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田宏杰。
今天咱們來探討,放假的時候怎么安排任務,能夠讓孩子學得最好。
有一個媽媽跟我講,她去年寒假剛放假的時候,就跟孩子說,孩子這個假期你不是愛讀書嗎?咱們好好讀書,你看,媽媽從那個清華附小弄來了他們的閱讀書單,看,12本書,這假期咱們把這12本書讀了。孩子說,媽媽好呀!這書看起來真好玩!我愛讀。
12本書一買回來,這么高!
然后孩子讀第一本書的時候,很有興趣,讀啊讀啊讀啊!好,中間出去玩,各種各樣的事,等到一個假期完成的時候,你猜他倆讀得怎么樣?
說一個假期讀了3本,3本在咱看來覺得還不錯,可是在他們看來覺得天哪,12本你才完成3本,孩子很沮喪,媽媽也很沮喪。
所以這塊就涉及到一個放假的時候,你們下了哪些決心?最后都有沒有完成?
放假的時候,家長通常會下這樣的幾種決心:這個假期咱們補知識,數學差,咱把數學整個前面幾年級都重新補一下,盲點全做好。
學新課,下一個學語文,預習,練技能。鋼琴扔了那么久了,好好練練,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你自己管自己哦。
而且這個假期咱們要玩好學好,下了好多決心,那么做起來會怎么樣?
你會發現這些可能都是實現不了的計劃。
這些實現不了的計劃有兩個特征:一個特征就是宏大。一個特征就是太籠統。
宏大的目標樹立起來的時候特別地動心,但是在日復一日的堅持過程中它很難實現。
就像我同事特別喜歡說一句話,他叫做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12本書買回來什么感覺?12本書,好想把這12本書的知識全掌握了一樣,等讀書的時候呢,那是一頁一頁翻的,他需要工夫的。
一個寒假那么短的時間,讀到12本書,同時要干那么那么那么多的事情的時候,孩子真的很難。
所以什么樣的目標才有效?
我們要說,如果目標設在這兒,太高,遠遠高于孩子的水平沒用,一定要有一個,這個目標設到這兒,我剛好就能達到,這樣的目標才有意義。
所以再宏大的目標達不到都是白扯的,能夠達到的目標才有效。
那么這里面就涉及到,如何去設立一個能達到的目標?如何讓這個目標能夠實現?
在開始之前,我們要去分析,我們到底有多少時間?我們來看。
一個寒假到底有多少天?學校總共放了35天假,你說那么長的假期,咱們可以干好多的事情,既可以讀完這12本書,又可以寫作業,又可以補知識,又可以預習新課。
實際上呢?真的,35天就是35天嘛,你一算你就會發現其實不是。
你可能帶著孩子出去玩一玩,旅游途中先用掉了5天。
初一到初七的時候,你會發現,好像狀態和平時也不一樣,對不對?又用掉了7天。
還有6天,孩子每天下午得上輔導班,那他的狀態不是全天學習,所以又用掉了6天。
然后其他有朋友來找著玩,他又去找朋友玩了。你會發現,又過了4天。
那么35天看著很長,你減去了5,減去了7,再減6,再減4,把這些事情都減掉以后,剩掉多少天?13天。
這13天里邊,每天你用于學習的時間有多長,用于運動的時間有多長?用于閱讀的時間有多長?用于練技能的時間有多長?用于讓孩子自己放松的時間,戶外活動的時間有多長?
這個都算下來以后,你會知道,其實這13天里邊,時間給到孩子學習的,真的只有那么多。
把這部分的時間先算出來,然后再算這些事。
旅游途中你會發現,沒有太長時間的常規學習,每天能做20分鐘的作業不錯了。
那旅游途中可用的時間到底是什么?可以干的事是什么?閱讀這事行,對不對?
寫作業,多少差點。
預習行不行?你發現可能有些預習還行。然后學英語行嗎?學琴行嗎?肯定不行。
你就要去問,哪些事情適合旅游途中去做的?那么可用的時間是啥?能干的事是啥?
初一到初七,過年七天樂期間可用的時間是啥?能干的事是啥?
