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化寫作的奧秘:如何一周寫完一本書

文/米衙

最近我在創業,其實就是一個寫手團隊,我的寫手團隊可以在一周之內寫完一本200頁的書。

用的是什么技巧呢?其實就是工廠化的寫作。

這種寫作方法刷新了大部分人對寫作的認識,其實這種方法也是在我之前的說明書理念之上進行標準化組合的。

2015年的時候,我為一些企業提供培商業寫作培訓服務,提出了說明書類型的寫作方式,這種寫作特點就是客觀描述事實,不產生主觀意識,具體的例子可以參考各種產品的各種說明書。

2016年末,我給一個企業做品牌講座,其中講到了內容營銷與文化輸出。文化輸出就是寫一本公司理念的書。京東、騰訊、海爾、谷歌都寫過這樣的書來傳遞自己的企業理念,提升品牌價值。企業主問我,最快寫一本書需要用多久時間。我說,大概3個月。他說,能不能更快,比如采用麥當勞那種快餐思路來寫作。

這個問題啟發了我,于是,我在我的說明書理念基礎上進行再加工,提出了工廠化的寫作思路。于是工廠化的寫作方法橫空出世。

運用了工廠化的寫作方法,可以把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分割成幾部分,同時給不同的人寫。每個人寫一部分。每個部件都采用相同的字詞拼接方式,沒有任何主觀傾向,因此多人合作完成的文章,也完全看不出來是不同的人寫成的,這種方式就叫做工廠化寫作。

說白了,工廠化的寫作方式就是去個性,去風格,就是多人以任務機制,用說明書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部分,最終組裝成完整的作品。

這個作品絲毫看不出拼湊的痕跡。因為每個寫手都通過培訓學會了用相同的字詞拼接方式去寫,所以風格相同,不論多少人同時寫,都和一個人寫的一樣。

過去,寫作大部分都是一個人來完成。個別的會有兩個作者一起寫。但是同時20個人來寫,這種情況以往是沒有的。

作家都有強烈的風格,文如其人。這個特點就是因為作家排列組合子詞的習慣不同,主觀傾向不同。

所以如果保留個人風格,那么一本書同時多人寫,很明顯就能看出拼湊的痕跡。

而工廠化寫作,就算是200個人同時寫,寫完的作品也看不出拼湊的痕跡,這就是工廠化寫作的高明之處。

當然,工廠化寫作也存在弊端,比如不適合寫意識流的作品。但是對于常規文體來講,是完全沒問題的。

最后,我講一下,為什么我會公開我的寫作方法?難道這種技巧不該自己偷著掖著藏著悶聲發大財么?

其實在人工智能時代的今天,未來我們這些人類作家馬上就要被人工智能取代了。實際上很多專欄作家正在被機器人替代。比如財經專欄,人工智能寫出來的財經類文章,專業程度完全可以媲美人類。

目前,情感類的文章智能機器人還寫不出來,而其余類別的文章,機器人都能很輕松寫出來。

這就是為什么我要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給讀者帶來啟迪。

最后,我知道我的寫手團隊很快就要解散了,因為人工智能機器人,馬上就要替代我了。

但愿本篇文章能給大家帶來啟迪。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