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熟知的、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介紹武大郎時,言:“武大郎,清河縣人氏”。武大郎,即武植;清河縣,即今天的河北省邢臺市清河縣;
??? 未成行前,在網上搜索有關“清河、武大郎、潘金蓮”的相關信息,得知,潘金蓮是該縣黃金莊村人,武大郎是武家那村人。在百度搜索“清河吧”里,看到一個《清河人說武大郎》的帖子,大意是說:盡管是小說家言,清河人也從不否定武大郎籍貫的真實性。但是,清河人堅信:武大郎是一個被歪曲、被顛倒了的形象,真實面目遠非如此! 清河人津津樂道的,是武大郎的另—種形象:即武大郎是山東陽谷縣清官,潘金蓮是大家閨秀、賢妻良母,只因施耐庵老先生誤聽訛傳,以至把武大郎寫成這個樣子。
??? 那么,清河武大郎與小說武大郎以及清河潘金蓮與小說潘金蓮的真相如何?春寒料峭的早春時節,我踏上了前往清河縣采風的行程。
??? 接待我的,是年已六旬但精神矍鑠,容顏與實際年齡決不相稱的新編《清河縣志》主編沈世遠先生。熱情的沈先生早年畢業于河北大學,曾為中國《金瓶梅》學會會員,累計主編了《清河年鑒》、《清河縣土地志》、《清河現代人物志》、《清河縣電力志》等多種志書,在清河方志研究方面造詣較深,是清河地方志的研究權威者。
??? 在沈先生家里用完午餐,手捧沈先生送與我的《清河縣志》,就我所關心的武潘問題請教于他。
??? 站在地方史志治學者的角度,沈先生就自己對武潘的最初關注,到深入研究以及由此形成的見解向我娓娓道來。
??? 沈先生說,關于武大郎與潘金蓮是哪里人?依據之一就是《水滸傳》上說的,“武大郎,清河縣人氏”;依據之二就是黃金莊村潘氏和武家那村武氏族人的認祖。《清河縣志》自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首次修志以來,先后7次重修,但都沒有關于武潘的任何記載。鑒于民間言傳的原因,新編《清河縣志》第二十二編“文化”條目里,以民間文學的形式收錄了《武大郎與潘金蓮》。
??? 關于黃金莊潘氏和武家那武氏,沈先生說,黃金莊《潘氏家譜》記載,宋末就有潘氏居住,因為過去常年鬧水災,這里地勢較高,從未受患,并且土壤肥沃,集市繁榮,堪稱“寶地”,故名黃金莊。武家那原名孔宋莊,明朝永樂年間,武、田、徐等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共同建村,因武姓人較多,故取名武家那。
??? 關于潘氏和武氏的關系,沈先生說,黃金莊《潘氏家譜》和武家那《武氏家譜》均有記載,兩姓是老親。多年以來,武、潘兩家不結兒女親。過去,黃金莊有集市,武家人到黃金莊趕集,潘家人不收武家人的稅錢。
至于武大郎曾任陽谷知縣的說法,沈先生說他曾經先后兩次前往陽谷縣,求證此事的真假。翻看《陽谷縣志》,縣志內記載的從宋朝到明朝的官吏,均無“武”姓者,就是“吳”姓的官吏也沒有一個。但縣志存在一個問題,即所記官吏欠缺很多,宋朝只記一人,元朝只記二人,明朝人數還多一些。是否在缺失官吏之內,不得而知,畢竟,沒有記載不代表沒有。
??? 聽著沈先生有根有據的侃侃而談,入情入理的分析,我對武潘的故事有了更深意義上的了解。是啊,即使志書沒有記載,但民間口碑的代代相傳,應該不會是沒緣由的空穴來風吧!
??? 按照計劃中的行程,我要前往武大郎墓園和去黃金莊潘家看看《潘氏家譜》。向沈先生告辭時,他欣然表示要陪同我前往武大郎墓園。但不順利的是,武大郎墓園大門緊鎖,按照大門上留下的參觀電話打過去,一直沒有人接聽。無奈之下,我決定先到黃金莊,回頭再來武大郎墓,并就此與沈先生道別。
??? 出武家那村向北,一條水泥路直達黃金莊鎮,兩村南北相距不到兩公里。在黃金莊村委會附近,打聽到《潘氏家譜》保存在一個名叫潘森元的老人家里。信步向老人家里走去的時候,一個騎著自行車的年輕人趕上來,和我打招呼。原來,他叫潘龍貴,是潘森元老人的兒子。從與他的交談中,我得知潘森元老人昨天由于氣喘病發作,現正在醫院治療,黃金莊《潘氏家譜》由潘森元老人保存,共有四本。當我問他,潘金蓮是你們村里的人嗎?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說:“都說是,但不是書上(指水滸傳)寫的那個樣子!”