如果每天下午都要上輔導班,那上午是不是你得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去學習,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去戶外活動呢,晚上又來怎么用呢?
所以個別情況你都要去問的是,有多少時間能用,然后能用來干啥?
所以當你這么分的話,一個寒假的時間就不會像你開始頭腦中那么長的假期,每天有那么長時間,我可以干出那么多的事,不是這樣的。
真實算下來的時候,時間只有這么多,
所以我們要基于這些時間再去給孩子排任務,那個任務才是現實的,可以達到的任務。
剛才下的那幾點目標,任務好還是不好?
我們用一個時間管理理論里面的一個重要的法則,叫做Smart法則來去分析。
Smart法則包括五個部分。
第一個這個事是具體的,不是空洞的。
比如說補知識,空洞,太大。
你肯定要問到底補啥?我把一二三年級的語文數學英語全都補一遍,那不可能,具體孩子到底哪一點不好?
你要補的是哪一點就要格外清楚。
所以第一點是具體。當你具體了之后,那這個事就是可以測量,你做到你知道,我做到了。沒做到你知道,那點還沒補,如果你只是空洞地說一點補知識,做到沒做到你都不知道。
一個不具體,沒法測量,達不到的目標,對孩子來說還不重要,而且都沒有受時間限制的目標,提這么一堆空洞的目標,列在孩子的學習計劃表里邊,你只會去證明孩子不會管理他的作業,不會做作業,別的沒有任何作用。
所以我們一定要干的事,就是把這幾點目標具體化,讓這個事變得可測量,而且讓這個事變得能達到。
對每個問題你都要去接著問,補知識的話,一定要問到哪幾點?
這個幾是真的幾,各位。
孩子能補得了幾點知識,上個學期到底哪幾點弱?
你得心里有數,這個假期能補的只有兩三點,你要補個十七八點,那整個學期的學習不是假期干的事,孩子就補不成。
還有學新課,學到什么程度?預習語文,預習到什么程度,是讀一遍?還是讀的過程中,讓孩子略微分析分析?還是讀到了這個故事,可能跟哪個故事有關,我們擴展一點?
所以你要去琢磨,能達到什么程度?多少時間?養成哪幾項習慣?玩什么,這些都問到以后,我相信你就一定會有個困惑,是什么?時間不夠用。
這些事情都做到,太多了,時間不夠用。
這時你就要去問,我如何去安排時間給他?
如果這個事能安排到時間,這個事完成了,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開始的時候,我就發現,我雖然想練琴,可是沒有練琴的時間,我安排不到。
那怎么辦?倆事,一個就是問自己,如何能夠安排到?想到辦法去安排。
如果去想辦法但是想不到辦法,你要干什么?這個事不合適,放棄。
所以具體化之后,再結合著前面我們找到的所有的那個,這個假期能用的時間用到一起,你才知道你設定的目標到底能不能達成?
你如何能夠設定一個能達成的目標,這就是我們今天說的第一點。
第二點,假期是個好時候,因為他在低年級,孩子的學習是父母管為主。
等到孩子到高年級,就要變成孩子管,那么在父母管和孩子管之間,怎么能夠去進行過度呢?能夠讓孩子慢慢學會自己管呢?假期就是個好時候。
萬一今天做得慢點,有時間來調,這就很重要。那么要讓孩子去學習自己管自己,契約法就格外有效。
契約是干什么?
父母和孩子之間簽訂一份合同,我們一起列出來,有哪些事是必須要干的?孩子就去執行這件事,孩子如果能夠順利執行,說好啊,孩子你自己做得很好!那你自己管就好了。
但如果孩子執行不了,就要去問,是計劃不合適,還是方法不合適,如何才能做到呢?這個時候找辦法去調整。
調整好了的時候,那契約就又起作用了。
所以契約法是啥?
就是從父母管到孩子管之間的過度的時候,最好用的方法。
能夠讓孩子管自己,管不好的時候還有一點點被限制,然后在限制下,他能夠做得很好,那家長和孩子之間,就要去達成這樣的一份契約。
我們具體看,一份契約應該怎么去訂立它?
