉興南站的高鐵上,有幾個孩子在車廂里鬧,有位男士實在受不了,就提醒小孩的家長,讓他們管一管。結果孩子的父母火氣很大,最后還動手扇了人家耳光。那位男士的眼鏡被打掉,再加上打的過程又比較用力,眼鏡被打折了,造成了那位男士的左眼眼球出血。
首先,孩子的父親打人的行為是錯誤的。
在舟車勞頓的疲憊中,多次被小孩的哭鬧打擾著,乘客是應該保持體諒,但是在孩子不停的哭鬧中,父母為什么沒有及時安撫,而是任由孩子一直哭鬧?在乘客提出讓孩子安靜的建議后,父母首先應該是意識到自己孩子的行為影響到別人而懷有一份愧疚,及時安撫哭鬧的孩子,可以抱著孩子在車廂里走一走,或者看孩子是否餓了,或者別的原因哭鬧,而不是在乘客說完以后,用這種暴力的行為回擊乘客的不滿。
其次,孩子現在雖然年紀小,但是家長的“身教”更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父母的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認知,指導著日后處理事情的方式。父親這樣的示范,孩子以后長大,獨自面對社會,遇到與自己意愿相違背的事情或者令自己不爽的事情,是不是也會用這樣暴力的方式去解決?甚至在這樣的暴力中,釀下自己無可預估的后果。
今天你可以在這里蠻橫,明天在別處欺壓,最后終是會被無修養的惡而害人害己。你以為得到了便宜,實際上早就失去了全世界。
? 父母應該告知孩子什么是對,什么是錯
暑假里,父母一般會把在老家讀書的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城市來,享受親子相聚時刻。假期里,在擁擠的地鐵上,目睹了太多的熊孩子,自己占著座位不坐,也不會禮讓給旁邊的孕婦,兒童或者老人,而孩子的父母坐在一旁卻是熟視無睹。
在一次周末出行途中,雖然沒有上下班高峰期地鐵里的人山人海,但是在北京這樣交通擁堵的城市,地鐵仍然是人們出行的首選,因此周末的地鐵,也會座無虛席。一位母親,帶著自己10歲左右的兒子,小孩抓著車廂里的欄桿轉來轉去,而母親在孩子的座位上放了孩子的書包和一瓶水,一名大肚子的孕婦就在這位母親對面站著,旁邊的一位男士對孕婦說:小孩不坐,你先坐下吧。可是坐在一邊的母親聽到此話,立刻著急的叫著孩子的名字,告訴他如果不坐,別人就要坐了,結果孩子忙著擠過來,一屁股坐了下來,但是坐了不到一站,就繼續圍著欄桿轉圈,玩的不亦樂乎。而母親也一直沒有讓孕婦坐下,一路上上下下的好幾撥人,始終沒有坐上這個小孩獨有的位置。
這樣的例子很多。我不知道這樣的母親,自己也曾十月懷胎,也體會過作為一名孕婦的辛苦和不易,但是面對這樣一個孕婦時,卻冷酷而無情。父母的同理心哪里去了?
試想,這個孩子以后也要談戀愛,娶妻生子,這樣的教育,他以后會成為一個對妻子憐愛的老公嗎?會成為一個孝順母親的兒子嗎?會成為一名尊重女性的成年人嗎?
人之初,性本善。父母傳播愛,孩子學會愛。父母言傳惡,孩子效仿惡。
?
嚴格是大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前段時間,一個5歲的熊孩子惡作劇,把2歲的小女孩抱進電梯上了18樓,因為護欄沒有玻璃,2歲的小女孩墜樓身亡。這樣的慘劇發生以后,到底是誰之過?
現在,每家每戶基本還都是獨生子,爺爺奶奶寵,姥姥姥爺愛,父母也把孩子當成小皇帝,小公主,舍不得打,舍不得罵。而在學校的老師,在批評孩子時也瞻前顧后,縮手縮腳,深怕因為太過嚴厲而被家長到學校來鬧事。其結果,是很多孩子蹬鼻子上臉,脾氣越來越大,任你怎么講道理都不管用,那些問題孩子更加驕橫跋扈,我行我素,自毀前程。
有很多小孩,拿著自己的東西或者玩具,從來不會和別人分享,如果有別的小孩示意要,此時孩子的反應一般會把東西藏在自己身后或者出手去打另外的小孩,來宣告“霸主地位”。有的父母會教育孩子,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而有的父母,會把孩子這種行為認為是孩子聰明,能看住自己東西的良好表現,一笑而過。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曾在一次演講中說,教育,請別再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我們教育的主體思路不是對孩子不停地讓步,給孩子更多的快樂,給孩子更多的游戲時間。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孩子必須管教,必須嚴懲。我們要告訴孩子,犯了錯誤要付出代價。如果在全社會形成對孩子讓步的氛圍,以后的孩子是很可怕的。我們的未來是很可怕的,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是接不住中國未來發展的重擔的。
校園之外沒有溫室,長大之后沒有兒戲。外面的世界,不會輕易原諒那些無法無天的孩子。
對于家長來說,適時的嚴格,才能讓我們的孩子知善惡,有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