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很久通過各種渠道聽說過蔡崇達的《皮囊》,總共花了五個多小時讀完。看一本書,有誰作序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書的內容。一本書中,其中有一句話可以讓我們不知不覺的記下來,那我們就是有收獲的。有那么一段文字可以讓我們原本冷靜的心起那么一點點波瀾,那這本書也就可以是一本可讀之書。幸運的是,這本書都有。它作為我2017年的第一本書是值得的。
這本書的前段,寫了親人的故事。阿太的睿智,母親的堅忍,父親的執(zhí)著。
作者用平實的筆觸寫出了阿太的“冰冷的無情”和狠。女兒的離世沒有掉一滴眼淚。切斷了手指也只是哎呀一聲,沒有絲毫的慌亂。把年幼的兒子扔到海里學游泳沒有半點憐愛。阿太關于這些的解釋是,“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肉體經不起摧殘,靈魂怎么可以舒適的棲息。阿太是睿智的,她的人生觀,盡在這本書的書名之中。
作者的文字里母親的形象是堅忍的。為了建房子連續(xù)兩年吃菜市場人家不要的菜葉,起建時一串一千響的鞭炮,建成時的高興,無一不在見證著她的堅忍。房子只是象征,那是她想要的一口氣,那是她驕傲的宣告,只是以建筑的形式立在那里。這何嘗不是我們的寫照,露骨卻又真實。
父親的形象是執(zhí)著的,中風的父親,對正常行走的渴望與一次次的嘗試,這種說起來平常的執(zhí)著和倔強。看似是對行走的愿望,其實他只是想從之前的扛起整個家,變成扛起自己而已啊,怎么就還要難呢?
作者并沒有刻意去烘托負面的情緒,只是冷靜剖析自己過去的經歷。讀來卻有一種或深或淺的觸動,真實總是有萬鈞之力。
作者特意用一章節(jié)來描述自己的神明朋友。記得年小的時候,每當開學,新年,或者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奶奶總會帶著我去拜神,祈求神明可以保佑平安。年少的時候,總是可以理所當然的不屑一顧,把這看成封建的思想,把自己看成無神論者。越長大越知道,這是老一輩人精神上的信仰與寄托,也是對未來的希望。越長大越明白,不管把什么當成信仰,但總歸要有的。幸運的是,我現在找到了。
此書的中段是寫作者遇見過得人,張美麗,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樸。
其中喜歡的一個故事是厚樸。可能我們讀書的時候,每個人都有成為過厚樸。有些人走出來了,有些人不想走出來,有些人沒法走出來。那時候年少輕狂,以為自己現在看到的就是整個世界的入口,再進去就是無限寬廣的可能,越往里走越可以感覺到自己將會和整個世界對話。有時候我們不知道真實的自由的標準,沉浸于自己的幻想之中,不知不覺的就在為之燃燒生命,為之越用力,越讓旁人覺得可笑。但是 ,如果走出來了,這又何嘗不是青春,那時候幻想,虛妄的追逐,就像是在青春時期,對美好撒的一個嬌,這也是一種經歷,一個可貴的充滿熱情的回憶。一旦從象牙塔踏入社會,現實會教會我們,夢想不過是卑微的執(zhí)著。這樣的現實可能有點殘酷,但是,何嘗不也是一種經歷。
此書的后段寫了一些隨想,關于作者自己對誘惑,家,夢想,責任,生命等等的看法。從中我倒是找到作為一個寫作者應該有的姿態(tài),懂得處理、欣賞各種欲求,各種人性的丑陋和美妙,找到和他們相處的最好的方式。并把自己一路看到的風景,用審美的筆觸表達出來。沒錯,寫作者正應該如此,以旁觀者姿態(tài),看到世間種種,做一個只負責記錄的人。如果用我來簡單的描述寫作者這個身份的話,我會用四個字,人間臥底。
這是一本可以認人,識心的書。我們背負著這副皮囊,行走世間,唯有讓它歷經滄桑,才不枉此生。唯有讓它經受風吹雨打,才能讓內里的靈魂有處可棲。
至此,想到了馮唐的一句話,“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