要想訂契約,父母和孩子把自己需求都列清楚。
然后看看哪些需求是雙方覺得必須都要達到的?
比如爸媽覺得得達到,孩子覺得也得達到,看,比如這三點。
第一點,要完成每天的作業。爸媽和孩子都得做到,那怎么辦呢?我們前面是不是有一個辦法,列作業清單。把每天的作業清單列清楚。孩子按照清單去做,那就可以了。
第二點,孩子要求,每天得給我時間,半小時的時間我來進行閱讀。爸媽也覺得你假期正好多閱讀,現在不是說一句話嗎,得閱讀者得語文,得語文者得高考,得高考者得天下呀!假期正是練閱讀的時候嘛!好,爸媽想要,孩子想要放這兒。
然后孩子說,我要每天能出去玩一小時,爸媽說必須得去,因為你要戶外活動。你現在每天自己管自己的作業,都完成。而且你得給自己留出時間來,每天得有時間去完成閱讀半小時,戶外活動一小時,中間確定了,對不對?
然后再看孩子還有啥需求?父母還有啥需求?
我們先看孩子的,孩子說我想要讀什么什么的書?
這書你一看,就一定不是父母要求的那種有營養的書。
有的時候你會發現,有些書,咱們看起來無聊,沒營養,可是孩子很喜歡看,書名我在這兒就不說了,你一定就知道哪些書?對不對?
好,孩子很想看,但你知道這些書沒營養,看了以后,只是哈哈一樂什么意義呢?
孩子既然喜歡看,那你就說,好,孩子說,我想看,而且是假期有時間,我如果有時間我希望我能看。
父母說什么?你要看太多沒用的書不行,但你要快樂,媽媽也支持你看,有個限制,每天只能看20分鐘,如果看太多時間,那么又沒成長,不行,所以父母限定,可以看,看20分鐘就好了。
孩子還說,我們班同學玩游戲特別好,我也想玩游戲。
父母說玩游戲媽媽也很支持你,也一樣。總的時間就那么多嘛,游戲玩得太長也不行,媽媽支持你玩,也來20分鐘。
好!限定的時間之后,你就要去問他,比如玩游戲你就問,孩子,最近打啥游戲呢?怎么樣?這個游戲好打嗎?怎么才能贏?你有什么新技術?新策略嗎?讓孩子帶著目的去玩游戲,孩子在游戲上也會很自信,他越自信,長大以后他控制自己的游戲的時候,他便越有方法。
孩子還有一個要求,我要自己管自己。
那你看,其實父母也想讓,你要自己管自己,有沒有?
父母想讓你自己管,孩子也想要你要自己管,這倆事說的是一個話。
但是內容可是不一樣的,孩子說我要自己管,那意思就是你別管,父母說的是你要自己管事,你要完成任務。
那父母和孩子之間共同點在啥?界限在哪兒?父母的這個界限在哪兒?
父母說,那每天你不能說到晚上10點鐘你還沒完成作業呢!我每天晚上7點查作業,7點查作業你要全完成了。后面的時間你自己管,如果7點你還沒動手呢,那爸媽看著你做作業,你想要爸媽看著嗎?注意我的眼神,你想要爸媽看著嗎?什么意思?孩子說,我不想。
一問你想自己管,是嗎?你想讓他回答說,你想自己管是嗎?孩子說,對,我想自己管。說好啊,那這樣,每天7點前完成作業,那白天你要給作業安排好時間,按照清單一項一項去完成。是不是達成契約了?
好,父母還有一點呢,每天9點睡,7點起,咋保證?到9點你們全家都嗨得很,他怎么睡?有沒有。所以為了完成這一點,父母要去問。
之前假期為什么做不到?原因是啥?