??? 再次回到墓園前時,終于等來了守祠人。他叫武書常,身材魁梧,神情敦厚,51歲,是武大郎的第二十五代嫡孫。
??? 開啟大門,進得園內,我終于得以參觀這座武氏后人集合族之力,于1994年重修起來的武大郎墓。
??? 整座墓園座北朝南,周圍由磚墻圈起,遍植冬青、松柏,給人一種歷史的凝重感。前祠后墓的布局,簡潔而肅穆。祠堂內,東側正中是武大郎的漢白玉全身雕像,戴官帽,著官服,正襟危坐,一副正氣凜然的神態;西側正中是一塊字跡斑駁的墓區“護林”青石殘碑,落款時間依稀顯示刻于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四面墻壁,彩繪武大郎與潘金蓮的故事。其中,較為引人矚目的,是和《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同為“施”姓,現為廣宗縣文化館副研究館員的施勝辰題寫并繪畫的武潘畫像、配文。官服官帽的武大郎配詩為:“杜撰水滸施耐庵,武潘無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畫,貶褒迄今數百年。累世因緣今終報,正容重塑展人間。武氏祠堂斷公案,施姓欠賬施姓還。” 善良賢惠的潘金蓮配文是:“余曾敬繪武潘正傳十六幅,端懸于武氏祠壁為其平反冤假錯案,一白天下。然九泉武潘不恕吾族先人水滸傳中潑污之過,故唆使小鬼得遍姿去,余今重塑武潘正容,還其本來面目。愿乞武潘在天之靈寬恕。施氏焚香再拜。”
??? 武書常向我講述了武潘形象被丑化的原委。有一年,武大郎小時候的一個朋友家中遭了一場大火,房屋家產蕩然,妻兒老小無處存身,就投奔陽谷武大郎處。開始武大郎夫婦對他好吃好喝地招待,日子已長,武大郎由于公務繁忙也就顧不得成天在家相陪。他的這位朋友卻多了心:光叫我一人住在這里,也不給錢,家中妻兒老小怎么辦?想當年我待你如何?真不夠朋友!這個朋友又住了一些時候,就三番五次要走,武大郎夫婦挽留不住,就給他盤纏,送他上路。一路上,他越想越惱:“也罷,你不仁,我也不義。”于是,他連寫帶畫,賣起武大郎的臭報來,把相貌堂堂的武大郎畫成“三尺高的矬子”,把武大郎做知縣說成賣炊餅。這還覺得不解氣,又在潘金蓮的身上打主意,硬是顛倒黑白地把潘金蓮說的一無是處,污穢下流語言不堪入耳。他走一處,貼一處,從陽谷到清河二三百里地,武大郎的臭名一下子就傳開了。他回到家,見被火燒了的宅基上蓋起新瓦房,又驚又喜,聽妻子說知,原來是武大郎派人送來銀錢修蓋的。他后悔莫及,一連打了自己幾個耳光,二話沒說,照原路返回,去揭臭報,但為時已晚。很快,武大郎的這些事就被文人編進書里。施耐庵編寫小說時,更是生拉硬拽地把與武大郎毫不相干的宋朝人物武松寫進小說,編排成所謂的“兄弟倆”。后世不明真相,也就人云亦云,使武潘蒙受了不白之冤!
穿祠而過,映入眼簾的,是“武植墓”碑和其后高大的墓葬封土。碑文曰:“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縣孔宋莊(現名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毀,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為銘記焉。”
??? 這時,突然從祠堂旁邊的甬道上沖過來四個男人和一個懷抱孩子的婦女,另外還有兩個兒童。他們來到我們的面前,說是從山東濟南來的,要參觀武大郎懸棺。隨后,我們一起進入墓冢。墓內沒有照明,能見度很低。兩個濟南的朋友掏出打火機,借著打火機微弱的亮光,我看到墓室很大,圓型,中間是一口同樣呈現圓型的井狀墓穴,幾根粗大的鐵索吊著一口棺材……。據說,武大郎與潘金蓮是合葬在一起的,當初挖掘武大郎墓時,發現了兩根長長的腿骨,依據腿骨長短測算,武大郎的身材應該在一米八左右。
??? 從高高的武大郎冢頂下來,將要離開武大郎祠的時候,已經陰沉、昏黃、風起云涌的天空突然電閃雷鳴,隨即淅淅瀝瀝地丟起了雨點。2008年的第一場春雨從天而降!
??? 回望籠罩在時急時緩雨色中的武大郎墓園,心中叨念著樸實的黃金莊潘氏后人、淳厚的武家那武氏晚輩、懺悔的施耐庵施姓子孫,游走在歷史人物與小說人物之間的思緒也明晰起來:已經走上富裕之路的武潘后人,執著地守護著自己的精神家園,他們坦誠地相認被丑化了的武大郎,但決不相認被靚化了的打虎英雄武松,這是最為難能可貴的品德。那么,但愿歷史上也能夠上演一場不期而至的春雨,早日沖刷盡蒙在武潘墓園上的灰塵!作者:河北邱縣潘永生
轉自:http://sa.sogou.com/sgsearch/sgs_tc_news.php?req=k1HgbIzGB5rzq5XxUZiwtSpKpkEu8lJIXaVUsq83H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