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到一句話叫“少年亂翻書”,思來想去都覺得有道理,為什么說少年亂翻書?對于已非少年的我該如何看書呢,還可以亂翻書呢?
首先,什么是亂翻書?我的理解是,沒有明確目的的看書,有什么書看什么書,想看什么書就看什么書。許多名人談及自己少年時,都是亂翻書,有些是因為當時書籍很少,只能有什么書就看什么書,哪怕只是一本字典;也有些是因為家里有各式書,于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比如沃倫巴菲特,他小時候就把父親辦公室里的所有書通讀了一遍。
本文討論的“亂翻書”是第二層意思,沒有明確目的,各種類型的書都看。既然覺得“少年亂翻書”有道理,那道理何在?
“少年亂翻書”里有一個重要的詞“少年”,似乎意味著“亂翻書”是“少年”的特權,是不是暗示著成年人就不應該“亂翻書”了呢?
我想之所以強調“少年”,有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時間”。因為少年在未進入社會前,主要任務是學習和知識的積累,無需面對過多的生活和工作問題,天然地擁有大量時間,這是成年人不具備的重要優勢。時間是知識的生產資料,是改變自己的重要資源。
時間對于“亂翻書”的影響,一來表現在少年可以亂翻書,有閑任性,因為有大把時間,想看什么書就看什么書,涉獵范圍任憑興趣引導;二來,少年需要亂翻書,當少年走向成年時,他需要應對各式生活工作問題,需要用自己已儲備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在年少時如果能夠積累大量不同領域知識的話,就像荒野求生時帶上了各種工具和裝備,那存活下來的可能性肯定要高于什么都不帶的。
既然“少年亂翻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時間,那“少年階段”應該指從童年到完成學業,在這個階段的時間自由是工作后很難擁有的。除非早起或晚睡,強制性地擠出一些屬于自己的自由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事。
但當下的我已非年少,每天的時間被工作和生活幾乎占盡,擁有的自由時間少之又少。但對讀書卻異常熱愛,感興趣領域很多,這股熱情遠超年少時。面對這種情形,我該怎么做?還可以“亂翻書”嗎?如果時間不允許,我該怎么做才能達到“亂翻書”的效果呢?
思考這個問題時,不禁把前兩年讀書方式和今年進行對比。前兩年用的正是“亂翻書”的方式,在書店或當當,看見哪本書名字有意思,或者喜歡的作家出新書了,就買來看。以為讀了不少書,但當今年搬家整理書柜時才發現,前幾年讀的書類型很單一,都是些好讀的散文哲思類書籍,比如林清玄、畢淑敏和劉墉的。這類書一天都能讀完一本,絲毫不覺費腦,更像是享受,讀過的內容也像沙礫一樣散落在各處。
而今年年初時,因受一位朋友影響,我決定要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通過有意識、有規劃地讀書,把自己感興趣的和自己需要的都納入知識體系里。這個為自己量身定做的知識體系,以哲學為根,生長出不同的枝干來,比如社會學、心理學、美學、經濟學等,這些枝干有粗細之分,哪些需要重點學習,哪些需要粗略了解,盡可能地讓這顆大樹枝繁葉茂。
當我明確了讀書目標后,讀書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把之前的亂翻書,改為分主題閱讀。分主題閱讀帶來的好處是,目標更明確。如果這個階段讀哲學,那就一門心思讀哲學,不作他想,從蘇前哲學到現代哲學,前期先通篇粗略地啃一遍,后期再有選擇性的細讀哲學家著作。
但目前也遇到一些問題,本以為讀完中西哲學史就可以暫告一段落,結果發現哲學讀起來很費腦,需要結合不同類型的哲學書籍一起讀,這樣一來竟已過去了9個月。所以當下我還需訓練讀書的專注力,通過專注提高效率,畢竟每天可以擠出來的自由時間很有限。
在“主題閱讀”之外,還設置了“泛主題閱讀”,主要用于閱讀一些實用類工具書,比如《刻意練習》、《精進》、《世界上最簡單的會計書》、《廚房里的媽媽超人》等,這類閱讀機動性很強,可以是感興趣的,也可以是工作生活中需要快速解決的。泛主題閱讀不僅可以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還可以輔助和補充主題閱讀。
因一句“少年亂翻書”想清楚了自己的讀書方法,很值。