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以表彰他在行為經濟學上的貢獻。
我作為一小學生對于這位大牛知之甚少,不過他提出的三個理論還是很有傳播性的,而且非常貼近實際的。
這三個理論就是:“損失厭惡”,“稟賦效應”,“心理賬戶”。
1. 損失厭惡:得到一樣東西的快樂,通常小于失去一樣東西的痛苦。
簡單點說,就是寧愿得不到,也不愿失去。
你擁有一段戀情的快樂,一定小于失戀的痛苦;得到一個孩子的快樂,一定小于失去這個孩子的痛苦……
2. 稟賦效應:當你擁有一樣東西之后,你對這樣東西的評價會高于你沒有擁有它時。
簡單點說,就是敝帚自珍。
窮人的錢是用來維持生計的,所以窮人常常對錢有“擁有感”,就產生了“稟賦效應”——花100元錢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元商品的快樂;喜歡的東西沒貨了,竟然如釋重負地松一口氣。而富人相反,他們的錢是用來“錢生錢”的,不停地進進出出,不能不會有“稟賦效應”的心理負擔。
錢這個東西,一旦停止流動,就會迅速貶值。所以這個世界往往窮人更窮,富人更富。老話說:錢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擁有了它的真實價值。
3.心理賬戶:人們會把在現實中客觀等價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劃分到不同的賬戶中。
簡單點說,就是專款專用。
在人們心里,會把辛苦賺來的錢,和意外獲得的錢放入不同的帳戶內。正常人不會拿自己辛苦賺取的10萬元去賭博,不過如果是買彩票中得的10萬,去賭場的可能性就高多了。就是這個道理。
生活中的很多行為背后都是有經濟和心理因素影響的,都是有規律的。所以營銷的作用才會越來越大。
總之,多學點心理學和經濟學總沒有壞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