你要先想到完成這個事的難,找到辦法,執行的時候才能不難。
所以你會看到,上面這一條里邊,把父母和孩子都想干的事列出來,把孩子想干的事列出來之后,滿足他,支持他。
但是提供限制,父母要求孩子做的事這邊,要看到這個事有哪難?我得給孩子提供什么支持,提供什么環境,孩子就能做到。
所以這里面上面部分就完成了。
那上面如果完成了,下面就會很容易。
看下面兩點。比如父母不希望孩子的計劃沒執行,孩子不想要父母來插手,怎么樣?跟上面這兩項是不是一樣的?一樣,實際上上面都商量好了,下面不想要的事情會很少。
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去問,孩子有什么需求?父母有什么需求?找到中間共贏的部分,然后找到差異的部分,并且想到怎么在有限制、有支持的方面去完成它。
所以整個契約你要干的事,其實不是限制孩子,也不是證明孩子你做不到,所以你得聽我管。
你要做的事是幫助孩子設定目標,并且達成目標,在這個目標中讓孩子贏,因為只有孩子贏你才能贏,你們倆才能雙贏。
那么這就是第二點,用契約法幫助孩子在假期中自己管理自己。
第三個問題,省下的時間拿來做什么?
爸媽千萬別說,說今天你自己管自己的學習管得很好,還有仨小時時間呢,來,再刷套卷子。
什么感受?
我前面做得那么快,我是為了后面自己有時間,結果你讓我拿來刷卷子,那我明天就不要那么快了,你讓我刷卷子是對我前面好好學的懲罰呀!
所以這個時候,孩子好好管了學習,省下來的時間。
那么省下來的時間干什么?
用來歷練孩子的優勢。
孩子哪方面強?哪方面感興趣?哪方面有優勢?在假期里面要繼續去歷練他。
如果你們家孩子對科學感興趣,那這個假期要干嗎?
有時間了,你可以去看科學相關的書,媽媽給你買幾套什么牛頓科普館,咱們還可以看看紀錄片,說有個片叫什么,《航拍中國》很不錯,還有個《地球的脈動》跟自然相關,也很不錯,我們可以去看。對不對?
各種各樣的紀錄片給到他,各種各樣的圖書給到他,甚至你可以在網上給他買一套做科學實驗的小器材,經過一個假期下來,孩子的優勢得到歷練。
這個優勢對孩子的一生很重要,因為它會讓孩子去形成探究的品質,這個方面我厲害,這個方面我有優勢。然后我去鉆研它,去探究它,把它弄到最棒,最好。
我什么感受?我有優勢感呀!跟別人比起來,我會覺得我與眾不同,不是我比別人厲害,而是我與眾不同,我感興趣的事我就會去深挖它。
這個會為孩子的高年級的學習、能力的打造做好準備。
所以當你歷練了優勢,就可以去點亮孩子的學習動力。
孩子便會看到學習的長遠意義,更愿意學習。
這在干嗎?
三個字,培養孩子對學習的價值觀。
讓孩子發現學習很重要,而且在他心里面學習變得不只有課本知識的學習,還有對我感興趣的,我的優勢領域的學習,我能勝任,我很厲害。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內容,我們來復習一下。
第一點,去設定能完成的假期計劃。首先去核時間,看看整個假期真的算下來到底有多少時間?
之后呢,去看你的計劃,是不是具體?是不是能執行?能不能測量?對孩子來講重要不重要?把每一個計劃去安排時間,能做到,行,做不到重新定計劃。
? ? 第二點,用契約制,契約制,去看孩子心里的需求,你心里的需求。然后去達成一份雙贏的契約,讓孩子從你管他,到自己管自己,你提供監督。
最后一點,省下來的時間,用來歷練孩子的優勢,點亮孩子內心學習的動力。
好,那我們來留課后的任務。
在后面的假期里,或者在后面的一個小的周末里,和孩子一起去定一份共贏的契約,他的需求,你的需求找到方法去滿足。
大家要注意,孩子看起來是一份共贏的契約,但是家長其實心里邊還要有一項,到底這個契約執行起來難在哪兒?你可以給他什么樣的支持?
你定契約的目的不是為了告訴孩子你做不到,而是為了告訴孩子你做到了,下面有你默默的支持,孩子沒看到這個,孩子只看到,我答應了,我做到了,我能夠信守我的承諾,我能夠管理我自己,這才是我們假期讓孩子自主寫作業的真正的目的。
感謝您的收看,我們下次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