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不良行為

有一個孩子特別喜歡大貝老師的“神槍手活動”,家長也把這個活動作為對孩子的獎勵,已經報名活動。但因為前天考試成績下降,回家和照顧他的奶奶發生沖突,把奶奶氣哭了。爸爸認為孩子不值得擁有參加這樣活動的機會,打算取消活動。

我的第一反應是,孩子的行為的確是不能原諒的。不過,在我們心理學里說:“每一個不良行為的背后都有一個未被滿足的需求。”我特別好奇,孩子未被滿足的需求是什么?

第二點就是這樣的情況下懲罰的效果會造成雪上加霜可能。因為,從表面看孩子可能會屈服,達到了家長的目的,但實際上懲罰對孩子長期危害更大。1.使孩子思考的焦點轉移到以后如何逃避懲罰上,而不是在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上。2.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情感淡漠,關系疏遠,甚至孩子會做出極端事件或者行為。3.使孩子自尊,價值感降低,讓孩子產生罪惡感、自卑感。4.容易使孩子產生過度攻擊行為及反社會行為。5.使教育失去長期效果。

所以,懲罰的效果只是暫時的,懲罰本身只會給孩子想以后如何避免再次被懲罰或者犯錯后掩蓋錯誤,以免被懲罰,這樣以來的孩子以后可能會撒謊,或者怕犯錯誤而畏縮不前。這些都是我們作為父母不想要的后果。

我們心理學的角度是,接納孩子的一切感受,但不允許可能會傷害別人或者自己的行為發生。咱們孩子的行為已經傷害了老人,所以,必須制止。但制止要有方法,我的建議是,引導孩子能夠看到別人的付出,懂得感恩別恩對自己的付出。

我們大貝老師的“五一神槍手活動”,三天兩夜,在團隊建設時,每個孩子都有相應的責任需要承擔,只有大家團結一致,才能夠保障團隊活動順利進行(在做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團隊合作精神)。每天總結時,我們會引導孩子看到別人的付出,并致謝,培養感恩之心;明白自己在團隊中的作用,感謝自己,培養愛自己的能力。其實情商就是愛自己和愛別人的能力,所以,我們的活動是戶外情商訓練課程(和一般的游學或者旅行有很大不同)。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第二天還會引導孩子發現身邊同伴的付出,總結時進行“我發現”的分享,讓孩子能夠用心發現生活中美好,并欣賞美。有句話是這么說的:世界上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發現美和欣賞美的眼光。我們在活動中會隨時引導孩子,發現和欣賞身邊的美景,更欣賞身邊人的美德。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我們在結營時會進行自己的收獲和致謝值得感謝的人的環節,這時我們會引導孩子從自己的收獲,知道是父母花錢送他們來參加這樣好的活動,才會有這樣的收獲的,懂得感恩父母和親人。我也會特意給咱們孩子說:奶奶爺爺的付出,讓孩子看到老人的付出,并發自內心的去感恩老人。

圖片發自簡書App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