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生態?

三年級第一次集中培訓,關鍵詞是“學習生態”,換一種說話就是在一間教室所營造的氛圍、氣場。

那么什么是“學習生態”?學習生態就是觀念、技能、環境的相統一。

這些詞語都是聽過的,但是一個詞語如果不能理解,它們彼此間的關系不能很好的把握,那么它就是擺在那里干巴巴的詞語,唯有理解了,唯有把它在我們的教育教學生活中活出來,詞語才活了,關系才活了,這一切才變得有意義。

在建構“學習生態”這個概念的時候,同時涉及到的三個概念:觀念,技能和環境。觀念就是思維方式,技能是學科能力,環境是文化背景與生活方式。三者相互影響,又相互依存。可以這樣來理解:觀念是環境造成的,又帶來技能,而學習生態就是觀念的改變,帶來技能的改變,從而帶來人整個格局的變化。(這些話應該是懂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記得雷夫說過,一間教室能給孩子們帶來什么,取決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著什么。相同面積的教室,有的顯得很小,讓人感到局促和狹隘;有的顯得很大,讓人覺得有無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東西在決定教室的尺度——教師,教師的面貌,決定了教室的內容;教師的氣度,決定了教室的容量。

常老師曾經也說過,決定一間教室的,不是教室的好壞,而是看誰站在教室里。

老師的眼界就是學生的眼界,老師的胸懷就是學生的胸懷,老師的情緒也是學生的情緒。

一間教室的締造者(班主任)的觀念決定了這間教室未來走向哪里,決定了這間教室孩子的思維方式,更決定了孩子的童年是平庸還是精彩。

所以每年都會有大量的教師培訓,這次的教師的培訓,核心點之一是改變教師的觀念。就像馬云說的那樣,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首先要給老師最好的教育。我們應該在老師的培訓、老師的成長上去下功夫。

回到前面的“學習生態”,了解了什么是學習生態,那么還有兩個問題需要明白,一是建構怎么樣的學習生態,二是如何建構學習生態。

昨天培訓中王校提到一個新的思維方式:UBD, 應該就是一種理解為先的教學設計模式。我們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教學目標,教學程序,教學評價,按照這樣的模式,目標在前,評價在后,即便最后評價效果不好,已經無能為力。而UBD是一種逆向思維設計,目標優先,然后根據目標設定評價方式和標準,最后依舊評價設定教學程序。大概是這個意思。

那么作為一個班主任,一間教室的締造者,要建構一種怎樣的學習生態,或者說教室氛圍、氣場?

按照逆向思維方式,我們要有一個既定的目標,或者預設的目標: 下個學期,我帶三年級,是二小一個全新的班級,孩子們來自各個學校,所以我希望這間教室教室首先是安全的,無恐懼的,有溫度的。

如何建構這樣一種學習生態?

前面說的學習生態就是觀念的改變,帶來技能的改變,從而帶來人整個格局的變化。

我們的課程核心目標就是“塑造觀念”,整本書作為課程讀本一個分支,當然承擔著幫助學生塑造觀念,同時整本書共同可以建構共同的語言和密碼,是幫助一間教室建構班級文化的腳手架。

昨天下午,我和我們組的小伙伴在做第一單元的設計,是三年級的第一本共讀書《雷夢拉八歲》,這本書故事很簡單,故事圍繞兩大主線展開:雷夢拉的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

三年級,是小學生活的轉折點,孩子們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 三年級的雷夢拉,因為對自己的高期待(要成為讓父母可以依靠的人),她遇到任何問題時,都能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各種挑戰。 這也是開學初共讀這本書的意義所在:高期待+積極面對挑戰,讓三年級的孩子們經歷真正的成長。

而我希望通過這本書的共讀,依據雷夢拉對自己的高大期待(遠大目標):成為家人的依靠,而建立我們教室的共同密碼:你是我們的依靠。讓每一個人在這間教室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獨特性。

當然,一間教室的學習生態不是某一個課程就可以建構的,但是一定是一個又一個的課程不斷不斷推進,幫助孩子建構一個又一個的觀念,帶來技能的提高,從而最終因為一個一個又一個的熱騰騰活潑潑的生命個體帶來整間教室的生機勃勃。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