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說到成本,我們常理所認為的是得到某個東西所花費的時間或者金錢。但是在經濟學的第二個原理,它所說的是“機會成本”,是和原理一緊密相連的。原理一是說人們面臨權衡取舍的問題,但是它沒有說怎么來比較這種權衡取舍的對象。而原理二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我們面臨A與B的權衡取舍問題,當我們選擇A的時候,B就是我們的機會成本。當我們選擇B的時候,A就是我們的機會成本。
? ? 那這樣就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也就是當我們在面臨權衡取舍的時候,到底是怎么來判斷幾種選擇的利弊大小,怎么來做出決策的?
? ? 假設每個人都是理智的,那選擇就簡單多了,無非就是選擇益處最大,害處最小的那個決定。但問題的難點就在于,人并不是理智的動物,更多的時候會顯現出感性的一面。所以在衡量機會成本的時候,一方面我們要從理性的角度來做出權衡,另一方面我們要考慮到人其實是感性的動物,這種感性對最終的決定會有很大的影響。
? ? 那在具體分析感性影響的大小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其實不管這個權衡取舍的對象是什么,它們都有同一個目標,也就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而且不管是理性還是感性,也都是為了滿足這個目標本身。所以接下來我們重點需要去分析的就是人有怎么樣的需要?這里馬斯洛理論就有很大的參考意義,人是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感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幾層需要是分層級向上的,先滿足低級的需要再滿足高級的需要。而且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需要的影響程度會不一樣。而且在這五層需要里面,情感其實是占了很大的比重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也更加能夠理解為什么有些人的行為不夠理智,卻又很合理。
? ? 在原理一的思考中,我當時在想權衡取舍,就是要還原到具體的情境當中,在具體的需求和生克關系之下,需要綜合考慮理性和感性。但是這里又有一個矛盾的點,是理性是靠邏輯來做分析的,而感性是靠直覺來的,怎么把它們兩個很好的綜合起來。那想到這里又回歸到一個很清晰的點,也就是我們最終的決定,遵從內心的指引是最好的。內心的指引是對全局的直觀解讀,而更神奇的是這個心其實不在任何地方。所以遵從內心,就不存在有權衡取舍,因為一直都是最好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