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到了,我們需要了解五四運動這段歷史
快樂有趣
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游行、請愿、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稱五四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趁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1919年1月,英、美、法、日、意等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對德和會,決定由日本繼承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中國是參加對德宣戰的戰勝國之一,但北洋軍閥政府卻準備接受這個決定。這次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
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的定律,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童話。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4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后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
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在五四運動中,反對中華道德思想文化的人士,推行了新文化運動,更提出“打倒孔家店”“推倒貞節牌坊”等口號。五四運動進一步促進了反封建思想的發展,與尊重中華文化的復古思潮形成針鋒相對的局面。中國的語言文字政策的思想淵源大部分都來自于五四時期的西化理論。
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的途徑,理性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與科學的內容。而所有這些,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因此,紀念,發揚五四精神,應該把這些方面結合起來,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斗。
五四精神代表著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全社會幸福的統一體現。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正式成立。黨的“一大”研究了在各地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青年團作為黨的預備學校問題,決定了吸收優秀團員入黨的辦法。“一大”后,中央和各地黨組織派了大批黨員去開展團的工作。?
1922年5月5日至5月10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東園隆重舉行。出席大會的有來自上海、長沙、武昌、南京、唐山、天津、保定、杭州等15個地方團的25名代表。會議選擇5月5日馬克思誕辰104周年紀念日召開,表明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是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組織。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使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實現了思想上、組織上的完全統一,成為在政治綱領和奮斗目標上與中國共產黨保持一致的全國性的先進青年組織。由此,中國青年團組織正式誕生了,這是中國青年運動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1939年,在紀念五四運動20周年的時候,陜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決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又稱“五四青年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正式宣布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今年,是中國共青團建團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